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教案参考范本.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文学》教案参考范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教案参考范本.doc(2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文学教案水文学教案绪 论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自然界的水总是以一定的水体形态存在的,如江河、湖泊、海洋、地下水等,这些水体就成为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水循环的研究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反馈效应的研究,也已成为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水文学发展简介自远古至约14世纪末,为水文现象定性描述阶段。本阶段特点是: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自15世纪初至约19世纪末,为水文科学体系形成
2、阶段。本阶段特点是水文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为应用水文学兴起阶段。本阶段特点是水文观测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应用水文学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入现代水文学阶段。本阶段特点是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水资源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研究方法趋向综合。三、水文学的体系传统的水文科学是按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分支科学的,主要有: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水文气象学、地下水文学和海洋水文学。水文科学主要通过定点观测、野外查勘和室内外实验等手段,获得水体时空分布和运动变化的信息,因而形成了:水
3、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三个分支学科。区域水文学是水文科学与自然地理学共同研究水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流域水文学、河口水文学、山地水文学、坡地水文学、平原水文学、干旱区水文学、岩溶水文学以及区域类比研究的比较水文学等分支学科。作为应用科学,水文学又分:工程水文学(其中包括水文计算、水利计算、水文预报等组成部分),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都市水文学等。5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主要有:随机水文学、模湖水文学、系统水文学、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等。近些年来,水资源水文学作为一门自然、技术和社会综合科学的出现,标志着水文科学进入了
4、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四、水文学的地理研究方向地理水文学水文学从其研究方向来说,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向:地理学、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早期的水文学孕育在地理研究与工程研究之中,地球物理方向是近代发展的,主要偏重于数理范畴。现代水文学的研究中,三种方向是并存的,而且都是现代水文学理论发展和实际研究所必要的。三种方向也是水文研究的三种途径,它们虽然各有独立性,但是彼此又保持着配合与联系。水文学的地理研究方向,过去统称为“水文地理学”(Hydrography),由于该词的涵义容易误解为仅注重区域水文现象的描述,而忽视学科的理论基础,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学原理指导水文学的研究工作。经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
5、会多次讨论,建议改用“地理水文学”(Geographical Hydrology)一词,它同时隶属于地理学和水文学,而作为这两门科学的分支科学。相对于工程水文研究来说,地理水文研究更侧重于弄清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更注意开展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研究;更多地考虑到水体是一定地理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区域因素决定了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也就是说,地理水文研究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及区域性三大特点。当前,地理水文学应以水、环境与人类社会作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从发展趋势看,积极开展水循环系统与水量平衡、区域水文、特殊水体的水文(岩溶、冰川、河口、干旱区等)、环境水文、水资源水文
6、、比较水文,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包括遥感、实验技术的研究)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五、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循环永无止尽。(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水文现象的周期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不同的流域。总之,任何水文现象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均同时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性质。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更多地表现出确定性规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不确定性的特性。六、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水文学的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通过实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得出规律,用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同时促进水文科学自身的发展。水文学研究的特点,
7、是通过已经获得的短暂的实测水文资料(通常最多仅有100余年的实测系列),把各种水文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并把它们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水文过程和水文规律的研究,并进一步预测或预估水文情势的未来状况。传统的水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地理综合法三种。成因分析法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的形成、演变过程,揭示水文现象的本质、成因,其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定性和定量的关系,通常是建立某种形式的确定性模型。数理统计法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根据实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或对主要水文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8、,求出其经验关系。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随机水文学,则主要是运用随机分析方法,把水文现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研究。地理综合法是按照水文现象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或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揭示地区水文特征。七、水文学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作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的水文学是高师地理系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地理系开设的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本课程应着重阐述水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它不但与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广
9、泛渗入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积极参与地球上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给地理环境、生态系统以重大的影响。水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此外水文学还要为后续课及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二)教材的主导思想本教材主导思想是以水循环、水量平衡为纲,将地球各圈层中的水体,按水循环过程作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各种水体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三)本教材的组成本教材由下列四部分组成。1.水文学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第一章阐述水的分子结构、形态组成及其转化,水及各
10、种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2.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基本理论主要通过第二章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各要素的物理机制和分析计算方法,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在水资源估算中的应用,以及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3.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由于水循环实质上是一个动态有序的大系统,按系统分析的观点,本教材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陆地地表、海洋、地下三个水文循环亚系统的水文循环具体过程及其理论,并阐明亚系统之间和亚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鉴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大,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干扰了自然界水文循环过程,影响着各个水
11、体的性质。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使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严重失调。除水量外,水文科学对水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故本教材在第六章专设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作为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章 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形态及其转化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在常温条件下三相可以互相转化。(一)水分子的结构每个水分子(H2O)都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组成。水分子的键角HOH为104031/,O - H键的键长为0.9568埃,(1埃=0.1纳米),形成等腰三角形。由于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比氢原子大得多,所以在水分子内部,电子就比较靠近氧原子。这样,电子
12、就有在氧原子周围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较浓厚的电子云,掩盖了原子核的正电核。所以,在氧原子一端显示出较强的负电荷作用,形成负极;相反,在氢原子周围,电子云相对稀薄,于是显示出原子核的正电核作用,形成正极,使水分子具有极性结构。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在自然界,水不完全是单水分子H2O,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水分子的聚合体。水分子聚合体包括:单水分子(H2O)、双水分子(H2O)2、三水分子(H2O)3,见图12。(二)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0为冰点,100为沸点。0以下为固体,0100为液体,100以上为气体。但在地球上的常温条件下,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1.水的三态
13、与水温随着水温的变化,三态水分子的聚合体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表11可见:1)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地减少,而单水分子不断地增多。当温度高于100呈气态时,水主要由单水分子组成。2)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聚合体不断增多,单水分子不断减少。水温达到0结冰时,单水分子为零,而强力缔合结构的三水分子增多,因三水分子结构特性,使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时,体积膨胀10,若冰变成液态水时,体积减小10。3)水温在3.98时,结合紧密的二水分子最多,所以此时水的密度最大,比重为1。2.固态水(冰)的结构气体水分子能凝聚成液态水和固态水(冰),主要是氢键起着强烈的缔合作用。在冰晶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排列是很有
14、规则的,其结构是每个氧原子通过氢键,按四面体取向,与另外四个氧原子连结,见图13,呈现六方晶系的冰,见图14。正是由于冰晶内每个氧原子通过氢键以等键距与另外四个氧原子相连结,在冰晶中的水分子则具有水蒸气到凝聚态的冰,氢键为凝聚力的主要方面,为了尽可能生成较强和较多的氢键,原来水分子中的OH键必须拉伸。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水分子必须按空间利用率颇低的四面体形态堆积,故冰的晶体是一个十分敞开的结构,其密度较低。冰晶中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为氢键的凝聚力和氢核的振动、水分子的热运动,前者为吸引因素,后二者为排斥因素。3.液态水结构的主要理论模型“闪动簇团”模型 - 是把液态水看成以氢键结合的水分子的闪动簇
15、团,在略为“自由”的水中游泳的一种液态体系,见图1-5;这些簇团的尺寸是比较小的,且处于不断地转化或“闪动”的状态;所谓“闪动”,就是说这些小簇团本身是非常动荡的,意即这里的氢键缔合解开了,而另一处缔合又立即完成,簇团与非簇团的水分子之间,也是处在连续地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之中,因而整个液体是均匀的,并可保持在一种稳定的流通状态之中。总之,液态水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凝聚相体系,它既包含有水分子的缔合体即簇团,又包含着水分子的微粒,此二者在液态温度0100的条件下共居、共存,且处于连续的转化“闪动”之中。这就是液态水之内存在着的矛盾同一性。“闪动簇团”理论模型较其它理论模型,能更好的概括液体水的特异结
16、构性能,但这种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多处于定性阶段,现借助于统计力学,其定量化研究也开始进行,并获得迅速发展。二、水的热学性质潜热-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水的潜热。水的热容量与潜热特性,对整个地球上的热量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冬季不致过冷,夏季不致过热。三、水温(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支海水中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2.海水温度的分布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的分布特点是: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形成上述特点的原
17、因:热赤道北移,南半球的热带水一部分流入北半球,北半球暖流势力强大,一直影响到高纬,受大陆和海底地貌影响,北冰洋的冷水不能大量南流;而南半球三大洋相连,并与南极大陆相接,因此冷却效果特别明显;印度洋热带海区三面受亚、非、澳大利亚大陆包围,并受暖流影响,所以水温最高。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是: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温水平梯度很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的水平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总之,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这些特点,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和洋流性质所决定的。2)水温的垂直分布大洋水温的垂
18、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0之间,海水垂直结构可分两层,即表层暖水对流层(一般深度达6001000米)和深层冷水平流层。表层暖水对流层的最上一层(约0100米)受气候影响明显,紊动混合强烈,对流旺盛,水温垂直分布均匀,垂直梯度极小,故称为表层扰动层。在此层下部与冷水之间形成一个温跃层,水温垂直梯度递减率达最大值,见图1-8。3.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1)水温的日变影响水温日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天气状况(风、云)、潮汐和地理位置等。大洋表面水温日变一般很小,日较差不超过0.4。水温的日变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靠近大陆浅海区日较差可达34以上。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
19、间各地不同,但最高水温每天出现在1416时,最低水温则出现在46时。水温日变深度,一般可达1020米,最大深度可达6070米。2)水温的年变影响水温年变的因素有: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和海陆位置。水温年变的地理分布为:从赤道和热带海区向中纬海区增大,然后向高纬海区减小;在同一热量带,大洋西侧较东侧变幅大,靠近海岸地区更大;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半球,见表1-3。水温年变深度,一般可达100150米,最大深度可达500米左右。4.海冰淡水结冰时的水温是0,最大密度温度是3.98;海水的盐度大于24.69510-3时,冰点温度低于最大密度温度;盐度小于24.69510-3时
20、,冰点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盐度在24.69510-3时,海水的冰点温度与最大密度温度相同,为-1.332。(二)河水温度河水热状况的综合标志是河水温度。河流水温及冰情的发生和消长,首先受到太阳辐射、气温等地带性因素的控制,因而水温和冰情的分布基本上体现了地带性规律。河流水温还受补给来源的影响: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水温低;雨水补给的河流水温较高;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温变幅小。河流水温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有变化。河流中的水流是紊流,一般情况下水温比较均匀,但特别大而平静的河流,河水很难彻底混合,垂线上水温的分布具有成层特性。一般在清晨,表面水温低,愈向河底水温愈高,成逆温现象。在14时左右,表面水
21、温高,愈向河底水温愈低,成正温现象,河水温度的日变幅较小。(三)湖泊、水库水温1.水温的分布导致湖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原因,一是水气界面上增温与冷却作用,一是湖泊、水库水内部紊动、对流的混合作用。水温的垂直分布常用水温垂直梯度表示,当湖水发生紊动或对流混合时,按热扩散方程得出水温垂直梯度方程(略去水热交换):式中,Qz为深度z处单位时间通过1平方厘米水平面垂直紊动热流通量;C的水温垂直梯度。如果,C=1,=1时,上式可记为:此式说明垂直梯度与热流通量成正比,与紊动扩散系数成反比。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梯度成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不低于4,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
22、温层;当湖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成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但不高于4。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当湖温上下层一致,即水温垂直梯度等于零时,将出现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成同温状态。2.湖水温度的变化湖水温度具有日变和年变的特点。水温的日变以表层最明显,随温度的增加日变幅逐渐减小,最高水温一般出现在每天的1418时,最低水温出现在58时,水温日变幅在阴天和晴天之间的差别也较大,见图111。湖面水温的年变,除结冰期外,水温变化与当地气温年变相似,但最高、最低水温出现的时间要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多出现在7、8月,月平均最低值多出现
23、在1、2月,见图1-12。湖温年较差比气温年较差小,大湖较小湖小。我国湖面水温年变幅最大是太湖,最大值可达38。高山、高原区湖泊水温年变幅最小。(四)地下水的水温一般在日常温层以上,水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年常温层以上,水温具有季节性变化。在年常温层中,地下水温度变化很少,一般不超过0.1。而在年常温层以下,地下水温则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其变化规律决定于一个地区的地热增温级。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所需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各处地热增温级不同,一般为33m/。在不同地区,地下水温度差异很大。如在新火山地区,地下水温可达100以上;而在寒带、极地及高山、高原地区,地下水的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文学 教案 参考 范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