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山水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好问山水诗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好问山水诗研究摘要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伟大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诗歌评论家,山水诗发展到金元时期,由元好问推向新的高潮,除了简单的模山范水之外,元好问还将难以抒发的爱国情怀和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写进山水诗篇,形成了悲壮与雄浑一体的独特诗风。诗人喜爱高山流水连带着亭台楼阁,既有雄肆豪放、跌宕多姿的古体山水诗,又有笔力苍劲、蕴含深厚的律体山水诗,使得七律与七古成为其诗集中的双璧,扩大了山水诗的表现形式。元好问山水诗还受到了其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人生思想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关键词 元好问 金代 山水诗 思想 动因The Study of Yuan Hao-wens Landscape PoetryAbstra
2、ct Yuan Haowen was a great writer, historian, and poet critic at the end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landscape poetry developed into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d from Yuan Haowen to a new climax. The hard-to-expres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sincere friendship betwe
3、en friends are written into the landscape poems, forming a unique poetic style of tragic and powerful. The poet loves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 pavilions and pavilions. There are not only bold and colorful ancient landscape poetry, but also vigorous and deep-tempered landscape poetry, making Qil
4、u and Qigu become the two major doubles of their poetry collections. Expanded the expression of landscape poetry. Yuan Haowens landscape poetry was also influenced by his time backgrou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life thoughts.Key words Yuan Haowen Jin Landscape Poetry Ideology Motivation目 录引言1一、 元好问山
5、水诗的情感特征1(一)忧时感世2(二)向往林泉3(三)怀友交游3二、 元好问山水诗的艺术个性4(一)雄肆豪放、跌宕多姿的古体山水诗5(二)笔力苍劲、蕴含深厚的律体山水诗6三、 元好问山水诗创作动因7(一)时代背景7(二)家庭环境8(三)人生思想8结语9参考文献11致 谢12II引 言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县)人,登兴定五年进士,历内乡令。天兴中,转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晚年以遗民自居,归隐不仕。元好问学识渊博,在众多领域都有建树,曲词、诗赋、散文、小说、史籍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是金末元初伟大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诗论家,现存诗1400余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组诗论诗
6、三十首、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末史料书籍壬辰杂编,这些都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自元明清三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嗅到了金代文学这块润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元好问研究更是一度成为金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影响很大。但长期以来,对于元好问诗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他青壮年时期的“丧乱诗”范围里,使得人们对元好问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他是一位“纪乱诗人” 张红云:元好问山水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2页。元好问今存山水诗100多首,然而却缺乏文学界深刻全面的研究和评价。经由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山水诗这一诗歌题材至元好问又迎来了新的高潮,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喷薄于气势恢宏的山水中,真实展
7、露了北方士人的豪迈气质。这些诗歌创作也伴随着其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大体上可以癸巳(1233)年北渡前后为界分为创作的前后两期。前期是元好问的青壮年时期(12121233),意气风发,这时的他已经成名与出仕。然蒙古军南下,金朝局势堪忧,元好问只得借诗歌去抒发内心急切的救亡图存之情,曾言“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76页。后期是他降为元军囚徒,成为金朝遗民和在野旧官僚及隐遁知识分子的时期(12331257)。时局的更替,使得诗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开始步入人生暮年的元好问,在吟咏山水之间寄托着深沉的家国之思,这也迎来了其
8、山水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回首往事,百感交集,诗人写道:“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闲里,一窗风叶雨潇潇。”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8页。前后两期,现实世界和生活处境的变化,给诗人的思想和感情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创作的倾向及主题也发生了转变,因而其山水诗的形式与内容也有了较大的差异。一、 元好问山水诗的情感特征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山水诗的应运而生,标志着“体育因革”、“山水方滋”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9、第3页。,使得山水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诗歌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缘情”与“明志”的传统表现方式,将作者的主体感受与山水相融合,因而山水题材的诗歌总是与忧时感世、向往林泉、思乡怀人等内容相结合,抒写着并非单纯审美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一) 忧时感世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了金代的盛与衰,青少年时期成长于国家盛世中(11611208)。但好景不长,北方蒙古族便威逼南下,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元好问也被迫结束了自己快意的少年生活,转而开始了逃难他乡的痛苦历程。诗人杜甫也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战乱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无限的悲痛,因而不论是杜甫还是元好问,我们都能够从他们的山
10、水诗中看出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痕迹。在他们的笔下,山水诗不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美景,更是走近生活,用客观化、叙事性的笔法来反映社会现实。贞佑四年(1216年),元好问携家逃难至河南洛阳一带,路过三乡石岭关时,面对大量无辜百姓惨遭蒙古军的杀戮,激愤地写下了石岭关所见,再现了兵荒马乱时期百姓们的逃难生活,诗人无比的愤恨之情以及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更是溢于言表。此后的几年里,怀着忧愤的心情,元好问移居登封,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生活,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山水诗创作高潮。游山玩水之际,诗人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满怀救国的热情,但缕试不第,徒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诗人不得已只能将无奈的亡国悲痛之情吟咏于山水之间,
11、借大自然的景致来荡涤自己胸中的愤懑。试看春日半山亭游眺,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升起一片朝气蓬勃的气息,山中处处有花朵的身影。我独自一人携酒来到江边,看着滚滚的江流望不到边,就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般惹人无奈,面对世事只能独自哀怜。即使是崖边的小草也会有远大的志向,可是芳香的兰花又该为谁忧伤?诗人联想只有花草与自己同病相怜,借酒消愁,正应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怀州子城晚望少室中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我独自凭栏,远眺雄奇壮丽的青山长河,它们仍是那样的美好。离乡十年,内心是万般地悲痛,谷口暮云好像知晓我心中的忧愁,林梢上那一抹残阳格外分明,格外刺眼。兵满洛阳,半夜悲歌,意自难平。雄奇慷慨地中原山水
12、却渗透着苍凉悲伤的色彩,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心之情。金朝灭亡后,诗人归隐不仕,却在无意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作。如岳山道中,诗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流水平冈图:已经成熟的大田作物结实成穗,黄色成了这幅画上的主色调。山间多树,无风而静处,秋雨乍停,湿润的空气轻轻袭来,让人感到阵阵凉意。即使是简简单单的田间流水,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几户人家,看起来却也让人如此向往。此诗景色虽不出奇,却营造了一个“山野寂静”的气氛。既是当时途中的客观描绘,又是诗人甘居草野、不求闻达心境的真实写照,旨趣闲适淡远,委婉的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的故国之恋和乡曲之情也映照其中。(二) 向往林泉模山范水的作品也
13、不失为一种美,纵观元好问的山水诗创作,经历了一个成熟的发展过程,但其中唯一不变的是对自然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青少年时期的元好问不会刻意地去创作山水诗,多是即兴而写,有感而发,因而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山水写生小诗。这些诗歌在风格上清新明丽,洋溢着淳真的风尚,诗中有画,景中带情,笔墨轻俏可人,给人以自然亲近的欢愉之情和安详静谧的平和心态。试看下面这两首:云光金必聚,林烟采翠新。山花发较晚,今年两见春。 山中晚春行吟溪北覆溪南,风日烘人酒易酣。无限春愁与谁语?梅花娇小杏花憨! 内乡杂诗晚年,元好问决心保护中原文化,为此著书立说,常年不辞艰辛的奔走在黄河中下游数省之间,有机会饱览了众多名山胜水,比如河南嵩
14、山、安阳黄华山、山东泰山等等。高山的巍峨,激越的瀑布,使得诗人的心灵被中原大地的雄奇风光所震撼与感染,因而创作出许多豪爽俊逸、雄健苍劲的长篇山水诗作,迎来了山水诗的顶峰时期。如游龙山中的一段:登高览元化,快如鹰脱鞲。山灵故为作开阖,巧与诗境供冥搜。白云何许来?纤丝弄轻柔。蓬莱作雾涌,飘飘与烟浮。玉衣仙人鞭素虬,翕忽变化令人愁诗人精细完整地描摹山容水态,从多个角度搜奇抉奥,使山川景物的真实面貌凸现于读者面前。结合运用比喻、想象、联想等手法,将龙山比作鹰一般,凶猛洒脱,变化万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灵气。蓬莱作雾涌,飘飘与烟浮,这些正是诗人“林泉之志”的展现。(三) 怀友交游元好问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
15、影响,性情豪爽,喜爱交游,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文化活动家。诗人怀着诚恳的态度、率真的秉性,经常与友人一起赋诗抒情、论道释怀,忧朋友之忧,乐朋友之乐。与其交游的对象大致有两类:世俗好友和僧道名流。在他的怀友诗作中,总能透露着悲凉的思乡之情,例如颍亭留别:短暂的相聚必然又会是再次的分离,驻留在亭台上,远眺广袤无垠的万物乾坤,别样景致映入眼帘,内心的积郁一扫而空,不得不感叹自然的雄伟。天空飘来了白茫茫的雪花,定是时常刮北风的原因,冷清的出奇。眼前矗立着九座郁郁青青、气韵峥嵘的大山,雄伟不容镇压。寒风带起了水面的微波,白净的鸟儿悠然自得的在天边飞翔。我满怀迫切的归去之情,可自然万物却如此闲暇。无奈胸中积郁
16、的块垒,只得驻足山水间,举杯畅饮,把酒临风。回首望向亭台中的他人,淡如烟,身影已经模糊不清。诗人运用叠词“淡淡、悠悠”,勾起情思,更突出内心之忧愁。将迫切的归去之情与物态本自暇形成鲜明的对照,抒发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无比热爱之情。类似的还有别冠氏诸人后四句:“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也有抒发与友共游、悠然自得的诗篇,如约严侯泛舟。此外,元好问对其他宗教也常有独到的见解,这和他常与僧道名流来往,结交许多宗教好友不无关系。在他的诗歌当中,描写僧庙周围景色的静谧和道观肃静的句子随处可见,能够感受出他与僧道名流之间的真诚友情。在寄英禅师师时住龙门
17、宝应寺中写道:“孤云望不及,冥鸿杳难攀。前时得君诗,失喜忘朝餐。想君亦念我,登楼望青山”可见元好问与英禅师之间交往笃厚。晚年诗人游玩五台山时,与僧人超禅师和普安禅师又结交了真挚的友谊,有诗超禅师晦寄庵:“无波古井静中天,三尺藜床坐欲穿。一语调君君莫笑,妙高峰顶更超然”。又如赠答普安师:“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佛界春。闻道旧传言外意,忘言今得眼中人。”二、 元好问山水诗的艺术个性 元好问的山水诗“绝妙时人”,浑涵万有,内容丰富,而又包孕时感,情景交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七律与七古是元好问诗集中的双璧,沈德潜曾评价元好问的古诗“气格神行,平芜一望时,常得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概。” 姚乃文:试论元
18、好问的山水诗,晋阳学刊,1990年第6期,第92页。李冶更称其律诗“律切精深,有豪放迈往之气,乐府则清雄顿挫,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 张红云:元好问山水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8页。因而,元好问的古体诗与律体诗各自必然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 雄肆豪放、跌宕多姿的古体山水诗元好问一生游览了众多的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沉雄刚健、气胜势飞的作品,如鹤鹊崖北龙潭:“湍声半空落,汹汹如怒虎。风生木叶脱,魄动不敢语”、嵩山玉镜:“积雨洗昏覆,旭日发光辉。光辉夺人目,滟滟如移动”、天涯山:“九州上游推大卤,独恨山形颇椎鲁。天涯一峰今日看,快似昂头出环堵”等。不仅如此,
19、诗人更是对所到之处的荒山野水也倾注了无限喜爱,有自己身边的村山溪流,停留过的亭台楼阁和荒凉的山岭高岗,并对此都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如濦亭:“乾坤入望眼,容我谢羁束。一笑白鸥前,春波动新绿”、麦叹:“我梦溱南川,平云绿油油。起来望河汉,旱火连东州。四月草不青,吾种良漫投”、龙门杂诗:“乾元先有期,清伊亦知津。细看潛溪树,高卧香山云”等诗,既写出了自然山水的美妙,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愁。正是这些独到的细致观察、精巧构思和笔法多样,才会使诗人对山水诗的创作如此的得心应手。“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44页。,元好问基于此,从生活出
20、发,精细完整地描摹了山水实景。例如游黄华山,黄华山又名隆虑山,山中景物壮观,风光绮丽,享有“太行最秀林虑峰,林虑黄华更胜名”的盛誉。此诗读来气阔万千,时至三月,山林中没有一点回春的迹象。湍湍的瀑布声飞漱其间,带来了阵阵寒冷的阴风。悬流千丈,荡涤了诗人胸中的不快。雷公怒击,冰雹散降,像是天边的一股长虹。骊珠百斛似是万丈闲愁,倾泻而下。全诗以“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束”的发展顺序,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黄华山瀑布。笔触灵活生动,想象奇特丰富,行文跌宕起伏,角度变化多端,画面极富立体感和实地感,仿佛带领读者亲身游览了一番。将具象描写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北方山水多雄壮险峻,面
21、对如此,元好问山水诗也多选取呈现雄放特色的山水,描写了北方山水的雄奇壮阔,使得其诗歌融雄壮与悲怆于一炉。如泛舟大明湖,整篇诗歌构图巧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这开阔的视野是别有天地的。远近景结合,诗人远眺高山流水,绵延千里,放眼望去满湖皆是淡粉色的荷花,一幅山水一色的绣江荷花图便跃然纸上。紧接着俯仰交错描写,山底下水色更佳,缭绕着片片苍茫烟雾。西边弯来一缕残阳,在大明湖畔畅饮一杯,怡然自得。夜晚寒气上浮,在水中暗渡,荷深难探路,但却有阵阵水芝香和着风与露,向人飘来,沁人心脾,形象生动,倒像是闻到了一般。湖边兰襟散芳泽,罗袜迈微步,亭亭玉立的白鹭着实让人标榜几句。我欲骖鸾追散
22、仙,却瞧见翠蕤,难耐胸中不如意,只得高歌两首,执笔画浮沉,风流聊与付他年。大明湖景秀壮丽,诗人没有做细致入微的刻画,而是采取粗线条的勾勒,写法随意自在,却给人一种开阔、壮美的感受。又如游龙山中的一段:登高览元化,快如鹰脱鞲。山灵故为作开阖,巧与诗境供冥搜。白云何许来?纤丝弄轻柔。蓬莱作雾涌,飘飘与烟浮。玉衣仙人鞭素虬,翕忽变化令人愁。须臾视六合,浩荡不可求。初疑陶轮比运甓,今悟夜壑真藏舟。劫石拂未穷,杞国浪自忧。断鳌立极万万古,争遣起灭如浮沤该诗不仅具有“情节化”,更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龙山比作雄鹰,赋予了龙山“人格化”,使得龙山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活力。运用想象、联想的表现方式,“蓬莱、仙
23、人、断鳌”等词出没其间,使得本就豪放壮阔的龙山更具神话色彩,增添了龙山的魅力。这种雄肆豪放、跌宕多姿的美,以苍劲刚建、慷慨豪放、境界幽深见长,体现出了元好问山水诗的基本格调。(二)笔力苍劲、蕴含深厚的律体山水诗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元好问的“七言律更深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 张红云:元好问山水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5页。试举横波亭,此诗作于诗人逃难至好友移剌瑗处,许久未见,好友移剌瑗开心不已,在青口横波亭宴请元好问。面对壮丽的山河,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此篇诗歌。横波亭高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气势可压过雄伟的百尺
24、楼。此处风涛卷土而来,放眼望去,连接着万里瀛海,千年的壮丽山丘也不过如此。月明星稀,鱼龙潜藏,老树凄零,夜降寒霜,鸿雁南去,更显得秋季的悲凉。倚风长啸,浊酒一杯家万里,浮云下的西北正是故国啊!开篇以“插”、“压”两字凸显横波亭的雄峻气势,状其高耸突出。颔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着笔,运用“万里”和“千年”形成了对比,写出横波亭周围山丘的壮美。颈联转写萧瑟秋景,运用“鱼龙夜”、“鸿雁秋”等典型意象,营造出气势壮阔、豪迈激烈的雄浑意境,为尾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阔的视野。全诗意境开阔,意气高扬,体现了诗人身上那种洒脱自如的神韵。再如颍亭,烟雾缭绕在清冷的颍水湖上,在天地间默默的回旋,我来到颍亭独自眺赏
25、,心情也觉得悠哉游哉。春风吹拂着澄碧的河水,更显出那对鸥鸟神态恬静,落日映照着起伏的群山,就好似万匹骏马飞奔而来。美景良辰一幕幕烟消云散,古往今来有多少沧桑迁改?中年的我来此登览,更感到时光流逝令人悲哀。远游他乡的我,有心续写骚人的辞赋,只可惜匆匆而来,没有美酒遣兴抒怀。此诗创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辞去权国史院编修的职务,返回登封,来到颍亭游览时写下该诗。诗作全篇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孤独的人伫立水边的春晚图,其情凄凄,其景鲜明,具有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获得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了对时遭离乱的感叹,蕴含深厚,有很深的社会内容。金亡后,好友李辅之邀请元好
26、问同游济南,无数名胜风景踊跃诗人眼前,一时心情大好,诗兴来临,提笔写下了诸多笔力苍劲的山水诗篇。如华不注山,诗中描绘的景色凌云纵横:雄奇险峻的山峰矗立在天边,万里波涛汹涌澎湃,诗人寄寓桀骜不羁的刚强品格于气势磅礴的山水之中,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山水美景,真实表露了北方士人的豪迈气质。相类似的还有雨后丹凤门登眺、十日登丰山等诗。豪放纵逸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雄奇瑰丽的语言,组成了元好问山水诗“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鲲触巨海,澜涛怒翻”的独特美感。三、 元好问山水诗创作动因(一)时代背景赵翼评价元好问“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李知文:元好问山水诗的成就及其特色,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
27、第2期,第39页。,太平盛世和山河破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元好问的诗歌成就必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元好问出生于金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社会环境最安定的时期,使得元好问有机会广受汉文化和女贞文化的影响,从师学习、博览群书,成长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丰富诗学修养的作家。但好景不长,金代遭到北方蒙古族的征讨,开始走向衰落与灭亡,元好问被迫携家南渡。诗人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便立志于经世治国,对金国的复兴抱有极大的幻想。曾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又如戏题新居二十韵中的:“胸中广厦千万间,天地一身无着处”、虞贩行:“玄志竟堕余且網,老凤常饥竹花宝。天生神物似有意,验以乖逢知未
28、必”等诗,都可看出诗人想要借山水表忠君以鸣志。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元好问中博学宏词科,先后十年内做过镇平县、内乡县和南阳县的县令,在与百姓们接触后,感知人民生活的困苦,但当自己的祖国山川受人迫害时,诗人徒有一身才气却无能为力,为此只得将自己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民不堪命的悲愤,熔铸进一篇篇山水诗作当中。例如:老树:“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看山:“惨惨悲去国,纚纚赋卜居。不采西山薇,即当葬江鱼”、镇平县斋感怀:“西窗一夕语,挑尽寒灯坐不明。”从中能够看出诗人欲借山水之貌抒发满腔的爱国豪情,表现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虽然元好问的山水诗总是会与忧时感世、向往林泉、思乡
29、怀人等感情相结合,抒写着并非单纯审美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感受到山水的自然之美。我想,如果不是诗人早期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固然也不会产生这么多优秀的山水诗作。(二)家庭环境 元好问系出鲜卑族拓拔氏,鲜卑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有着十分粗犷质朴的民族心理。再加上出生于幽、并之地的诗人,常年生长在这种慷慨尚武的民风中,置身于豪侠雄放的氛围中,必然会对他诗风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很早的时候,元好问便过继给叔父元格,自幼跟随叔父游览多地,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对于祖国各处的名山大川,深深热爱,特别是那些高山瀑布。面对气势高雄的壮丽山河,青壮年时期就写出了不少气韵不凡的山水诗:“马蹄一蹴荆门空
30、,鼓声怒与江东流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赤壁图)”再如天涯山:“九州上游推大卤,独恨山形颇椎鲁。天涯一峰今日看,快似昂头出环堵。”这些诗歌都在无形中奠定了元好问山水诗以苍劲刚建、慷慨豪放、境界幽深见长的基本格调。但是也不乏有清丽婉约的诗作,如少室南原,元好问总能以画家的眼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诗歌中去创作出一幅幅动人的乡村名画。而诗人细致的观察、幻化手法的运用和独到的审美认识,也正是其山水诗取得卓越成就的巨大原因。如宝岩纪行中写岩崖:“瞳瞳上初日,深樾炯穿漏。逶迤陟两巇,万里若迎候。绝壁三面开,仰看劳引脰。两山老突兀,屹立柱圆覆”;种松中写松:“起来月中看,细腻错针芒”;少林雨中中:
31、“半世秦川在梦中,几时莲社与君同。”仅仅是简单的描绘,平常的事物,却散发着不一般的生活气息。(三)人生思想 元好问深受儒、道、佛多方面的影响,思想复杂。诗人把宗教当作以之慰藉超脱现象的理想境界,既虚幻迷离而又富有魅力。青少年时期尊崇儒术,中年以后倾向超脱,潜心佛、道之学。元好问首先是个儒者,他的早期山水诗表现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儒者形象,例如除夜。三为县令时期,诗人久叹命运的不公,面对腐败的官场和百姓困苦的生活,诗人踌躇不已,只能将无奈与感慨融进一篇篇山水诗作当中,借山水之貌抒发满腔的爱国豪情,更是写下了三乡时作、雨后丹凤门登眺、宿菊潭等诗,面对如此安详的环境,诗人在内心开始有意追求闲适的生活。
32、在长寿新居中写到:“隐去初心在,亲朋复此偕。荒田归别业,高树表新斋。泉石深三径,风尘限两崖。青山坐终日,无物寄幽怀。”寄寓了些许归隐之意。诗人还曾自嘲:“本无奇骨负功名,取次谁教髀肉生?未到白头能几日?六年留滞邓州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意溢于言表,其“世上红尘争白日,一丘一壑去来休”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的归隐之意也愈来愈凸显。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灭亡,诗人受到孔、孟思想对入世的濡染,以及老庄思想避世的浸润,决心归隐不仕,著书立说,保护中原文化生存延续。著名的游天坛杂诗十三首就是诗人与家人同游天坛山时所作,诗中风景明丽,自然天成,诗风质朴
33、清新,颇有禅意,似王维“诗中有画,景中带情”的诗境,这与诗人步入中年后佛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不无关系。早有归隐之意的元好问,直到晚年才开始真正地去享受壮丽的山山水水,喜欢看“纷纷红紫不胜稠,争得春光竞出头”的杏花;喜欢日落时独倚西园栏杆“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登山临水去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更喜欢随处可见之景“荷经冻雨绿全枯,草到窮秋影亦疏。”这些以佛、道作缘所创作的山水诗,是光辉不泯的艺术珍品。总之,正确看待元好问山水诗的创作,并不能只局限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人生思想等三方面,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影响着他。但通过细析以上三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更
34、好地总结出其山水诗作的情感特征和艺术个性,以此来重新定义元氏的文学成就,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山水诗的研究进程。结 语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了金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一页。其文学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上,还有词曲、辞赋、散文、小说等多个方面。山水诗作在元好问的诗集中所占分量不多,但却能够从中体会到诗人各个时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继而对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除了简单的模山范水之外,元好问还将难以抒发的爱国情怀和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写进山水诗篇,融时代悲情于北方雄放民风中,集慷慨爱国之情于雄壮豪迈的诗风中,从而形成了悲壮与雄浑一体的独
35、特诗风。诗人喜爱高山流水连带着亭台楼阁,既有雄肆豪放、跌宕多姿的古体山水诗,又有笔力苍劲、蕴含深厚的律体山水诗,使得七律与七古成为其诗集中的双璧,扩大了山水诗的表现形式。山水诗发展至此,由元好问推向新的高潮。参考文献1 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3 李正民等解评.元好问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4 李正民著.元好问研究论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6 王国璎著.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张红云.元好问山水诗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 李知文.元好问山水诗的成就及其特色J.贵州社会科学,1991(02).9 姚乃文.试论元好问的山水诗J.晋阳学刊,1990(06).10 狄宝心.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5(01).11 陈书龙.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01).12 苏涵.北中国山水间磅礴的灵魂交响元好问山水诗简论J.运城高专学报,1994(02).13 王素美.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