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详案.docx
《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四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详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尺规作图等活动,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能根据给定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组成三角形,并应用获得的结论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数学结论的过程,感受操作、实验是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发展推理意识、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规律的新奇感,感受数学的价值,积累操作、实验、探究、交流等活动经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借助尺规探究并理解三角形
2、的三边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任意”的含义,归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段舞蹈视频,想看吗?(课件出示舞蹈视频)师:好看吧!这是李老师最喜欢的一位青年舞蹈家,叫李响。前两天,我在他的粉丝圈里看到这样一句评论:一步就能跨出2.6m,是真的吗?生1:我觉得有可能。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假的,因为他的腿长1.2米,就算他劈叉后一步最多能跨2.4米,不可能跨出2.6米。师:到底是真是假呢?待会儿这节课我们就从三角形的视角来揭晓答案。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一步可以跨出2.6米吗?”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将生活问题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3、下面即将展开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二复习回顾,挖掘起点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板贴:三角形图),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配合课件演示)生2:它有三个顶点,三条边,还有三个角。(板书:点、边、角)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把这两个点看成三角形的两个顶点,第三个顶点可以在这儿吗?课件出示:师:比划比划此时三角形的样子。在这里呢?为什么这个点不可以?课件出示:生:这时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重合在一起了,围不成三角
4、形。师:是这样吧?看来要连成三角形,三个点的位置不是随意的,它们不能共线(板书:三点不共线)。那对于它的边,有什么要求呢?(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揭示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熟悉的三角形概念和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角形顶点的位置不是随意的,三点共线时连不成三角形,从而为接下来借助尺规作图探究当两条弧的交点和另外两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围不成三角形作铺垫。这让学生既复习了这节课所需要的旧知识,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的思考。三作图思考,探究新知(一)活动一:将等长线段中的一条分成两段,围三角形1.交流方法师:老师这儿有两根木条,你们有
5、什么办法能用它们去围一个三角形吗?生1:可以把其中一根分成两段去围。生2:还可以添一根小棒去围。师:可以吗?我们先来研究分一分的方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线段,把其中一根按整厘米数去分。课件出示:师:会有哪些情况呢,谁来说一说?2.操作发现师:这三种情况,能围成三角形吗?头脑中想一想,围一围。是不是像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分小组来研究,先听活动要求!学生作图操作,教师巡视。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生:我先截取6厘米线段作底边,再截取2厘米线段画弧,接着截取4厘米线段画弧,我发现这两条弧的交点和另外两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围不成三角形。师:(用红水笔帮学生描出三个点)大家同意
6、吗?追问:哎?你为什么要找这两条弧的交点呀?生:因为两条弧的交点是我们要找的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师:哦,那三点共线了,的确围不成三角形。真好!我把这种情况记下来(板贴图)小老师讲的怎么样?真清楚!掌声送给她!师:接着看!(实物展示另两种情况)这种情况,能围成吗?这种呢?你们的研究结果和他们相同吗?3.分析提炼师:我们再请电脑老师演示一遍。课件动态演示:师:仔细观察,这三幅图有没有相同的特征?生:它们画出来都是三点共线。追问:为什么都会三点共线呢?能找到背后的原因吗?生:它们的两条边加起来正好等于下面那条边。师:什么意思?具体说一说。生:第一幅图1+5=6(厘米),第二幅图2+4=6(厘米),第
7、三幅图3+3=6(厘米)师:(配合课件出示)我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两条较短线段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线段。你们有这样的发现吗?他从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背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板书:2+4=6cm),厉害!掌声送给他!生1:老师,我有问题,我画的图围成三角形了。实物投影学生作品:师:哪位“小老师”能帮他分析一下?生2:你在截取线段的时候可能手抖了一下,画的有误差。1厘米和5厘米的线段加起来正好等于6厘米,因此两条弧线的交点肯定在6厘米的线段上。师:能给他点建议吗?生2:用圆规的时候抓好手柄,手不要抖,截取线段的时候要量准一点。师(问生1):接受他的建议吗?师:看来,我们在尺规作图的时候要规范细致,
8、尽可能地避免一些误差。 师:刚刚咱们都是按整厘米数去分的,发现都围不成三角形,那如果这样分呢?现在呢?课件动态演示:生:不管咱们怎么分,这两条较短线段长度的和都等于最长的那条线段,所以永远围不成三角形。师:大家同意吗?这个发现太有价值了!掌声送给他。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根等长小棒”的素材,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根分成两段,再通过尺规作图探究这三根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出“长边”和“短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模型:关注“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与“最长线段”的比较。同时,将“三点共线,围不成三角形”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起点和生长点。学生已经积累了利用尺规作等长线段和
9、作三角形的学习经验,放手让他们利用尺规作图进行验证。在交流各自作图过程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尺规作图的优越性,同时,勾连旧知,感悟到围不成的道理:两条弧的交点都恰好落在底边上。此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停留在操作的表面,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背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在建构中理解。通过设问:“如果不按整厘米数去分,能围成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配合课件“随意分”的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迁移。使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分,两根较短线段长度的和都等于最长线段”,自然也引发出学生新的问题:两条较短线段长度之和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数学 新课 解读 实践 四下 三角形 三边 关系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