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 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 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_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2、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著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1注字音叟_ 庶人_万乘_ 弑君_su shshn sh2解多义句首助词,无义 副词,但、只 副词,也副词,互相 副词,并,一起 名词,交往的人 名词,指盟约 名词,交界动词,夺取 动词,强行改变 动词,耽误连词,表修饰 助词,表限制语气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
3、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连词,无义连词,表转折 3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 “远”,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何以利吾家 “家”,_ _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_,“先”,_古今异义词,在本文的意思是“大夫的封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4明句式何以利吾国_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_不夺不餍_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 5积名句王何必曰“利”?_。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爱人者,人恒爱之;_,_。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_,_。富贵不能淫,_,_,此之谓大丈夫。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敬人者 人恒敬之忧民之忧者
4、 民亦忧其忧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2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提示: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
5、个意义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上应唯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3结合孟子的义利观,谈谈你对“义利”的看法。提示:“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
6、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其实,孟子之所以不言“利”,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君子也要言利。言国家之利、民族之利、百姓之利,而不言私利。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孟
7、子生于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间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植根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
8、“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且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仅就孟子见梁惠王一章,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争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
9、快。其二,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住,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至于孟子散文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征利:求取利益。B万乘之国 万乘:一万辆兵车。C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为:如果,假如。D不夺不餍 餍:“餍”通“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见梁惠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 单元 孟子 见梁惠王 课件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