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案】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3“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问题研究纵观2019年的新版人教版教材,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特点,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个“问题研究”栏目。“问题研究“栏目是2004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亮点,而2019年版教材虽在课本结构上有较大的改动,但是仍保留了该栏目,并对该栏目进行整理与修改,这足以说明其重要性。”问题研究“致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1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_问题研究_部分的思考分析_以必修1为例_林伟J.:。问题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内容,新版人教版教材主编高俊昌谈到,新教材在每章后安排的“问题研究”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区域
2、认知的思想指引下开展较为综合的探究型学习。它选择了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如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并给出了具有详细程序和步骤的实践活动。并旨在让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深化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_高俊昌J.:。“问题研究”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高中地理教材_问题研究_模块的教_省略_讨_以2019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_白海珍J.。可见,新教材“问题研究”模块的设置,即是对章节内容的拓展延伸,也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丰富和地理视野的拓展,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体现。本章主题是植被、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人
3、类活动的关系,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非常适合开展综合性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同时植被、土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生动写照。选择这类主题开展活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也能够较好地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教材在学生熟悉了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设计了一个需要综合各要素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第一步需要的背景知识有水循环、土壤的蓄水功能、城市地面被硬化的原因。水循环的知识在第三章已经学习过,城市地面被硬化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常识,于是,设计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干预最强烈的
4、地区,城市地面被硬化是人类应对城市改造的必然结果。但是,人类不能仅仅为了方便自身的生产生活,还要考虑雨洪控制、城市水资源的蓄积与利用、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设计将研究的视野扩大,提供了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的资料,师生共同模拟海绵城市与传统蓄排水系统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探究。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因此教材提出该问题探究的第三步,促使学生针对现实问题探讨应对之策,即为生活的校园提供“海绵校园良方”。一、教材分析巴班斯基说:教科书是精选的科学知识,汇集了重要的思想、基本练习和考察作业。由此,我们认为地理教材主要是把握地理逻辑,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5、主要是把握学习心理逻辑。它们之间是主辅关系,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辅助教材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辅助性原则)。“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这一内容位于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问题研究”栏目。本章主题是植被、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适合开展综合性活动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符合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性原则(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要与该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不能只顾学生的兴趣和资源质量优秀而堆砌“高质量”资源)。同时,植被、土壤在利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比较严重。因
6、此,教材设计从发水土壤蓄水功能的角度探讨解决城市“看海”方法。教材内容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看海”情境的创设,并提出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思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是知识拓展,一共包含三则文字资料资料1“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资料2“雨水花园”、资料3“海绵城市”,配以两幅图示“典型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海绵城市示意图”,每一则资料后面都有资料分析的问题提示,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分析资料。第三部分是问题探讨,与第一部分的情境相呼应,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存在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应对。教材将此问题研究设计为三个步骤:了解城市“看海”与土壤功能缺失的关系;查寻人
7、们为控制城市雨洪所采取的措施或努力;探索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看海”问题的显示困难和可能的应对措施。但本文依据教材要求,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重点体现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对该问题研究栏目进行重新设计,即:保留教材中教学的知识要求主线进行活动开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实验演示;课后小组探究三个步骤展开。体现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是指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有利于引发兴趣、提出问题、促进地理探究和自主学习)。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前期已学过水循环、植被、土壤等知识,城市内涝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渗水砖、下凹的绿地、人工湖泊、屋顶花园等蓄排水设施;因而学生对
8、此具备一定认知基础。然而,对该课涉及到的土壤的物理性质、城市化等知识学生尚未系统学习,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此外,学生未受过综合思维方面的方法指导,因而对内涝等问题会表现出“有所了解,不够全面”的特征。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案例的图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城市“看海”现象有充分的认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该部分体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一致。)3.教学目标通过课前收集城市内涝的相关资料,课中观察实验,理解不同国家、城市有着不同
9、的地理情况和水文特质,综合全面地分析影响城市内涝的主要因素。(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和课中的实验结果,结合身边城市化发展的现象,说出城市的发展进步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阐述。(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实验对比海绵城市与传统蓄排水系统的优、劣势,课后结合学校环境特点为自己校园设计排水方案,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人类与地理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问题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图1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示意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第五 问题 研究 如何 城市 不再 教学 设计人 2019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