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A选官制度的异化B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2曹魏初期中正由“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在品评人物时十分重视考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而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看重门第,品定为“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这一变化主要缘于,西晋()A世家大族控制朝政B选官标准发生改变C地方长官充任中正D乡村名士地位提高3唐制规定,每
2、丁每年必需服徭役二十日,有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这一规定()A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C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管控4唐代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指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现象反映出两税法()A实施目的已实现B征收标准已改变C减轻了农民负担D实施中存在弊端5唐代的两税法既“税物”也“税钱”,对于“税钱”的部分,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导致了
3、小农经济解体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巩固了专制王朝统治D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6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7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统治集团内都的一对主要矛盾。唐朝为解决这对矛盾所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行省制B设置节度使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8有学者认为,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
4、决策时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A制约皇权B民主运作C强化皇权D分工明确9“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10自科举制创立以来,历代选官取士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A富商通过经济实力逐渐把持政权B科举制无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11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
5、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年高有德望者)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世家子弟入仕严重威胁国家统一B举孝廉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C朝廷把年龄作为选拔的主要标准D察举制逐步催生出社会中的门第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
6、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3唐朝初年,规定进士科考试实行“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政府规定明经科考试加试时务策,要求考官就当前国家的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以书面的形式作答。这些做法()A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B体现出官学体制的弊端C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14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财政收入锐减。为此,唐政府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该赋税制度是()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15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
7、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财政的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D缓解社会的矛盾16下图是唐开元十年由岭南道广州怀集县所缴纳的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我国的白银货币化正式开始于唐代B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唐南北税制不同C广州在唐代朝贡体系中的特殊地位D唐代财政已利用贵金属的储值功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出处内容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科举制是至今最
8、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开始是由中央掌握选官权,后来变成地方世家大族掌握地方选官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不能说明地方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是中央集权削弱,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或降低,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曹魏初期中正由有德才之人担任,在品评人物时也以“乡邑清议,不拘爵位”为标准,主要不是看其出身门第,但是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变为看重门第,商品之人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这种变
10、化主要是由于世家大族崛起,从而控制了人才选拔和朝政导致的,A项正确;选官标准发生改变是材料中的世家大族崛起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西晋是世家大族充任中正,排除C项;西晋时乡村名士地位降低,不是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依据材料“如果不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从唐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百姓可以通过交纳绢或布来代替徭役,有利于保证农时,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百姓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能得出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排除B项;该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制度,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
11、选A项。4D【详解】材料中“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的意思是这些是不合理甚至超越法律范围的规矩,但又通过权力强加实施,总是凭空搬出一些沉重的赋税来当作稀疏平常规矩,这与两税法的初衷是减轻人民的负担相背离,说明材料反映出地方执行者加重税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两税法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弊端现象,需要加强调整,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两税法实施的目的已经实现,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两税法的征收标准,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家中了农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根据材料“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从而完成这部分税收,这样就促使农民去从事多样化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
12、两税法的实施,使农民从事多样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走向市场,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D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两税法的实施并不代表政府放松对农民的控制,排除B项;“巩固了专制王朝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材料中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B项正确;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材料涉及的都是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