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石油地质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章 石油地质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石油地质学.doc(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质文本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提要:油气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问题之一,是研究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的根底。本章在简介油气无机生成及有机生成两大学派的开展概况及新进展后,系统阐述了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油气生成的物质根底、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天然气类型及其识别、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源比照等。尤其对温度时间作用、未熟低熟油、煤成烃、天然气成因类型等国内外新进展做了重点讨论。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油气成因、油气藏形成和油气分布规律三大课题,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壳上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根底,掌握了油气生成及其以后的活动规律,进而
2、认识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才能正确地指出找油方向,有效地部署油气勘探工作。所以,正确解决油气成因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同时,油气的生成不能脱离周围的自然环境,无论是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或是所处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的条件,都对油气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油气成因问题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地研究, 本章拟根据这种观点,介绍生成油气的物质根底,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说明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总结了油气成因现代模式。此外还对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无机生成假说作了简略概括。第1节 油气成因理论开展概况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争
3、论最剧烈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人类对石油和天然气成因的认识,是在整个自然科学迅速开展的推动下,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的。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比拟复杂,又是流体,现在找到油气藏的地方往往不是油气生成的地方,这就为研究油气成因问题带来了许多复杂性。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油气成因问题,在原始物质、客观环境及转化条件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剧烈的争论。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问题的认识,根本上可归纳为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两大学派。前者认为石油及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
4、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后者主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当时,实验室研究成果对两大学派都起了很大作用,人们模拟实际地质情况开展实验室研究,根据各自获得烃类的各种化学反响,结合油气勘探和开采中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地质推论,产生了各种假说。但是,一个能被公认的石油成因学说,必须以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为根底,能够解释并预测地壳上油气生成和分布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的实际勘探工作。 在石油工业开展早期,人们从纯化学角度出发,认为石油是无机成因的。早期的油气无机成因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碳化物说 由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76年提出。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及重金属碳化
5、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比重较大,保存在地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及碳化铁作用产生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的冷却局部。有些碳氢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及其他含沥青岩石;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沥青等产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比拟冷却的局部,冷凝下来形成石油,并在孔隙性岩层中聚集便可形成油藏。 2宇宙说 由俄国学者索可洛夫于1889年10月3日在莫斯科自然科学研究者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的。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
6、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它们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宇宙说的根本论点为:1 在天体中碳和氢的储量很大,因此同样可以假设这些元素在地球上也很丰富;2 由碳、氢合成碳氢化合物是出现在天体开展的早期阶段,例如在温度1000时,甲烷可按以下方式生成:CO+3H2=CH4+H2O CO2+4H2=CH4+2H2O3 同其他天体一样,地球上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后来为岩浆所吸收;4 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紧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断裂或裂隙别离出来。 由于碳化物说和宇宙说所依据的由无机物制成简单碳氢化合物的实验,至今未找到任何实地证据说明在自然界也
7、发生过这样的过程,相反却找到越来越多的有机生成证据。所以,二十世纪以来,上述古典的石油无机生成假说逐渐被人们忘记了,但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地质界又兴起了无机生成思潮。 3岩浆说 1949年10月3日,在发表宇宙说六十周年纪念日的同一讲坛上,前苏联学者H.A.库得梁采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浆说,并且强调要发扬几乎被遗忘了的宇宙说。于是,又引起了石油成因两大学派的剧烈论争47。 库得梁采夫首先提到在许多天体上存在碳氢化合物、泥火山重复喷发、在所谓生油岩之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形成和存在油气藏、等都是无机生成说的论据。他认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这个过程是在高压条件下
8、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碳氢化合物。 他还指出:因为岩浆中形成石油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着,古老的油气通过扩散作用早已逸散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包括寒武系中的油藏,都是年青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产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学元素,因此,石油不是来自有机物质,恰好相反,有机物质却是来源于石油。 4高温生成说 切卡留克,1971根据合成金刚石的实验,用装满矿物混合物方解石、石英、六水泻盐等代替石墨反响器,在高压60007000MPa和高温1800oK下,几分钟后由反响器中别离出易挥发组分,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及少许庚烷。从而认为在深约15
9、0公里的上地幔古顿堡()层内,在温度超过1500oK、压力5000MPa下,由于有pH及Fe3O4的参及,H2O及CO2复原而成烃类。在强烈褶皱作用时,深部石油进入地壳沉积岩,并由低分子烃转化为高分子烃及环状烃125。 5蛇纹石化生油说 耶兰斯基.,1966,1971根据某些油田发现在蛇纹岩及强烈蛇纹岩化的橄榄岩中,例如前苏联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的巴依土冈和丘波夫油田。提出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可以产生烃类125: 3Fe,Mg2SiO4+7H2O+SiO2+3CO2 =2Mg3OH4Si2O5+3Fe2O3+C3H6+Q(热) 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是发生在埋深2240km的地壳玄武岩层底,橄榄岩
10、同1222km深处的深水圈层接触的结果。这种接触发生在地壳深坳陷,由于延伸扩张、裂开,水沿萌芽状态的断裂进入橄榄岩发育带,生成烃类又沿着断裂而进入沉积岩。 但是,世界油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生产实践和近代科学技术对生油气岩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藏也同附近生油岩有关,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至于基性岩浆中只含有0.5%碳,并且至今尚未证明它们能否形成碳氢化合物。所以,富有成效地指导世界油气勘探实践的,仍然是现代石油有机生成学说。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人们对油气成因的认识也随之开展。总结两百多年来世界油气勘探及开采的经验,结合近代科学技术在油气地
11、质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解决油气成因问题时,必须正视以下客观事实: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无论是在海相沉积盆地,还是在陆相沉积盆地中,都发现了大油气田。而在及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岩突起发育区,没有找到油气聚集,例如加拿大、阿非利加、澳大利亚等地盾本部。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如在我国河北省任丘市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高产油田;委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陆油田都从上新-更新统岩层中找到了工业油藏。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这及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并且同煤、油页岩等可
12、燃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也有一定关系。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石油。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较老的古生代石油多为烷烃类,而年轻的第三纪石油成分那么以环烷烃类为主;但是,大多数石油的化学组成十分相似,按重量计算,含碳8088%、含氢1014%,C/H比值在5.98.5之间。所以,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性那么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以及油气生成后的经历变化有关。 4光谱分析证明,中、新生代的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低于70%,古生代的石油灰分那么主要含氧化钒和氧化镍低于6080
13、%。将石油灰分及岩石圈比拟,大大富集了几种元素: 钒2000倍 铜50倍 镍1000倍 钴30倍 甚至还富集了铅、锡、锌、银等元素。而在石油及煤的灰分比照中,发现沉积岩的根本元素富集系数都在15以下,但是,钒、镍、铜、钴、铅、锡、锌、钡、银等稀有元素的富集系数却都超过101000;这个吻合现象可能正是由于煤和石油都是有机生成的结果。 5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有些深部油层温度可以高达141。在所有石油中,轻质芳香烃含量二甲苯甲苯苯,而当温度增加到700时,就会急剧发生逆向变化;此外,石油中所含卟啉化合物、石油旋光性,以及环己烷、环戊烷及其同系物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都证明
14、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6由前述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工业油藏,说明生成石油并聚集成油藏所需的时间,大约不到一百万年。在委内瑞拉东部佩德纳尔斯,有一个厚约6m的砂层被封闭在约61m厚的帕里亚粘土层中,其中所含烃类浓度比周围的粘土层或连到地面的砂岩高出4倍。用C14测定整个帕里亚层的沉积不到1万年,而所封闭的砂层沉积只有5000年左右。在砂层中平均含烃浓度约为150ppm,减去整个地层平均含烃量25ppm,剩下的125ppm就是在砂层沉积后聚集起来的;换言之,平均每年增加0.025ppm。依此类推,只要一百万年就可聚集成一个丰富的油田了。 7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对青海湖及洞庭湖,美国P.V史
15、密斯对墨西哥湾,G.T.菲利波对加利福尼亚滨外大陆架。前苏联B.B.维别尔和A.高尔斯卡娅对里海、黑海及谢万湖的近代沉积物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这也为油气有机成因学说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上述重要事实的存在,大大促进了石油有机生成理论的开展;特别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质学等根底理论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色谱、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为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知识来解决油气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仅对古代沉积岩中生油岩的鉴别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推动了对近代沉积中烃类生成过程的研
16、究,“将今论古,使石油有机生成的现代科学理论日趋完善。 在油气勘探初期,石油大局部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使得不少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只有海相沉积才能生成油气,因此,在石油有机生成学说中,曾经长期受“唯海相生油论控制。但是,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油气勘探事业的进展,特别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油气生成、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及勘探实践,有力地支持了陆相地层同样能够生成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观点,国外石油地质学家也注意到陆相地层生油问题。早在1941年,我国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发表了有关陕西、四川等地陆相生油的论文,论证了这些盆地有的石油来自陆相地层。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相继在西北和东部中、新生代陆相
17、盆地中发现了大量油田,甚至有大油田,如大庆油田。事实说明陆相地层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生成大量的石油。随后,国内外学者对大量湖相沉积的研究都证明了湖相沉积物同样含有大量的生油母质,并具备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条件,从而为陆相生油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及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前者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后者认为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到达成熟,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70年代初,法国著名地球化学家Tissot等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
18、,建立了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演化模式,提出并完善了干酪根晚期生烃学说,揭示了油气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这些新进展完善了油气有机生成学说122。但是,原始有机质从沉积、埋藏到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不能由于晚期生油说的卓越奉献而完全排斥早期生油的可能性。在干酪根晚期生烃理论广泛为国际石油界所接受的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油气勘探实践中,不断发现有“未低成熟石油的存在,即在根本不具备成熟烃源岩的地区发现了石油,甚至在发育“未低成熟烃源岩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成熟烃源岩的可能生油量4。这说明自然界中确实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这一理论的形成无疑将进一步充实及
19、完善油气成因理论,促使油气资源评价技术方法的改良和开展,拓宽油气勘探领域。因而宜将两种观点统一起来,把原始有机质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视为一个统一的开展演化过程。 近年来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的又一进展是煤成烃理论的开展及完善。人们早就发现,煤和煤系地层能够生成大量天然气并聚集成藏,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生油。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及中、新生代煤系地层有关的油气田,这说明,煤系地层不仅是世界上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而且也能形成相当数量的石油聚集和大油田。近年来,煤成油研究和勘探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通过有机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和实验模拟对煤成油问题进行
20、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煤系地层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有机质演化模式64、66、67。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开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地幔脱气说,费托合成说等新假说,值得注意34。总之,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及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
21、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定量确定生油层及其生成数量和排烃效率等问题。相信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开展,必将使油气成因理论的科学研究更加完善,油气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理论的开展,将会对世界油气勘探事业做出更大的奉献。 第2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根底一、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成 根据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生物体是生成油气的最初来源,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经沉积作用埋藏于水下的沉积物中,经过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是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供给者。在不同沉积环境中不同类别生物体的天然组合,决定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组成和类型。生成油气的沉积有机
22、质主要由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木质素等生物化学聚合物组成,它们都具有比拟复杂的化学结构图2-1。下面简要介绍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图2-1 假设干生物化学聚合物的结构示意图据A,Y,Huc,1980 1脂类 又称类脂化合物,是生物体在维持其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主要包括一些化学结构及油脂不同,但物态和物理性质及其相似的化合物,如磷脂、甾类和萜类等。它们尽管化学组成千差万别,但却具有共同的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动植物中的油脂是最重要的脂类,油脂大量分布于动物皮下组织、植物的孢子、种子及果实中。细菌和藻类也含有丰富的脂类。此外,还有角质、孢粉质等,它们存
23、在于高等植物中。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一切组织的根本组成局部,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在生物体的细胞中,除水外,80%以上的物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约占动物干重的50%,同时它是生物体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据统计,地球外表每年合成的有机质中蛋白质占1/31/4。但在沉积岩中却很少发现完整的蛋白质,这是由于蛋白质是一种性质不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形成氨基酸而被破坏。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称醣类,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有机物质,也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几乎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体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其中在植物中含量最多。碳水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为碳、氢和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 石油地质学 石油 地质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