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现实基础前提性法律技.doc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现实基础前提性法律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现实基础前提性法律技.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现实基础前提性法律技【摘要】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内容所具备的“政策性”和“时期性”特点的揭示和分析,提出在既存法学理论及国外法制无法提供指导和制度借鉴的情形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所必需的两个前提:流转的现实基础及前提性法律技术,并对这两个前提的内容做了详细阐述,基于此,设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回应性及和谐性二维路径。【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现实基础;前提性法律技术;二维构建路径【正文】 在我国的农业法律体系中,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规范内容多是对长期以来在流转实践中
2、所惯行的行为方式的法律确认,这些行为方式专门大程度上是特定时期执政党及国家农村或农地政策认许或鼓舞下的实践产物,因此,不可幸免的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探干脆痕迹,这就决定了各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出现出政策性和时期性的特点。所谓政策性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规范内容大都以特定时期执政党及国家的农地政策为其规则形成的根源;所谓时期性则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所包蕴的差不多理念(即承诺流转及其理论或价值判定基础)、流转形式的法律确认、流转后果的法律认许程度、流转限制的宽严程度等都受到不同时期国家特定的农业产业目的及社会、经济目标的强烈约束,因而这些制度内容均出
3、现出明显因应现实及外部环境的嬗变过程。产生这些制度特点的全然缘故在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的理论研究无法从现有的法学理论和通行的研究范式中找到可资引用的体会或成果,更无法从外国法制及其理论中找寻出可资论证和借鉴的资源。即使民法学界的部分学者颇费心思的试图以所谓的“永佃权”理论和规则套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并得出相关结论,但这种“南橘北枳”的结论并未现实出多大的实际意义,这从实践及立法者的制度认许态度上可见一斑。当法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实从而无法为其制度构建提供直截了当的理论支撑时,以政策表现的国家意志赶忙成为阻碍立法及其内容的重要而直截了当的力量,而这种国家意
4、志一样差不多上以特定时期的现实需求为其激发根源和要紧内容。法学理论界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对这种阻碍力量及其根源的视而不见,而仍旧完全沉醉于对诸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支配性权能体系设置等纯粹理论逻辑美学上的自娱自乐,或是基于对国外法制天然正当性的迷信而武断的否定这种阻碍力及其根源。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流转现状及包蕴于现状之中的规律性或客观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实基础的揭示是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科学性与本质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实践
5、中长期并广泛推行的流转方式在专门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农业生产及经营机制对与之相适应的农地使用权配置方式的客观性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这一集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于一身的专门产业,在既定的农地全然性权益公有制制度背景和产业化经营方向等条件下关于其以后进展所必备物质前提最有效形成机制的规律性要求,立法者要做的确实是通过相关法律制度类型的设置及具体规范的设计来充分反映这种客观性及规律性要求。更重要的是,为宽敞农民及相关主体在实践中所广泛认同并长期惯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所普遍期望的流转模式本身确实是民意的最生动的反映,立法者作为人民意志的代表者负有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全面表达人
6、民意志的宪法责任,这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本质合法性和免于与实际脱节而被“束之高阁”的重要保证。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偏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偏小是指流转总面积占当地耕地总面积或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偏小。依照一份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黑龙江报告),近几年来,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土地面积的8%左右;依照一份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四川报告),截至2007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27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1%;依照一份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情形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河南报告),2005年,全
7、省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58%,参与流转的农户仅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2.8%;依照一份浙江省海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海盐报告),2006年,海盐县家庭承包总面积359263亩,土地流转面积11555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22%,涉及的流转农户10983户,占家庭承包户数的13.35%;依照一份湖北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情形的调查报告,截至2007年,湖北省通过转让、转包、租赁、入股、托管等流转形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约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5%,规模经营的农户约占总农户的1.8%。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转包为最要紧的形式 通过对
8、所收集到的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形调研报告的分析可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均显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际流转中,但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位于要紧地位。 依照黑龙江报告,截至2005年,在黑龙江全省已流转的土地中,转包面积607.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6%;转让面积45.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6%;互换面积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租赁面积19.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9%;股份合作面积0.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0.1%。依照四川报告,截至2006年底,四川全省以转包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为253.2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49%,比例远高
9、于以出租(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25.5%)、转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2.6%)、入股(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1.9%)、互换(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2.7%)等方式流转的土地。依照一份对重庆部分市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自从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至今,转包一直是主体的流转方式,涉及转包的农户大约占流转量的53.16%;涉及出租的农户约占流转量的20.11%;涉及代耕的农户约占流转量的19.26%;涉及互换的农户约占流转量的6.42%;涉及入股的农户约占流转量的1.05%。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为自发性流转 自发性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法律所预期的规范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10、行为缺乏,多为短期性、临时性、无偿性或无流转合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流转一样在农户之间自发进行(专门多在同一集体组织的农户之间),作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集体组织大多游离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之外。 依照黑龙江报告,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自发流转居于主流,自发流转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75.8%,村集体经济组织关于这部分流转土地缺乏监管,不能及时把握流转情形。11依照一份对重庆市2007年农村土地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在重庆市的农村土地流转中,转包、互换等方式差不多上由转出户与转入户自行协商进行,且多是分散、小规模流转,这种类型的土地流转量占流转总量的60%以上;流转中签订协议的
11、,协议形式多为口头协议,期限一样是一年一议,或者是未明确期限,或者是种一季算一季,原承包户随时都可收回,这种类型的流转土地量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流转过程中,转包、代耕、互换等流转方式差不多上差不多上无偿的;没有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的土地流转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90%。12依照一份对福建省永安市曹远镇几个村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调研所涉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差不多上通过私下的口头协议,无人签订过书面合同,土地流转的范畴多为本村亲戚、邻居或要好的本村居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13 (四)一些新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在个别地点试点推广 从收集到的各地
12、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的调查报告看,有几种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上并未规定的流转方式和流转模式在个别地点试点并得到推广。 第一种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这种新型流转模式一样发生于经济比较发达或区域位置比较有利于进展外向型农业的少数地区;运作的带动动机一样是通过经营一些高附加值或高技术含量的农业产业项目实现盈利;带动主体多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或模式多为“龙头企业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或“龙头企业加土地合作社加农户”;实现这种流转模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体流转方式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农户
13、在这种流转模式中一样以获得土地的股息、红利、租金,向龙头企业出卖农产品以及在龙头企业打工为其要紧收入来源。依照黑龙江报告,近年来,黑龙江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加快进展的势头,龙头企业牵动基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的带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庆市吉泰实业集团围绕“古龙”品牌,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引导土地流转10多万亩。14依照一份对都江堰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形的调查报告,近几年,都江堰市以农业产业经营项目带动土地流转进展较快,通过租赁、土地入股促进农户与企业“联姻”,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全市土地流转100亩以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211个,总面积达8915
14、0亩,涉及农户11040户,蒲阳镇长河村农户以入股方式向凯达绿色投资公司流转宜林地建500亩厚朴园,实行业主投资经营治理,农民在园内务工,投资后经营利润与农民7:3分成。15 第二种是土地“托管”的新型流转模式。从收集到的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报告来看,这种流转模式实行的地点比较少,仅显现在湖北省的个别地点,且多为初步的试点。这种流转模式在实践中具体的做法是由农户组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称土地合作社)为无暇或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户代为治理和耕种土地,由被代耕的农户向合作社缴纳一定的治理及生产费用,实现这种流转模式的具体法律行为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所规定的“代耕”,与单纯的农户之间自发的代耕不同
15、,托管农地的合作社能够对托付其代耕的农地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治理和规模化经营。依照湖北报告,随州市曾都区福呈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农民每亩缴纳586元的生产费用,合作社就为农户提供麦稻两季从种到收的全程生产治理服务,截至2008年,该社已为1200个农户代耕农田5000多亩,采纳机械耕作,统一治理,规模经营。16 第三种是流转模式是在成都市温江区等地点试行的农户舍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以换取社会保证的“双舍弃”模式,截至2007年底,成都市推行这种“双舍弃”模式已参与农户1180户。17 分析以上的流转现状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缺乏流转意愿是未产生农村土地承包经
16、营权大面积和理性流转的全然缘故。从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的调查报告分析,绝大多数农民是不情愿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其全然缘故概括为两点:一是现行条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涉的农用地对农民而言是并不能彰显财产价值及效用的“弱财产”,农民关于通过流转等方式实现这种“弱财产”所包蕴的财产利益和价值的期望值并不高,亦即,专门少有农民期望通过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赚大钱”,而导致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弱财产”的全然缘故通俗的讲确实是“种地并不赚钱”,理论上来讲,确实是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不高。18二是在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进展水平之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涵涉的农
17、业用地对农民而言是保证最差不多生存权的“强保证”。假如国家不构建能让农民比较中意的农村社会保证制度体系,使农民深感自己流转土地后将获得稳固而有保证的差不多生存权,从而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涉的农业土地这种“强保证”的强度,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可能是专门难被大面积激发的。2、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民集体组织的推动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大量的向产业化方向流转的重要动力。从收集到的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但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成规模并以符合农业产业集中经营为方向流转的地点,当地政府及其农业治理部门或者农民集体组织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流转面积不大,并多以临时性、自发性
18、等不符合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非理性方式流转的地点,农民对政府或农民集体组织能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旧有专门高的呼声的。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前提性法律技术 那个地点所谓的法律技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技术,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技术是“传统性与正当性相结合、理性和体会相统一的具有专业性的法律适用方法和手段。”19是“法官和律师的实务技能;利用和运用他们的知识去处理争议或者达到其它预期结果的手段。每一个法律实践部门都有一套实践技能和方法”。20也不完全同于立法技术,而是包括立法技术当中的结构营造术21与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内的理性思维方式及过程,作者在那个地点借用了
19、传统的法律技术概念来表达一种新的内涵。这种法律技术是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立法时所必须先期完成的理性思维过程,其理论基础在于特定法律制度构建的逻辑性与体系性要求,因此,称之为前提性法律技术。这种理性思维过程能够表述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关于可能阻碍欲构建法律制度理念形成、调整范畴及规范内容等的既存相关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梳理,从而发觉二者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抵牾之处,并以可行的方式尽量予以和谐,以求欲构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能完美的“嵌入”既存的农地或农业法律制度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具备的时期性和政策性特点使得其制
20、度本身不但要随着国家特定、具体的农地政策的调整适时变迁,而且还会受到国家更宏观层面的农业产业政策及以实现政策目的为内容的相关农业法律制度的强烈阻碍,在前时期基于特定理念成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体系在现时期有可能因为农业产业政策理念及重点的调整而与其它新型正式制度安排产生脱节、抵消甚至于冲突,而这时,作为即已成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体系政策前提的农地政策往往并未改变,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稳固并不能掩盖实质上的不和谐状态,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运行是必须要与相应的其他制度安排相互配合的,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就需要农业产业化、股份化或合作化经营的鼓舞政策或
21、法律规范的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就必须特定的农地金融政策或法律规范的配合,因此,当法律制度运行的外部配合性制度环境差不多发生变化时,既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规范也应当适时调整,方能保证法律制度的实效性。 (一)解决人地矛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两种立法目的之间的“张力”亟需“缓释” 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核心,从其立法本意可知,该法在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章节和法律规范时要紧出于两种立法目的的考虑:一是寄望于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来缓解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二是期望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制造物质前提。这两种立法目
22、的都明确的反映于立法者的立法本意中: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柳随年于2001年6月26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在述及“承包期内能否调整承包地”问题时指出“今后显现人地矛盾,要紧应当通过土地流转、开发新土地资源、进展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等途径,用市场的方法解决,不宜再用行政手段调整承包地。”基于此,草案设计了第26条,该条的差不多内容最终表达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第27条第2款中;在述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更是明确指出,设计流转相关章节的背景和目的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确实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治理”,并基于这种立法目的设
23、计了草案第33条至38条及46条的相关条款,农村土地承包法最终差不多保留了草案的规范内容。这两种立法目的从字面内涵及其外延分析,不存在不和谐甚至冲突之处,但若深入二者实现的现实环境及政策背景中去分析,不难发觉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即一种目的的实现会在专门大程度上消解另一种目的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同时二者在实现的潜力和动力方面明显存在着庞大差异。 之因此将新增农民集体组织成员基于其成员权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任务实现寄望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之上,直截了当的政策背景在于国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地政策的确立,这意味着国家在农地使用权初次配置领域的政策理念发生了庞大转变,即从往常的公平优先
24、转向效率优先,强调农地使用权在农民集体组织内部初次分配后成型得权益配置格局的长期稳固性,22相信在明确界定初始权益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的解决人地矛盾;而将进展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目的则是根源于国家以经营集约化、装备现代化、土地利用高效化等为内容的现代农业进展目标的确立,23依照世界各农业先进国家的普遍体会,欲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以集约化经营的形式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要素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以此激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新的收入流,提高并保持经营农业的效益。我们能够以权益归属的方式概括出国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欲实现的两种政策目标事实上确实是农民的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土地 承包 经营权 流转 法律制度 构建 现实 基础 前提 法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