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doc





《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摘要口腔癌(oral cancer,OP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非黑色素皮肤瘤除外),在不同的年龄、不同区域的人群中发病率均有一定的差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口腔疾病方面的问题,而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表达并且多步骤反应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与吸烟、饮酒、病毒的感染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如年龄和性别、种族差异、不良饮食习惯、相关微生物、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关键词:口腔癌;危险因素;微生物;机制AbstractOral cancer is the most
2、 common malignancy of the head and neck (excluding nonmelanoma skin cancer),and in different age,different areas of the crowd have certain differenc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oral diseases. However ,the occurrenc
3、e ,development,invasion and matastasis of oral cancer is a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multi-gene are involved in expression and multistep reaction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dringking smoking,virus infection, and poor diet. So 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recent advances on the risk factor
4、s such as age and sex,racial difference ,poor dietary habit,related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oral cancer.Key words:Oral cancer;Risk factors;Microbiology;Mechanism目录摘要IAbstractII1. 口腔癌11.1概述11.2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特点21.2.1 口腔鳞状细胞癌21.2.2 口腔疣状癌31.2.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31.2.4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31.2.5 其他
5、类型31.3 口腔癌发病相关因素41.3.1 年龄和性别41.3.2 种族差异41.3.3 烟酒及相互作用41.3.4 不良饮食习惯61.3.5 其他因素61.4 肿瘤微环境与口腔癌的相关性71.4.1 免疫细胞71.4.2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82.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的关系92.1 具核梭杆菌92.2 牙龈卟啉单胞菌102.3 念珠菌102.4人乳头状瘤病毒112.5 其他微生物123. 口腔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33.1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33.1.1原癌基因133.1.2 抑癌基因133.2 肿瘤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143.3 细胞的粘附力发生改变143.4 细胞凋亡失控153.5 基底膜和
6、细胞外基质的降解153.6 侵入循环及克隆形成154. 发展及展望17参考文献18致谢2120口腔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1. 口腔癌1.1概述口腔癌(oral cancer)是指发生于口腔的恶性肿瘤之总称,如发生在口腔粘膜、牙龈、硬腭、舌和口底等,广义的口腔癌包括唇癌、口咽癌、口内癌,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腔结节、肿块、黏膜溃疡和炎症,并且症状长期不能痊愈,还可出现疼痛、麻木、咀嚼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口腔鳞状细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 其在口腔癌中的比例达到90%甚至更高,在发达国家分布较广,其发病率在老年人中居高,并且男性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就世界范围来看,口腔癌的发病率却逐渐增
7、加,然而在近几年来,女性发病率逐渐提高并且有趋近于男性发病率的趋势。图1.1 牙龈出现肿胀、增厚和粗糙斑点图1.2 口腔溃疡(长久疼痛)图1.3 牙齿受损1.2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特点1.2.1 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癌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属于头颈部恶性程度最高并且危害性最大的肿瘤,口腔鳞状细胞癌通常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但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口腔鳞癌在早期通常表现为为白色或红色黏膜的改变,称为白斑或红斑,并且表面会变得粗糙,后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发展成乳头状或溃疡型,两者可混合出现也可单独存在。图1.3 口腔内有白色或红色斑点1.2.2 口腔疣状癌口腔疣状癌是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
8、癌,它也被称为口腔菜花样瘤和乳头状瘤,其恶性病变如菜花样并表现为淡白色的光,这种癌口腔粘膜侵犯面积大,转移少,乳头增厚明显并且角化,核分裂少仅位于基底层呈钝性且推进式突入间质,无周边浸润现象。与经典的鳞癌相同,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也可采用中西药结合。1.2.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CSS)是由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组成的,它们以叶子状的方式紧密排列在一起。这种癌症比鳞状细胞癌更具侵袭性。最好采用放化疗治疗,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还可搭配口服中药辅助治疗,保持心情舒畅并配合治疗,病情一般会得到控制。1.2
9、.4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乳头状鳞状细胞癌(papill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特征是刚开始为浸润性小斑点、结节或溃疡,然后隆起呈乳头状,使表面覆盖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细胞,常常会伴有出血和坏死。1.2.5 其他类型(1)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又称为肉瘤样癌,主要表现为不典型性异常增生、原位癌溃疡造成的浸润癌。(2)棘层松解性鳞癌(acantholysi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类似于鳞癌,一般很难见到,有假腔隙。1.3 口腔癌发病相关因素1.3.1 年龄和性别 年龄是影响许多肿瘤的
10、一个主要的因素,口腔癌发病的时间和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急剧增长,进而损伤老化细胞DNA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上升。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同龄女性患口腔癌的风险更高,通常大约是女性的23倍,主要原因在于:1.男性相比于女性来说,男性更喜爱吸烟与喝酒,因此男性接触烟酒等与口腔内粘膜癌的发生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机会更多。2.男性相比于女性来说更多地从事户外工作,因此会接受到更多的日光的照射,而这些与唇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刘瑶, 张志霞, 严玉仙. 口腔癌和口咽癌的流行病学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0,31(04):266-269.。1.3.2 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经济差异会严重影响癌症发病率和死
11、亡率。口腔癌可发生与任何种族,但部分人群具有易感性。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恶性肿瘤,印度、东南亚、匈牙利等地口腔癌的发病率较高,而墨西哥和日本等地口腔癌的发病率较低。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黑人中,各种类型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包括喉、胃、口腔和咽、食管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癌症。种族差异不仅能够影响口腔癌的发病率,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腔癌患者的预后效果。在美国白人中,口腔癌患者确诊后的5年生存率约为60%,而在黑人中仅为36% Angela C. Chi DMD, Terry A. Day MD, FACS, Brad W. Neville DDS. Oral ca
12、vity an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 update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5,65(5):401-421.。1.3.3 烟酒及相互作用吸烟被认为是引起口腔癌发生发展的最危险的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经常吸烟,而全球平均每十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口腔,而口腔癌的发生与吸烟有着直接的关系,吸烟人群口腔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要高出23倍,而吸烟的习惯和方式与口腔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咂嘴吸烟可能会导致硬腭和舌背癌,咀嚼生烟草可能会导致颊粘膜
13、癌和牙龈癌 肖灿. 吸烟致口腔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D. 苏州大学,2005.。烟草特异性亚硝酸铵以及烟草中的PAH(多环芳烃)可导致与烟草直接接触的口腔黏膜细胞DNA损伤的,其机制如图1.4所示。烟草特异性亚硝酸铵肿瘤损伤细胞DNA使DNA羟基化烟草中的PAH(多环芳烃)图1.4 吸烟致口腔癌发生机制饮酒可引起多种癌症,而饮酒与口腔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与不饮酒者相比较,嗜酒者患上呼吸道、消化道癌的概率的要明显高出许多倍。口腔癌的相对危险度与酒精消费之间存在很强的剂量依赖性,就算在戒酒后,口腔癌发病的危险性仍然持续存在,酒精是致癌催化剂,可促致癌物在黏膜进行吸收,进而直接损伤细胞膜并改变其分子组成
14、,并使黏膜表面粘度随之增加 Yuquan L, Tomotaka S, Tetsuhisa K, Ryoichi M, Yuri K, Keitaro M, Hidemi I, Isao O, Taichi S, Taiki Y, Motoki I, Shizuka S, Norie Sawada, Shoichiro T. Cigarette smoking, alcohol drinking, and oral cavity and pharyngeal cancer in the Japanes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Japan. 20
15、18, 27(2):171-179.。饮酒导致口腔癌发生的机制如图2所示。乙醇酒精脱氢酶3型肝功能损害硬化溶解致癌物乙醛致癌物质的失活导致解毒代谢能力下降癌变图1.5饮酒致口腔癌发生机制值得注意时,吸烟和饮酒对口腔癌具有协同作用,会大大增加口腔癌发病风险Douglas E. Morse DDS, PhD, Walter J. Psoter DDS, PhD, Linda S. Baek BS, Ellen Eisenberg DMD, Donald Cohen DMD, MS,Deborah Cleveland DDS, Mirseyed Mohit-Tabatabai MD, Susan R
16、eisine PhD. Smoking and drinking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ersons with oral cancer or oral epithelial dysplasiaJ. Head & Neck,2010,32(5):578-587- Muwonge R, Ramadas K, Sankila R, Thara S, Thomas G, Vinoda J, Sankaranarayanan R. Role of tobacco smoking, chewing and alcohol drinkin
17、g in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in Trivandrum, India: a nested case-control design using incident cancer casesJ. Oral oncology,2008,44(5);446-454.。据相关报道,两种产品的大量使用者提高口腔癌的相对危险度。在欧洲和亚洲的大规模研究以及对欧美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中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口腔癌和口咽癌病例归因于烟草和酒精的相互作用。1.3.4 不良饮食习惯 口腔癌与个体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研究证实,不良饮食习惯特别是咀嚼槟榔是影响口腔癌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咀嚼槟榔有关
18、的口腔癌多发生于颊部。咀嚼槟榔是亚洲许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移民亚洲社区的普遍做法,该习惯可产生令人愉悦的心理刺激效果,并在许多文化中根深蒂固,在传统上,槟榔的致癌性归因于烟草,尽管槟榔本身也有致癌性 粟晓玲, 马金辉, 萧福元, 郭辉, 袁晟, 刘富强. 嚼槟榔与口腔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6,23(09):1059-1062.- Ersilia L, Werner G, Cristina B, Carlo LV. Dietary factors and oral and pharyngeal cancer riskJ. Oral Oncology,2008,45(6):4
19、61-467.。长期咀嚼槟榔会使槟榔中的酚类物质在口腔内不断累积,进而其对口腔组织发挥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同时在咀嚼槟榔的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而活性氧是机体代谢的有害物质,除此之外,槟榔纤维与口腔黏膜长时间的摩擦,会使口腔黏膜损伤或造成局部损伤,并引发炎症。这些因素都为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口内定植、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不同程度上的损害口腔黏膜的机械保护功能 邵小钧, 席庆. 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06):668-672.。其引发的机制如图1.6所示。细胞癌变DNA单键断裂槟榔提取物二甲基亚砜 图1.6 咀嚼槟榔致口腔癌发生机制 1.3.
20、5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食用富含水果和蔬菜的产品与降低口腔癌、咽喉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有关。植物性食品中的保护作用可归因于各种物质,例如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叶酸以及纤维素等。此外,核辐射能够诱发人和动物癌症,比如长期在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中工作的人易引发唇癌。除此之外,刘本艳等 刘本艳, 刘金刚. 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5):2723-2724.对口腔癌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口腔卫生状况也被认为是口腔癌的产生因素之一,口腔卫生状况差、牙齿状况不佳以及慢性牙周炎等其他因素都会成为引发口腔癌疾病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机体的免疫状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职
21、业以及一些遗传条件也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总之,口腔癌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单一因素并不能引发口腔癌的发生,它是由内因和外因在长时间的联合作用下而导致的。1.4 肿瘤微环境与口腔癌的相关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TME)中的肿瘤间质细胞则主要包括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等,这些细胞
22、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生长因子以及酶等其他物质,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过程 周丽媛. 肿瘤微环境在喉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D. 山西医科大学,2019.。1.4.1 免疫细胞肿瘤间质存在的免疫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这些细胞在微环境中能够释放相关的化学物质,从而进一步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陈雨蒙, 徐晓薇, 刘欣辰, 孟琳, 郑梦丹, 任春霞, 孙宏晨. 肿瘤间质细胞对口腔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07):552-556.。研究发现肿瘤巨噬细胞由组织固有的小胶质细胞、浸润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混
23、合构成,它是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过程的重要参与者,TAM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M1型的M2型。M1型主要表现为能提呈抗原,杀伤肿瘤细胞,而M2型则主要促进癌细胞的迁移。由于肿瘤类型和肿瘤的发展阶段不同,TAMs的表面分子标志和表达的细胞因子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巨噬细胞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许多思路 胡永.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口腔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南京医科大学,2016.。 图1.7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TAMs与肿瘤内的血管形成有关,与血管的分布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在缺氧条件下,TAMs不仅会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的表达,同时会增加肿瘤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癌 发病 相关 因素 及其 分子生物学 机制 研究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