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心得体会:修订与核心素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心得体会:修订与核心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心得体会:修订与核心素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心得体会:修订与核心素养摘要: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三会”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和表述的整体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教育应当以“三会”的表述统领课程标准的“四基”和“四能”。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仅继承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特色与合理内核,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关键词: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三会”;核心素养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其修订大体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留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合理内核;二是
2、延续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核心素养主张。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贡献,是把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拓展到“四基”、从“两能”拓展到“四能”,提出了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十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核心词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关联密切。一、构建与数学教育有关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2,其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宗旨。该文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
3、标,并且要求将课程目标落实到当时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 “三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三会”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3。基于“三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与此对应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 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描述的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其中的“世界”改为“现实世界”,其目
4、的是强调数学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语言。该思想充分体现在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中。)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对这一任务的强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也意味着,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包括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还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或许,也应包括大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一致性,即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基本保持不变;阶段性,即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应当有所不同。由此,数学核心素养一般被表述为:经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受教育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为了做到
5、一致性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又应具有整体性,即必须兼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具有的主要特点。“三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词,还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六个主要方面,都是数学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可以肯定的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个学段的表现应当具有进阶性,即:低年级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偏于具体,更加侧重于意识方面;高年级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偏于抽象,更加侧重于能力方面。基于这样的思想,2022年版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把数学教育所应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素养,统一表述为“三会”,并分别描述了“三会”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数学的眼光是什么呢? 主要是数学抽象。正如大多数数学家和哲学家所理解的那样,数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那些描述研究对象性质、关系和规律的术语都是抽象了的数学符号,这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源于现实世界,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是数学思维抽象的结果。数学抽象的对象主要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抽象的过程就是舍去承载物的物理背景的过程。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可以脱离现实世界,并对那些已经抽象出来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抽象,从而得到新的研究对象和术语。比如:通过自然数和三维空间得到实数
7、和高维空间的概念,通过数的运算法则得到矩阵与四元数的运算法则,等等。由此,数学的抽象就形成了数学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即数学的一般性。就具体表现而言,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希望学生达成的目标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符号意识、数感、量感;在初中阶段形成抽象意识;在高中阶段则上升为拥有数学抽象能力。此外,培养学生形成和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是贯穿新课标始终的目标。养成观察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通过观察问题,学生能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在日积月累的数学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主动学习中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从而使好
8、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发展。数学的思维是什么呢? 主要是逻辑推理。这也是数学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推理是依据规则进行的、具有传递性的推理,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思辨的推理,称为演绎推理,是从设立的前提命题出发进行的推理,命题涉及的范围从大到小,因此,如果前提命题正确,那么结论命题就必然正确;另一种是基于经验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是从经验事实出发进行的推理,命题涉及的范围从小到大,因此,即使前提命题正确,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不能通过结论的正确与否判断推理是否有逻辑性,只能通过推理的过程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数学的所有结论在形式上都是命题。(数学计算属于演绎推理。如果语言可
9、以表述数学计算的结果,那么数学计算也可以表述命题的形式。)数学获得的结论更多是依赖归纳推理,数学验证结论更多是依赖演绎推理。这两种推理都是有逻辑的。这就形成了数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即数学的严谨性。就具体表现而言,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希望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形成一些推理意识,初中阶段逐渐形成推理能力,高中阶段则上升为形式化的逻辑推理。运算能力是唯一要求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具备的能力。学生养成推理思考的习惯,能够合乎逻辑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过程,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 标准 解读 心得体会 修订 核心 素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