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问题及反思.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问题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问题及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问题及反思【摘 要】作为整合性学习任务,语文诗歌单元梳理课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考量单篇阅读和单元整合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任务驱动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互动。就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单项介绍而言,应抓住介绍的时机及其内容,使“知人论世”的解读策略运用更为合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就整个单元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言,应关联起单元任务群教学的部分和整体,找到诗歌内涵与生命体验、单元共性与单篇个性之间的平衡点,以此驱动个体在整合教学中进入理解的生成循环。【关键词】诗歌阅读 整合教学 单元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
2、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呈现,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采取“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编写体例,试图将知识、技能等能力要素与情感、兴趣等非能力要素综合起来,以达到解决任务并在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随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统整共性的教学新概念(任务群、群文阅读、整本书、大单元、大概念等),并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被转化、落实。诗歌阅读单元整合教学并非简单地组合单篇的诗歌教学或者一一罗列不同诗歌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而需要平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关注课堂上各项议题与各教学环节的融合。汪文龙老师从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出发,引申出“生命状态与诗意表达”的教学议题
3、,设计并组织了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梳理课,对整合性的单元任务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问诊案例生命状态与诗意表达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梳理课教学实录(节选) 汪文龙师:这节课是单元主题梳理课。我们从本单元八首诗词中选择五首,另配选第一单元一首诗、小学和初中四首诗,共十首诗,构成了本课的基本学习内容。班级将举办一场“生命的诗意古诗词篇”的朗诵会,要求写一个开场白,思考的起点就是这10首诗。请大家据此分析“生命状态和诗意表达”的关系,为写开场白做准备。先给大家10分钟,互相讨论,用关键词填一下任务单。注意分类、找依据,思考生命和诗意之间的关系。下面请举手发表意见。生:我分两类:一
4、类是主题有关个人的,比如沁园春长沙和短歌行;另一类是主题与国家相关的,比如剩下的其他作品。生:我分五类:沁园春和短歌行为一类,诗人的生命状态都有一个转变过程;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一类,写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声声慢 登高为一类,都抒写晚年的绝境和悲哀;江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平乐村居为一类,都写平淡的乡村生活;归园田居饮酒为一类,写一种更加脱俗的境界。生:我赞同两位同学把沁园春和短歌行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描写战争时期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倾向的。我认为可以把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归园田居 饮酒分为一类,因为它们表达的是诗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登高和声声慢分为一类,都是表达自己的悲愁;江村如梦令清平乐
5、放一起,写的都比较平静。师:说得都不错。提醒大家,分类要扣住“生命状态和情感表达”关系,两者的关系要阐述清楚。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要写一段朗诵会的开场白。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生:我补充一点,我把诗人生命状态分为处逆境和处顺境,以此来分类。沁园春短歌行的情感是慷慨激昂的,分在一类;归园田居是非常不好的状态,但是他依然自立;登高情感是忧国忧民的。江村是合理的生命状态,清平乐里的生命状态是悠然自得。师:好。你的发言注意到了生命状态和情感倾向的一致性以及不一致性,这个抓得非常准。请注意,我们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叫“生命的诗意”,是吧?先来看诗人的生命状态,诗人的生命是诗意的,诗自然也是诗意的,两者自然一致
6、的,是哪一首?生(齐答):如梦令。师:如梦令写的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自然地记录下来就是一首诗,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还有没有跟如梦令一致的?生(齐答):清平乐。师:清平乐写白发翁媪,老太太。然后接下来写仨孩子,老大、老二、老三,织鸡笼、锄豆、剥莲蓬。这个跟李清照的生活是一个事吗?生(齐答):相似但不完全同。师:或者说,这种生活其实我们也能看得见,有时候我们到乡村去,也能看见这种生活,你们觉得生活有诗意吗?生(齐答):有。师:是很自然地有诗意吗?生(齐答):那倒不是。师:这就有区别了,如果不是自然地有,那需要怎样?生(齐答):需要发掘。师:需要发掘,需要提纯,需要把它诗意化,是不是?所以
7、它跟自然生成还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看到这一类生活,其实是一种平凡的生命状态,甚至是一种普通的生命状态,然后需要进行提纯,把它提纯出一种诗意来。那再看其他的特别典型的作品,还能找到吗?生(齐答):江村。师:江村也是我们普通人经常经历的一种生活,特别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和饮酒在逻辑上分为一组,比较合适,对吧?除了这两类,还有其他的生命样态吗?生:沁园春短歌行登高声声慢。师:沁园春短歌行是一类,登高声声慢是一类,对吧?生:对。登高和声声慢都是晚年作品,都处于一种近乎绝望的生命状态。师:没错,是一种近乎绝望的生命状态。我们开个玩笑,登高的结果是投江,声声慢的结果也许是立即死。就是
8、这一种生命的绝望,在诗中弥漫。此时,诗就像酒一样,成为一种疗伤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它就需要诗人具有一种不一般的力量。我们知道,这两首诗完全是一种情感的非常自然的宣泄。这种宣泄最终把词人从绝望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诗人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暂时的疗伤,这就是此类诗词所发挥的作用,所以登高和声声慢可以分为一类。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首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生(齐答):困境。师:是绝望吗?生:不是,是困境。师:大家看我们这一单元,2+3+3,从魏晋到唐宋,一共有八首古诗词。看见标题,大家什么感觉,我觉得标题是失意的生命的“谐音梗”,你们怎么看?生:失意的生命。师:没错,写的都是“失意的生命”。相对于如梦令,这哪
9、叫“诗意的生命”?是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的失意的状态,是失意的生命。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失意的生命的背后,有一些诗还是不同的,沁园春和短歌行是另一种生命的样态,那就是诗人有能力把失意的生命转化出一种诗意来,而这种诗意最终转化成与宣泄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今天讨论这些干什么?有什么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曹雪芹为什么要安排“香菱学诗”的情节?我们看香菱写出来的诗。一起读一遍咏月(其三)。生(齐诵):“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师:学诗写诗,让香菱具有了曹操一样的能力,明白了吧?也许
10、她这个能力水平未能达到曹操那个高度,但这是她生命绝望时的一种宣泄。为什么非要安排黛玉教她?在红楼梦中诗对黛玉有什么作用?生:治愈疗伤。师:如果没有诗,我们很难想象黛玉在大观园里会活成什么样子。正是因为诗让黛玉活得精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黛玉在生命非常失意的时候写的一首诗 咏菊。生(齐诵):“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师: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生命为何要有诗意呢?老师想说,能把庸常的生活,诗化出生命的诗意,这是一种能力,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让我们从苟且、琐屑当中找到远方,这就是生
11、命诗意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军训时,老师写了五首诗,还有印象吗?大家觉得诗写得怎么样?生:写得好。师:我秀其中的一首:“河朔足登古战场,遥想夫子射御堂。尚武之魂何曾灭?看我青衿换戎装。”这首诗写军训,当你在军训的时候,读到这样的作品,你会觉得:军训真好!平常的生活真好!即使枯燥、艰苦如军训这样的生活,我们也能把它转化出诗意来,那我们平常的生活更需要一种能力,就是古诗词所给予我们的一种素养和能力,这就是“生命诗意”的意义。所以生命何以有诗意?那就需要我们喜欢古诗词,亲近古诗词,从而拥有一种在相似境遇之下,用诗让自己的生命诗化一些,提纯一些,告别庸常的能力。这就是诗的意义,这就
12、是古诗词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100032)诊断意见汪老师以“生命状态和诗意表达”的关系性分析架构教学任务,通过有重点的讲读来帮助学生串联起本单元与之前所学的古诗词,厘清并获得规律性的知识。这种“主带从”(整体带部分)的讲法需要在“带动”上下功夫,而要看“带动”的轴承运行灵便与否,需从教学内容上考量单篇和单元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任务驱动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上关注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互动。本文拟从这三个角度来探求汪老师课堂教学的得失。一、教学内容:单篇阅读与单元整合曾有学者将语文课大致划分为四种基本课型:单篇课文阅读理解教学,单篇课文阅读鉴赏教学,单项知识技能的教学
13、,单元整组课文读写结合的教学。1汪老师的这节课显然属于单元整组课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单元的统整思想意味着总体优化的教学原则,对过程与结果、主题与知识的各元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重组升级,将单篇的教学进展纳入单元的整体推进,从而构成更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单位。以此审视汪老师的教学内容,会发现其颇具匠心。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选入了魏晋到南宋的八首经典古诗词,分为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宋词三课,希望引导学生达成对古典诗歌之美的体验与升华。汪文龙老师这一节单元主题梳理课,更进一步打破了教材单元本身的限制,在必修上第三单元五首诗词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声声慢的基础
14、上,加入了第一单元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以及小学和初中的四首诗词江村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饮酒(其五),并辅以红楼梦中香菱的咏月(其三)及黛玉的咏菊,最后结合汪老师自写的军训诗,共同构成了本课的基本学习内容。相比原有单元,在时间跨度上,从魏晋到当代,拓宽了诗意的范围;在创作主体上,从诗人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乃至老师自身,拉近了情感的距离。这样的单元重组形式,契合了汪老师所设定的主题“生命状态与诗意表达”,将单篇和单元进行了融通。另外,汪老师在进行单篇(局部)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时,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发展逻辑,而存在着一种循环的理解关系。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
15、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2。单元是一种依据教学需要“制造”的整体,各篇之间并不如一整篇文章一般联系紧密而浑若一体。汪老师在这节单元梳理课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所选取的十首诗歌进行“类型化”“结构化”的重新整合,让他们在“生命状态”和“诗意表达”这一整体视野下重新认识诗歌,正是文学理论上常说的“理解的循环”:一方面整体地理解并非终结,而导向的是对部分更精当的理解,以开启新一轮循环;另一方面对部分更精当的理解带来的是整体理解与总体观念的更新。如表1所示,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汪老师这堂课主要针对“生命的诗意”单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与文化品位”的
16、学习要求,选取了学生较熟悉且篇幅适当的十首古诗,试图搭建起从“失意的生命”到“诗意的生命”的桥梁。“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单元导语),虽有共性,但仔细推敲,又会发现每位诗人的生命状态并不相同,由此产生的诗意也更有特点。汪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的生命状态存在着“诗意”“平凡”“失意”的不同形态,让他们理解诗意的庸常生活可以通过“记录”“提纯”“宣泄”“转化”四种程度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意之境,从而丰富学生对“诗意”这一整体概念的情感性体验与细节性理解。但是,从单篇和单元的角度来看,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主要在于对古诗的阐释有泛化的倾向。汪老师这节课希望让学生从诗人对庸常生活的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学 论文 诗歌 阅读 单元 整合 问题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