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pdf
《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pdf(10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全套: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明确目标1.如图6 T,长 5 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 米
2、的墙上,则 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 5 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 3 0 靠在墙上,则 A、B 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 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 0 架在墙上,则 A、B 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 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 A、B 间距为2 米,则倾斜角N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木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3、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 .请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 0、4 5。、6 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 .请同学画一个含4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 0 角的时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
4、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 .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Ci Q C3图6-2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A2,A
5、 a 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 G,A C,,A G 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 B i,A B Z,A B,落在另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 C B 2 B 3 C 3 ,.,.ABS/AB2 c z s Z A B 3 c 3 s ,/.照=臀=箫一亲=箫=祭,因此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sin 60=练习题为 2作了孕伏同时使
6、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 0 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
7、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 0、4 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
8、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 0 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最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
9、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与“3 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 图 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 A B C 中,NC 为直
10、角,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NA 的正弦,记 作 s i n A,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 o s A.,N项对边,N橄邻边斜边.c o s A=斜边若把NA 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sinA=,cosA=.c c引导学生思考:当NA 为锐角时,s i n A、c o s 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s i n A 1,0 V c o s AV l(/A 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材例1 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
11、妨增问“c o s A、c o s 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例 1 求出图6 4 所示的R t ZX ABC中的s i n A、s i n B和 c o s A、c o s B的值.图 6-4解:斜边 AB=7AC2+BC2=5,34 si nA=-,sinB=.3cosB=-5 5(2)sin A=,cosB=.13 13,/AC=7AB2-BC2=12,3 坐135邛13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 0、4 5 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
12、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sin300=;,sin45=,sin600=.cos300=,cos45 9 cos60O=.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l)sin300 4-cos30;(2)V2sin450-gcos600.解:(1).sin300+cos300=2+W 1 +户 、/2 2 2(2)V2sin45o cos60。=XX =g .3 2 2 2 2 4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2)sin30,cos60;os i n 3 0o(3)0.5-s i n 6 0 ;(4).c o s 3 0(
13、5)若 n A=g ,则NA =.(2(6)c o s A=,则NA=.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 1 之间,即0 sinA
14、l,0 cosA 6 0 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一9 0 间每隔1 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2)表中角精确到1 ,正
15、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 非“七”,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弋”表示.2 .举例说明例 4 查表求3 7 2 4 的正弦值.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si n 3 7 2 4 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例 5 查表求3 7 2 6 的正弦值.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2 6 ,但 2 6 在 2 4 3 0 间而靠近 2 4 ,比 2 4 多 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5加在0.6 0 7 4 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0.6 0 7 4
16、减去0.0 0 0 5M.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 9 0 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解:si n 3 7 24=0.6 0 7 4.角度增2 值增0.0 0 0 5si n 3 7 26=0.6 0 7 9.例 6 查表求si n 3 7 2 3 的值.如果例5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6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解:si n 3 7 24=0.6 0 7 4角度减1 值减0.0 0 0 2si n 3 7 2 3 =0.6 0 7 2.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si n O0=0,si n 9 0 =1.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
17、规律:当角度从0 增加到9 0 时,正弦值从0 增加到1;当角度从9 0 减少到0 时,正弦值从1 减到0.可引导学生查得:c o sO0=1,c o s9 0 =0.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0 增加到9 0 时,余弦值从1 减小到0,当角度从9 0 减小到0 时,余弦值从0 增加到1.(四)总结与扩展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0 9 0 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0 9 0 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2 .“正弦和余弦表”的
18、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四、布置作业预习教材中例8、例 9、例 1 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板书设计1 4.1正弦和余弦(四)一、正余弦值随角度变 二、例题 例 5 例 6化规律例 4正弦和余弦(五)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3.疑点:山
19、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答:当角度在0 9 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 9 0 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分 7T的 由2.若cos21 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修正值I 兀1则cos21 31=,cos21 28=.3.不查表,比较大小:(l)sin200 _ sin20 1 5;(2)cos51 cos50 1 0;(3)sin210 co
20、s680.学生在回答2 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3 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 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例 8 已知s i n A=O.2 9 7 4,求锐角A.学生通过上节课己知锐角查其正弦值和余弦值的经验,完全能独立查得锐角A,
21、但教)市应请同学讲解查的过程:从正弦表中找出0.2 9 7 4,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左查得1 7 ,由同一数所在列向上查得1 8 ,即 0.2 9 7 4=s i n l 7 1 8 ,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查表得s i n l 7 =0.2 9 7 4,所以锐角 A=1 7 1 8,.例 9 已知c os A=0.7 8 5 7,求锐角A.分析:学生在表中找不到0.7 8 5 7,这时部分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但有上节课查表的经验,少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想出办法.这时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在探讨中寻求办法.这对解决本题会有好处,使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若条件许可,应在讨论后请一名学生讲解
22、查表过程:在余弦表中查不到0.7 8 5 7.但能找到同它最接近的数0.7 8 5 9,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右查得3 8 ,由同一个数向下查得1 2 ,即 0.7 8 5 9=c os 3 8 1 2 .但 c os A=0.7 8 5 7,比 0.7 8 5 9 小 0.0 0 0 2,这说明N A 比 3 8。1 2 要大,由0.7 8 5 9 所在行向右查得修正值0.0 0 0 2 对应的角度是1 ,所以N A=3 8 1 2,+J=3 8 1 3 .解:查表得 c os 3 8 12=0.7 8 5 9,所以:0.7 8 5 9=c os 3 8 1 2,.值 减 0.0 0 0 2 角度
23、增10.7 8 5 7=c os 3 8 1 3 ,即 锐 角 A=3 8 1 3,.例 1 0 已知c os B=0.4 知1,求锐角B.例 1 0 与例9相比较,只是出现余差(本例中的0.0 0 0 2)与修正值不一致.教师只要讲清如何使用修正值(用最接近的值),以使误差最小即可,其余部分学生在例9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解:0.4509=cos63 12值 增 0.0003角度减1,0.4512=cos63 IP二锐角 B=63 11为了对例题加以巩固,教师在此应设计练习题,教材P.15中 2、3.2.已知下列正弦值或余弦值,求锐角A或 B:(l)sinA=0.7 083,sinB=0.
24、937 1,sinA=0.3526,sinB=0.5688;(2)cosA=0.8290,cosB=0.7 611,cosA=0.2996,cosB=0.9931.此题是配合例题而设置的,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得到答案.(1)45 6,69 34,20 39,34 4 0;(2)34 0,40 26,7 2 34,6 4 4.3.查表求sin 5 7 与 cos33,所得的值有什么关系?此题是让学生通过查表进一步印证关系式sinA=cos(90-A),cosA=0.8387,sin57 0=cos33,或 sin57 =cos(90-57 ),cos33=sin(90-33).(四)、总结、扩展本
25、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 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难点,同学们要会依据正弦值和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角度变化范围0 90)查“正弦和余弦表”.四、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十四A组 3、4,要求学生只查正、余弦。五、板书设计14.1 正弦和余弦(五)例 8 例 9 例 10正弦和余弦(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归纳综合第一 大节的内容,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并使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数学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