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史学家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札记魏书篇中指出:“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这可以用来说明()A南朝政治迫害严重B北魏政治环境宽松C南人争相加入北朝D北方经济更加繁荣2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3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反映
2、了()文献时间有关南方社会状况的描述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宋书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A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D统治者的政策不同4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5南北朝时期,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崇尚儒学、提倡文教,系统地接受了汉文化教育,精通经、史以及诸子之学,有着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风也融人进了汉儒文雅之中,中原文化注
3、人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D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6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ABCD7苻坚即位后,采纳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重用汉人儒生,兴办学校,各级官员子弟也要学习儒术。苻坚不遗余力地推广儒家文化()A昭示其承续中原王朝
4、正统B促进了南北统一C刺激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D巩固了统治基础8下图是某一历史专著目录。此书的第四章标题和第八章最后一部分应该是()目录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第二章胡汉的抗争第三章跨越胡汉之壁垒苻坚的时代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第四章(. 第五章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第六章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第七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八章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A江南的贵族制社会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B八王之乱后的动荡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C东晋皇权的加强北齐灭掉北周统一江南D西晋使中国统一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对立9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
5、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10我国北方一直含有畜牧业的成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成分较前代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A气候条件的变化B自然地理的差异C民族交融的影响D统治者政策推动11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主要处于分裂时期B民族交融趋势只限于北方C南方农业超过北方D佛教开始传入并逐渐兴盛1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家”与“门户”的理解远非局限于个体家庭,家史编撰讲究“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留给)后来”
6、。在家史撰修内容方面,也注重人物风韵神貌方面的描写,如“颍川李府君,頵頵(头大的样子)如玉山”,意在显示士族们的性情和风度。这反映出当时()A家族门第观念日益凸显B儒家伦理的现实影响力增强C治史思想的经世化转向D文学逐步世俗化的发展趋势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内地发生密切联系,南迁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中原部分地区一度也变为牧场,畜牧业较之前代不断增加。据此可知()A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B结束了农牧地域分异的格局C少数民族内迁推动民族分布格局形成D北方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的调整14西晋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谷子有12个品种。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品
7、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春、味美、味恶等不同特点。这反映了北朝()A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B谷类作物种植发展C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D人们期盼谷子高产15麦子原产于今中东地区,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类作物已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淮河以南、长江流域推广;晋书多次记农“无麦禾,天下大饥”。麦类作物的种植情况能够体现出()A古代粮食种类的多样化B中外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C种植技术已推广至各地D经济重心的南移速度加快1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
8、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我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软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秋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
9、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
10、)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出处强调胡族对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北魏后期门下省已经有了封审核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翟添庆文(日本)国家与政治由于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它能够适应历经民族大融合浪潮冲刷的北方复杂的社会状况,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施行过均田制 。李化制度史研究应重视 民族关系十六国时期诸胡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非汉族群与汉人群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度
11、融合,变“夷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王磊变夷从夏:十六国 时期汉赵、前燕的政权建 设与华夏认同研究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耕种。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 通史 辽金经济卷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南朝人北投,受到北魏统治者的优待和提拔,这与南朝对待北朝南渡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而可以得出北魏政治
12、环境更为宽松,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朝不重视南人和晚渡的北方人,谈不上政治迫害严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魏政治环境宽松,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比较,无法得出“北方经济更加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
13、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材料“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可知,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而到了南朝时期,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的是从西汉到南朝,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对比情况,反映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据此信息无法判定经济重心是否开始南移,而且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975565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