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历史 纲要下教案 乐业专精 启慧躬行 单元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型新授公案备课人课题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时1个案备课人课程标准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
2、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学科育人):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过程【单元课标解读】2020年课标解读:本专题进入世界
3、中古时期,人类历史延续了古代世界的农本经济,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因此,不同地区产生了相当不同的文明。在日耳曼因素、基督教和罗马因素的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在东欧,一方面,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古典文化的遗产,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反对蒙古的斗争中逐步兴起。到十七世纪末,已经形成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非洲和美洲或在外来影响下,或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东非沿海出现了一批国家;西非先后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帝国;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别建立了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比较具体的展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中古时期(5-15世纪)
4、,欧亚文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其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各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陆续形成了天主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圈,非洲和美洲的文明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成果。中古时代整个世界都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其中,西欧还孕育出了近代因素,开始逐步向近代化演进,早期殖民者对亚非拉的侵略,导致东西方文明开始错位发展,最终改变了世界整体面貌。【教材分析】1、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专题属于世界中古史,即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史。其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5、二是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一个要点同时也是本专题的重点,揭示了中古时期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和变化。在西欧,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罗马帝国生产力、基督教与日耳曼人传统的共同作用下,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利,造成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由封建主控制的庄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庄园内的主要生产者是农奴,他们在耕种自己的份地的同时,还需要为领主服务。另外还有一些农民。10-11世纪城市的兴起,最初也处在领主的控制下,但通过斗争,城市大多赢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东欧的
6、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遗产。查士丁尼主持编订的民法大全,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律的遗产,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西欧和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后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基础上兴起的莫斯科公国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到17世纪后期已经形成地跨欧亚洲的大帝国。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基督教出现了分裂,西欧形成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东欧则形成东正教。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后期发展成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于小亚细亚,他们灭掉拜占庭帝国,再度建立起一统东部地中海地区的帝
7、国。南亚次大陆上前后兴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成为印度重要的信仰之一。东亚的日本从7世纪开始模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但随着班田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形成,日本从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政治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政治时期。在非洲大陆上,班图人发明了非洲的农业,并引进了部分外来农作物。东非的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跃,西非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先后兴起了马里、桑海等强国。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与旧大陆隔绝的状态的情况下,独立发明了农业。在使用木石工具的时代,那里产生了玛雅人的城市国家,以及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帝国。第二个要点是中古世界各文明区的多元面貌。这是本专题的难点。中古时
8、期的文明仍以农本经济为基础,它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文明仍然呈现的是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即使在文明历史悠久、联系相对密切的亚欧大陆上,各个地区的文明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色。例如,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非洲虽受到与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但其国家组织和宗教信仰仍主要源自当地;东非产生了城市国家,西非兴起了马里等帝国;美洲的印第安人在木石工具的基础上创造了文明,培育出新大陆特有的多种农作物,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通过扩张建立了疆域相对广大的帝国,并在15-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注意概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
9、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今日世界的一些现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时代。2、 第3课主要内容:第3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
10、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西欧封建社会:黑暗中孕育着曙光东欧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东欧本课结构:中世纪的欧洲【学情分析】本课处于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对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比较陌生。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但对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封臣的关系及其影响了解不深。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地图与史料,引导学生分
11、析思考。【时空定位】中古时期的世界【概念解释】中世纪与中古时期:材料一 中世纪,为什么是中?那是说,上面接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下面接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了。所以中间这段就叫做中世纪。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二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钱乘旦西方那块土“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
12、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它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封建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封建制度的形成、 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也有一种说法是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中国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中世纪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
13、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导入新课】创设情境阅读教材中“罗马人与日耳曼人”这幅的罗马雕刻图,请你观察雕刻中的罗马人与日耳曼的区别。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罗马人装备精良,日耳曼人没有带头盔和护腕保护,装备原始,只能靠体力。日耳曼的落后,还
14、体现在背景中的茅屋。它典型反映了罗马人对日耳曼人的鄙视和自我优越感。反映了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那么,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现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一、 西欧的封建社会 西欧历史的时空定位:公元25世纪,亚欧大陆的年平均气温逐年下降,物候南移。北部草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雨水稀少,牧草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几乎完全依靠自然环境生活的牧民只有不断南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势南迁几乎给欧亚大陆地处北纬40以南的农耕文明造成了严重的外部边境危机,3世纪以后的罗马帝国正是在国内统治危
15、机与外族入侵的境外危机双重打击下,从395年走向分裂到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正是这一结果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在奴隶制帝国的废墟上封建王国纷纷兴起,王权与宗教的斗争与暗合催生了这一时期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1. 产生:西欧封建社会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日耳曼人陆续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等。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使得西欧国家林立,秩序大乱,也由此进入到封建社会。西欧中世纪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称为中世纪的前期,那么从11世纪到14世纪,可以视为中世纪的后期。那么我们可以先描绘
16、一下西欧中世纪前期社会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法兰克王国(Frankish Kingdom),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分为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称查理曼帝国。486年,日耳曼人首领克洛维率军在苏瓦松之战中击败了罗马人在高卢最后的残余势力,征服了整个高卢,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法兰克国家,建立了墨洛温王朝。(法兰克大概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前身)2.制度架构: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制度框架有哪几部构成呢?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农奴制度三部分构成。(1
17、) 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国家制度的基石,它由两个要素构成:封君封臣关系和封土制。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君封臣制是欧洲中世纪实行的一种分封制度。这一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在墨洛温时期(481751年)已经存在;到了查理马特时期(715741年任法兰克王国宫相),由于和阿拉伯人作战,于是大规模地封臣。原因: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从政治上来看,西欧长久的分裂带来不可避免的频繁混战,在这种情况下,领主寻求武装士兵维持自己的权势,而士兵寻求生存和发家致富的机会,二者一拍即合,催生出西欧独特的封君封
18、臣制。该制度的内容并不复杂:国王为保障兵源,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要求他们按照土地规模提供相应数量的兵员,大封建主也大体依照这一模式,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属下,属下继续分封,直到骑士。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献上军队和效忠,土地可以被层层向下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占有者,享有司法、行政、经济各方面的权力。查理设计的这一制度是那个时代诸多习惯和条件的自然产物。查理征募能干的武士他们变成了他的封臣,领主的封臣。他赐予每个人采邑一大块足够养活他们的地产。只要作为战士为查理很好地服役,他就能够持有此地产。如此,查理解决了他的军事难题。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
19、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还有提供金钱等形式。封君要保护封臣,如提供司法建议或在封臣遭到侵犯时保护封臣。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对应。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种报酬开始无法维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报酬方法也开始改变,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这一做法很快流行。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在墨洛温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查理马特时期,由于开始和阿拉伯作战,于是大规模的封臣。同时“采邑
20、”也开始变为封土,获得封土的条件逐渐以军事义务为主旨而固定下来。【学思之窗】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付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答案提示:封君和封臣之间互有义务:封君要善待封臣,并且按照规定赏赐封臣,这里主要指赏赐土地;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与封君同敌共友,而且对封君的命令不能违背。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
21、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封君封臣制度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该制度?特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封主和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以契约为纽带,双向权利义务;地方领主相对独立,王权有限。评价:一方面国王通过这一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地方较大的独立性使得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割据分裂局面。【中西对比】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过渡】相对于西周封建
22、制,封君封臣制极容易引发的不良后果是极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状态,很难形成集权和统一的政权。如果我们把视野缩小,仅仅观测某一个封君或某一个封臣在领地之内的生活,是以怎么样的经济活动展开的话,那么西欧时期的经济状态主要就是庄园制。(2) 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概念阐释】庄园:中古西欧的庄园最初称“维拉”,来自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制的农庄,后被运来泛指封建主拥有的地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村庄属于某个领主,则该村连同其土地被称为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也有草地、森林、池塘等,因此它首先是一个封建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封建主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获得收成。庄园内有教堂,由堂区神父主持宗教仪
23、式,显示了基督教在中古时期无所不在的影响。庄园内由法庭负责审判庄园内部的治安案件,主持人经常是领主或其代理人,但农奴也会参会听审,有时也会通过鼓噪施加压力,保存着某些日耳曼人原始民主的特征。14至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奴制瓦解,庄园逐渐走向衰落。庄园性质: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庄园有自己的法庭,负责处理庄园内部事务,包括农民之间或农民与领主之间的案件。法庭由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并非每天开庭,而是在一年中相对固定的日子开庭。开庭时全体农民都可以出席,并通过鼓噪影响法庭的裁决,带有一定日耳曼人原始民主的传统。但多数情况下,法庭被领主或他的代表控制。特点有:庄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