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单元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科学的思考方法八下第二单元整合 【教学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严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单元目标】 1.体会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
2、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4.体会语言既准确、简明,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单元概述】 篇目 作者 主题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决定因素和研究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 大雁归来 利奥发德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与方式,说明了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
3、奥秘的兴趣 【预学任务】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默读时,标号段落序号,标出重点字词。 按照重点字词、多音字、形近字的格式自主整理本单元字词。 3.每篇课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实施】 核心任务: 2022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世界遗产地冰川报告称,到2050年,位于全球各地的世界遗产地冰川有三分之一将消融。防止全球冰川大面积退缩的最重要手段是大幅减少碳排放。 为此,我们爱科学面向社会征稿。稿件要求:以“低碳生活处处有”为话题,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理念,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为增加录用率,学校以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思考如何才能写好事理说明文。 第一课段1:扫除阅
4、读障碍,搜集“低碳生活”资料 使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学习任务 扫除第二单元阅读障碍,为整合学习做好准备。 搜集“低碳生活”资料,为撰写事理说明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数理 听写易错字词 多音字造句(学生课下整理,教师择优展示) 一位货车司机的日记中记载了他这几年所载的货物。 我从门缝中看见妈妈在缝我的衣服。 负责押解工作的他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解释清楚这件事。 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很曲折。 面对优美的湖泊风光,他不由自主地泊住了自己的小船。 传说那座古老的山下埋藏着神秘的宝藏。我在西藏玩捉迷藏。 形近字组词(学生课下整理,教师择优展示) 槐
5、瑰 萌 荫 陨 勋 抵 砥 褶 熠 霭 蔼 谒 缄 减 碱 调 凋 活动二:文常补充 教师重点: 阿西莫夫。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4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介绍作品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的奠基者。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这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沙乡” 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它,它成了
6、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 第一课段2:理清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使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1.回忆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思考本单元的说明文和上学期学的有什么区别? 明确:上学期五篇文章都为事物说明文,本单元均为事理说明文。 2.速读第二单元的四篇文章,从整体上思考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完成表格。 项目
7、 说明对象 写作目的 事物说明文 具体事物,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 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 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 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速读四篇课文,从整体上思考,这四篇事理说明文都讲了哪些事理? 学生默读、梳理后回答。 大自然的语言关于“物候、物候学”的知识,恐龙无处不有讲的是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大雁归来的说明对象是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的说明对象是岩石中时间的足迹。 预设学生对大雁归来的文体可能有疑问。 大雁归来是事理说明
8、文吗?有同学认为不是,因为它重点介绍的是大雁,这应该算在事物说明文吧;有的同学认为它连说明文都很难算,你看它的语言多么优美,抒情性又是多么强? 学贵有疑,猛的一看,大家说的很有道理。 老师也有个疑虑,我们的教材出版者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的单元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教材编写者几经推敲的。请大声读出课题,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大雁归来。 师:本文是一篇生物学“观察手记”,从内容上看,是记录大雁在每年三四月间北归的过程。这属于事理的范畴。它选自沙乡年鉴。从整本书的角度看
9、,属于生态伦理学的范畴,也是属于事理。 4.追问:所以我们在学习“事理说明文”是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在说理性说明文中,关注“如何说”比关注“说什么”重要。“说什么”体现在“如何说”里面,“如何说”由受制于“说什么”,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阅读说理说明文就必须从理解“如何说理”入手。 5.作者如果想把一个事理阐明,在写作之前,需要做的首要工作是什么?小组交流思考。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的基础上的,科学家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奥秘。 课下作业: 认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文章,思考作者想读者阐明什么事理?他
10、是如何阐明这个事理的?完成思维导图。 阅读教材50-52页资料袋,自主搜集与“低碳生活”有关的材料,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践行低碳生活的一些原则、做法。 第二课段1:如何说“理”之内在逻辑 使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学习任务:如何说“理”之内在逻辑 二、涉及篇章: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三、学习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的我和早晨的我在着装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早晨穿了一个羽绒服,现在穿了一个套装。 师:衣服的样式和材质不一样。哪种着装适合这个公开课的场合? 生2:这个套装适合,显得大方庄重。 师:介绍衣服的样式、材质;或者介绍不同场合的穿搭技巧,都是说明文的
11、范畴。它们在分类上有不同吗? 生:介绍衣服的样式属于事物说明文,穿搭技巧属于事理说明文。 师:事物说明文,我们上个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个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齐读事理说明文的定义。 生齐读: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师:根据定义,你能猜到我们学习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说什么 和如何说。 师:还要学会说理,完成我们这个单元的核心任务。你来读一下。 生读:2022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世界遗产地冰川报告称,到2050年,位于全球各地的世界
12、遗产地冰川有三分之一将消融。防止全球冰川大面积退缩的最重要手段是大幅减少碳排放。为此,我们爱科学面向社会征稿。稿件要求:以“低碳生活处处有”为话题,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理念,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师:我们爱科学杂志创刊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创刊的少儿科普期刊,我们爱科学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创造灵感,启迪科学智慧,培养科学素质。现在就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 活动一: 师:请观察学案上,两位同学的思维大图,找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作者是如何说理的? 相同点:都清晰的介绍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和内容。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这一事理,围绕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再说明决定物候
13、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不同点:第二个思维导图指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而第一个没有介绍。 师质疑:哪些内容属于现象呢?在这张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了吗? 生:第二张没有体现出来,在第一张有体现,第一自然段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接着再以具体现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师:既可以叫从现象到本质,也可以叫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还有哪里不同? 生:在决定物候来临因素的时候,第二张体现出了前三个是空间第四个是时间。 追问:这几个顺序可以换吗?先说古今,或者先说高下。 生:不行。先说主要的再说次要的。 师:有体现了逻辑:从主要到次要。还有
14、哪里不同? 生: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第二张思维导图写的详细。 师:我们打开课本看下,有没有一些标识性的词语,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从主要到次要 师总结: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本文从现象入手,由浅入深的说明对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逻辑性。概括来说大自然的语言的逻辑思路就是描述现象,明确概念,揭示本质,阐明意义。 师:现在我们进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两篇小短文要说明的事理分别是什么? 生:恐龙无处不有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因为火山活动,而是因为撞击。 师:这两篇小短文的说明对象是风马牛不相及呀,有什么联系吗?作者在恐
15、龙无处不有有有提及吗? 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师:这就需要我们燃烧大脑!现在我们跟随阿西莫夫,却探究这两篇小短文的逻辑思路。先玩一个推理小游戏。 活动二: 1.推理小游戏。 已知: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之前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也都有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恐龙无处不有。 师:同学们,结合1-3段 生回答: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师总结: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推理。这两篇文章作者就是通过推
16、理,讲明白了“事理”。 2.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烧脑时刻”,同桌两人,每人负责一篇,然后讲给你的伙伴听。 恐龙无处不有题目: 1.已知: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之前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也都有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大陆在漂移。 明确: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即不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师:在两个所以之间,有个科学家的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对不对。要想证明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就需要寻找证据。 2.已知:板块构造理论 求证(地质学角度):南极
17、发现恐龙化石。 明确: 地壳由板块构成。 由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板块在不断运动。 板块会呈现汇聚和分离两种状态。 2.25亿年前,板块汇聚在一起又一次形成完整的泛大陆。 泛大陆的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 早期的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而且,在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陆继续相互分离。 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 6500万年前,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每一个大陆都保留有恐龙化石。 南极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老师注意到在这一部分的文字中,作者使用了很多“可能”这样的词语。为什么? 生:这些内容很多
18、也是科学家的假设、推理。 师:恐龙无处不有采取的是列举事实发现矛盾大胆推理总结观点。 被压扁的筛子题目: 3.已知:斯石英的性质;证据显示一些发现斯石英的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它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求证: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明确: 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会变成“斯石英”。 证据显示一些发现斯石英的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斯石英的特性,在温度足够高的情况,将变回普通的沙子。 即使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也会变成普通沙子。
19、 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在一个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求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明确: 在一个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在6500万年以前曾经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岩层的年龄与恐龙灭绝的时代吻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师生交流后,总结: 被压扁的沙子先摆
20、出观点大胆推理列举事实得出结论。 师追问:老师用了“摆出”改为“提出”吗? 生:不行。这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作者要介绍的观点。 活动三: 三篇文章,三种逻辑思路我们来总结一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总结下,通过三篇事理说明文,你了解到了哪几种说理的逻辑思路? 生: 描述现象 明确概念 揭示本质 阐述意义 列举事实 发现矛盾 大胆推理 得出结论 摆出观点 大胆推理 列举事实 得出结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撰稿任务吗?现在通过学就参照这三种逻辑思路,构想下“低碳生活处处有”的逻辑思路。 2.阅读教材50-52页资料夹,结合搜集的材料,参考本课学习的三种逻辑思路,构想“低碳生活处处有”逻辑思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整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 单元 整合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