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docx
《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思政课建设研究论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四要素摘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德育活动 德育师资培训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将育人贯穿在全阶段,有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在按照指示精神构建
2、的“大思政”图景下,教育部门要基于“大思政课”理念,致力于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福州三中教育集团利用学校和学段间的阶梯育人资源,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课程教学活动整合的原则,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模式。1思政课程内循环“1+N”思政课程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石。“内循环”即基于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课内在联系,探求目标、教学、教研等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从而创新形成围绕目标设定和备课方案的“1+N”模式,探索从目标到路径的思政课一
3、体化。目标“1+N”,“1”指思政课总目标,“N”指设定的“三级目标”。备课模式“1+N”,即主讲人1+N、学段1+N和课题1+N。 1.坚持循序渐进,确立各学段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各学段埋头耕耘“责任田”,存在着教学目标错位、教学内容无意义重复和思政教育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忽略了德育目标的同一性和同质性,没有正视不同学段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因此,以课程目标为方向标,将课程目标确定为“1+N”梯级目标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分级定位,有效衔接。聚焦立德树人总目标,按照“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逻辑进路,整体规划出“三级进阶”目标。初阶(小学、初中)道
4、德与法治课主要培养学生“知事”“懂事”,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中阶(高中)思想政治课重在引导学生“知史”“晓义”“识事非”,提升政治素养;高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启发学生“明理”“行道”“铸信念”,增强使命担当。 三阶贯通,螺旋上升。课程目标初阶、中阶和高阶三阶贯通,彼此衔接,既明确思政课各学段课程性质的一致性,也确定了各学段思政课程性质的区别所在。如在工作室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劳动教育专项活动中,围绕“劳动育人价值”共同目标,分小学、中学、高校不同阶段,呈现目标的衔接与递进。小学四年级“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借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访、观察和感受各行业劳动者的辛苦,
5、现场体验劳动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入手,懂得感谢和尊重劳动者;初中“建设美好祖国”一课,采用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打牢学生爱国热情与劳动意识;高校“崇劳立德,筑梦匠心”一课,引导学生领会工匠精神,重视实践锻炼,增强使命担当。三个阶段分别从懂得劳动光荣到筑牢劳动奋斗意识再到树立劳动立身强国的担当,实现目标的螺旋上升。 2.立足教学改革,创新多学段备课方式。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创新大中小学各学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固守“自家门前路”的备课方式,联系前后学段的思政课标、教材进行创新备课。各学段集体备课渗透循序渐进的进阶理念,注重研究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进阶性,在课堂上组织
6、开展教学实操。首先,分工协作,合力育人。备课时,主讲人1+N,指1人主备,同一学段多校多人同时参与;学段1+N,指不同学段以主讲人的学段为主,挖掘大中小各学段课程资源;对同一主题备教材、备学情、备时政、备教法,在辩证思维中确保备课的有效性和思政课程育人的连续性,在多元参与中实现思政育人。其次,科学认识,整体统筹。课题1+N指每学期确定一个集备主题,这一主题又分为各阶段主题与多项特色课题。阶段主题是指横向协作学校同学段共同的思政主题,如“献礼建党百年,思政同课同研”;特色课题则突出各协作校不同学段资源优势和学情特点,开展育人特色思政课题,如各校各学段立项“百年党史”“中国梦”“红色故事”等子课题
7、研学,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促成了思政育人的系统性。2课程思政“外循环”“N+1”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拓展的外在因素。“外循环”即多学科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的整合和渗透,“N”设定为多学科,“1”指思政教育,“N+1”表示多学科渗透思政育人元素。 1.“寓德于教”,注重各学科价值体认。学科教师总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和目标,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在各学科中树立思政育人目标的共识尚未切实形成。因此,强调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育人的“外循环”撬动起来。课程思政实际就是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联系生活、社会、科技和时政等,寻找适合渗透思政教育的节点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在学科教学之中。 合理甄选,科学
8、选用。应该说,课程思政并非专指人文历史类的学科课程,而是要求找准教材节点,植入“思政元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也不例外。如在“学党史育新人”的主题展示中,数学学科教学融入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实例,启发“化整为零”的思维方法;化学学科教学则展示方志敏同志秘密传递的革命书信,讲授了“磺遇淀粉变蓝”的知识方法。不同学科从各自角度选用适合有效的“红色基因”要素,通过猜想验证、逻辑推理和演示实验等形式,落实常态化课程思政育人要求。 资源共享,路径融合。不同学科将立德树人作为一致的育人目标,将思政育人元素作为共同的融合基点,打通各学科在教学上现有的隔断,寻找学
9、科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精选出与思政目标一致的课程资源,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学科课程整合,形成有特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并不是只有思政或德育与各学科的单一融合,而是德智体美劳的相互融合,“五育并举”是对各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各学科课程实现多学科整合的契机。唯有如此,“五育”之间才能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协调、各学段目标无缝对接、各学科课程密切配合的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主题明确,同课异构。虽然各学段、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和评价不同,但课程思政的价值要素应是一致的,这就要求以同一思政主题开展共同教研,同一课题建构不同模式,从而使课程思政全面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思政课 建设 研究 论文 大中小 学思政课 一体化 要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