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913-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B15∕T 2913-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5∕T 2913-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内蒙古自治区).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07.060 CCS A 47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913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station for terrestrial ecologi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2023-03-10 发布 2023-04-10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913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
2、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23)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新天元防灾减灾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学会、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浙江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河南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气象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北京思湃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南市气象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涵、孙立新、钱栓、郭建平、张雪
3、芬、黄敬峰、申双和、许吟隆、潘学标、陈怀亮、何清、李新建、匡昭敏、朱勇、冯民学、谭凯炎、王永利、邓天宏、唐红艳、周望、徐爱国、苗百岭、朱静、邹晨曦、云文丽、李嘉洁、周成龙、扎多、洛桑曲加、李斌、杜方洲。DB15/T 29132023 1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陆地生态气象站的产品配置、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和随行文件等。本文件适用于陆地(含水田但不含湿地和设施生态气象)生态气象站的设计、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05242018 农林小气候观测仪 GB/T 292982012 数字(码)照相机通用规范 GB/T 337032017 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GB/T 34808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大豆 QX/T 12000 型自动气象站 QX/T 5202019 自动气象站 SL 582014 水文测量规范 ISO/IEC 109185 信息技术.持续色调静态图象的数字压缩和编码:JPEG文件交换格式(JFIF)(Information technology-Digital compression a
5、nd coding of continuous-tone still images:JPEG file Interchages Format(JFIF))Part 5 ISO/IEC 111723 信息技术.1.5Mbit/s以内数字存储介质用移动图像和相关音频编码.音频(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for digital storage media at up to about 1,5 Mbit/s-Audio)ISO/IEC 1449614:2020 信息技术.音视对象的编码.第
6、14部分:MP4文件格式(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Part14:MP4 file format)RFC 2326 实时流协议(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区域 region 按其自然地理特征的内部同质性结构、类型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注:对应植被群落层次与常规地面气象的观测空间。DB15/T 29132023 2 地块 site 按地理与生物种群指标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注:对应生物种群层次
7、与株间梯度气象要素的观测空间。景观 iandscape 区域呈现的景象(视觉效果)。生态特征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形态、量值、颜色、音色、音量、品质、产量等。注:生态特征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类、数量、空间配置、发育期等;形态包括株型、体形、直立、倒伏等;量值包括高度、大小、茎粗、覆盖度、叶面积系数、鲜重、干重、果重、粒重等,音色、音量包括禽鸣、畜叫、鸟鸣、蛙叫、雷声、水声、轰鸣声等。生态事件 ecological events 影响生态特征的生态活动、生物活动与自然灾害等各类敏感性人为或自然事件。注:生态活动包括栽种、施肥、除草、灌排、喷药、采
8、收、打草、砍伐等涉及生态问题的所有形式的人为活动;生物活动包括立体生态农业中的禽畜活动、草场放牧、野生动物活动与侵害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包括气象、天文、水文、地质等灾害。生态场景信息 ecological scene information 横向展示生态特征与生态事件的一组时空声像画面(录音、影像、视频)及定向、定量检测的生物特征与生态事件的表述要素。生态场景仪 ecological scene facilities 用于观测生态特征和生态事件的含声像传感器的仪器。裸温 bare temperature 用无防护装置温度感应器直接测得的野外空气温度。注:野外空气裸温与同高度辐射罩内的气温之差
9、反映区域级热害、干旱等高温型灾害的强度;近地层裸温与同高度辐射罩内的气温之差反映地块级的冻害、寒害、冷害等低温型灾害的强度。地面生态气象观测 ground ecologic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B15/T 29132023 3 观测地面视野范围内区域级群落层次的声像场景信息及生态特征、事件和与之关联的常规气象要素,以及若干地块级生物种群层次的声像场景信息及生态特征、事件和与之关联的植被群体内的梯度气象要素的活动。4 系统配置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系统配置要求与功能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系统配置和功能见表1,应符合以下要求:a)区域级生态气象观测主站一套:在表
10、征当地典型自然地理特征的地段布设,用于观测视野范围内群落层次的生态场景声像信息及生态特征、事件和与之关联的区域级气象要素;b)地块级生态气象观测子站若干套:同一区域、不同地段布设,观测种群层次的生态场景声像信息及生态特征、事件和与之关联的地块级气象要素;c)水土环境观测辅站若干套:同一区域、不同或者相同水土环境地点布设,观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水位、地下水位、酸碱度、水质等;d)附属配件:无线通信、供电、防雷等设备和配套的图像、数据处理与监控、管理等功能模块。上述三类观测仪器与附属配件组合后应具备各自独立运行的能力。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系统配置 4.2.1 区域级生态气象观测主站配置 4.2
11、.1.1 标准配置 区域级生态气象观测主站标准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生态场景仪应含对地全景(或旋转)声像采集器,配置声像识别与处理软件;b)气象观测仪应含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气压、裸温、红外温度传感器。注1:主站裸温主要用于高温、热害强度分析。注2:红外温度主要为利用观测物质的红外辐射计算得出的温度参数。4.2.1.2 可选配置 区域级生态气象观测主站可选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其它气象传感器:如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日照时数等传感器;b)其它配置:如测高仪、光谱仪等辅助观测植被冠层高度、光谱等仪器。4.2.2 地块级生态气象观测子站配置 4.2.2.1 标准配置 地块级生态气象观
12、测子站标准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微生态场景观测配置:微型或小型声像采集器,配置声像识别与处理软件;b)气象梯度观测配置:多层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裸温采集器,配置层数和高度见表 4;c)风沙气象观测配置:三维超声风传感器、沙尘浓度仪、颗粒物撞击仪;注:在各大类荒漠化生态气象观测中,沙漠化生态气象必须观测三维超声风和沙尘浓度及颗粒物撞击数。4.2.2.2 可选配置 地块级生态气象观测子站标准配置应包括水温(测水生植物浅层水温)、CO2仪等传感器或仪器。DB15/T 29132023 4 4.2.3 水土环境观测辅站配置 水土环境观测辅站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农业气象类仪器: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13、仪等;b)水文类仪器:包括测量地表水位、地下水位的传感器或仪器等;c)环境类仪器:包括观测大气成份、酸碱度(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物、营养素等要素的传感器或仪器。DB15/T 29132023 5 表1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系统配置与功能表 结构 组件 传感器 观测要素 配置 要求 区域级生态 气象观测主站 气象要素 观测仪器 防辐射罩 气温 气温 标配(可一体化 集成)1.测量精度等符合气象观测标准;2.传感器安装杆件净高6 m,冠层高于4.5 m的森林等场景改配铁塔;3.传感器安装在观测仪器顶部横杆上;4.具有协同子站同步观测能力。空气相对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 气压传感器 大气压
14、风向风速仪 风速 风向 雨量传感器 雨量 温度传感器 大气层裸温 标配 红外温度传感器 冠层叶温或地表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 光合有效辐射 选配 总辐射传感器 太阳总辐射 日照传感器 日照时数 生态场景仪 声像采集处理器 对地全景观测 标配 支持生态要素的智能化识别 选配仪器 植被指数仪 植被指数 选配 传感器安装在仪器 顶部横杆上 光谱仪 光谱值 微波或激光仪等 测量植被冠层高度等 其它 根据需要 地块级生态 气象观测子站 气象要素 观测仪器 防辐射罩 温度传感器 植被层内部温度 标配 分层数及高度要求 见表4 湿度传感器 植被层内部湿度 温度传感器 近地层空气裸温 标配 与表 4 贴地层
15、同高 水生植物浅层水温 选配 距地面高度 5 cm 三维超声风 三维风矢量 风沙气象 观测标配 距地面高度 2 m 沙尘浓度仪 沙尘浓度 距地面高度 2 m 颗粒物撞击仪 2 层 颗粒物撞击数 距地面高度 5 cm 和 10 cm CO2仪等 大气成份 选配 根据应用场景决定 其它 根据需要 生态场景仪 声像采集处理器 微观生态场景观测 标配 支持生态要素的智能化识别 水土环境观测 辅站 土壤温湿度观测仪器 地温传感器 土壤温度 选配 符合GB/T 20524-2018要求 湿度传感器 土壤湿度 水土物理、化学观测仪器 水位传感器 河流、湖泊、水库水位 符合SL 58-2014要求 地下水位
16、酸碱度仪等 水体、土壤酸碱度等 符合GB/T 33703-2017要求 化学成份观测仪器 水、土壤营养物与污染 其它 根据需要 参照相关要求 DB15/T 29132023 6 5 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 5.1.1 外观、结构和工艺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仪的外观、结构和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a)外观、结构和工艺应符合 QX/T 1-2000 中 5.1.1 的规定;b)自动站和传感器、立柱、安装支撑件等各部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确保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不因外部环境影响和材料本身原因导致机械强度下降;c)地上部分喷涂颜色为与植被背景基本一致的草绿色,色标采用国际标准 RAL 6003。5.1.2
17、 材料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仪应采用耐久、滞燃、耐潮和耐霉材料,避免采用有毒性或能释放出有毒性气体的材料。金属零部件宜选用316或优于316的不锈钢,并镀涂可靠的防护层。5.1.3 安全 陆地生态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仪应符合QX/T 520-2019中5.2的规定。仪器设备的信息采集性能 5.2.1 主站的气象传感器性能 主站的气象传感器性能要求应满足GB/T 33703-2017中表1的要求及下表2的要求。表2 主站的气象传感器性能参数 测量要素 测量范围 分辨率 最大允许误差 光合有效辐射 0 mols-1m-22000mols-1m-2 1 mols-1m-2 10(日累计)红外温度
18、-20 50 0.1 0.3 -40 70 0.7 5.2.2 子站的气象传感器性能 子站的微气象仪性能要求见表3、表4。表3 子站的气象传感器性能参数 测量要素 测量范围 分辨率 最大允许误差 气温-40 50 0.1 0.5 相对湿度 5 100 1 5(80)8(80)DB15/T 29132023 7 表4 子站的温、湿度气象要素梯度观测的层数与高度设计 生态层垂直分型 贴地层(避免水淹)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要求 高大型300 cm 5 cm30 cm 60 cm 150 cm 300 cm 计算子站气象要素梯度时,用指定的关联主站同步观测的大气层同一气象要素或模型计算的子站上方的
19、大气层同一气象要素 高杆型300 cm 5 cm30 cm 60 cm 150 cm 矮杆型150 cm 5 cm30 cm 60 cm 低矮型60 cm 5 cm30 cm 设计说明 要求有高度调节功能 各类生态型兼容统一固定高度 反映冠层内微气象环境与垂直梯度 注:特殊用途的梯度要素可根据研究与应用需要设计观测层数和高度。5.2.3 辅站的相关仪器性能 辅站的相关仪器性能要求见表5。表5 辅站的相关仪器性能参数 测量要素 测量范围 分辨率 最大允许误差 土壤体积含水量 0 100(体积含水量)0.1 5(体积含水量)土壤温度-20 80 0.1 0.2 水位 0 m20 m 1 mm 10
20、 mm 水体酸碱度 114 0.1 0.2 土壤酸碱度 114 0.1 0.2 酸雨 014 0.01 0.02 负氧离子 0 个/cm50000 个/cm 10 个/m 20 PM10、PM2.5 0 mg/m10 mg/m 0.001 mg/m 5 设定流量/24 h 5.2.4 主站的生态场景仪性能 5.2.4.1 图像质量与格式 图像质量与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a)图像分辨率800 万像素;b)图像质量应符合 GB/T 29298-2012 中 4.5.1、4.5.2、4.5.7 规定的影像质量要求;c)图像的压缩编码与存储格式应符合 ISO/IEC 109185,即 JPEG 格式。5
21、.2.4.2 流媒体文件格式 流媒体文件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a)流媒体协议应支持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数据压缩,通过网络进行分段实时传输;b)流媒体应符合 RFC 2326,即 RTSP 实时流传输协议。5.2.4.3 音频文件格式 音频文件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DB15/T 29132023 8 a)音频信号的采样率应不44.1 kHz;b)音频的压缩编码与存储格式应符合 ISO/IEC 111723,即 MP3 格式。5.2.4.4 视频文件格式 视频文件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a)视频文件格式应支持标准的视频编码,支持高效的压缩率和很好的扩展性;b)视频的压缩编码与存储格式应符合 ISO/IEC
22、 1449614:2020,即 MP4 格式。5.2.5 子站的微生态场景仪性能要求 5.2.5.1 图像质量与格式 图像质量和格式应符合以下要求:a)图像分辨率200 万像素;b)图像质量同 5.2.4.1.b);c)图像文件的压缩编码与存储格式同 5.2.4.1.c)。5.2.5.2 流媒体文件格式 流媒体文件格式应符合5.2.4.2的规定。5.2.5.3 音频文件格式 音频文件格式应符合5.2.4.3的规定。5.2.5.4 视频文件格式 视频文件格式应符合5.2.4.4的规定。声像信息采集要求 5.3.1 生物特征识别与解析要求 5.3.1.1 支持生物发育期识别 5.3.1.1.1 生
23、物发育期特征识别 要求观测图像应根据不同生物种类的发育期形态特征支持识别相应发育期的自动化识别标准。其中开花等突变型生物特征的识别准确率应95%,返青、拔节等渐变型生物特征的识别准确率应80%。注1:小麦、玉米、水稻、大豆4种大宗农作物自动化观测的发育期,见表6。DB15/T 29132023 9 表6 4 种作物观测的发育期 作物 发育期 水稻a 播种a、b、出苗b、三叶b、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b、抽穗、乳熟、成熟 小麦 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b、抽穗、开花、乳熟、成熟 玉米 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乳熟、成熟 大豆 播种、出苗、三真叶、分枝、开花
24、、结荚、鼓粒、成熟 注1:当植株或茎上出现某种发育期特征时,即表明此个体进入了该发育期。地段内进入某发育期的株(茎)数占 总株(茎)数的百分率第一次或等于10时,为该地段内该作物发育期的发育始期,或等于50时为发育普遍期,或等于80时为发育末期。4种大宗作物发育期的主要特征参见附录A。注2:a为再生稻的部分发育期不观测;b为该发育期可不作观测。5.3.1.1.2 生物发育期出现日期 要求观测图像应根据不同生物种类的生长发育特征支持相应发育期出现日期的自动化观测标准。其中植物发育期观测日期与实际出现日期的平均偏差应不超出3 d,其中观测快速敏感型发育期出现日期的平均偏差应不超出2 d,观测缓慢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5T 2913-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自动观测仪配置要求内蒙古自治区 DB15 2913 2023 陆地 生态 气象站 自动 观测 配置 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