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赤壁赋教案.pdf
《人教版赤壁赋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赤壁赋教案.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赤壁赋教案人教版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全文,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从文化层面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3.赏 析 赤壁赋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理 解 赤壁赋内容,赏析其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欣赏初中所学过的 核舟记所表现的“核舟”,明确该艺术品展现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同游赤壁的情景。由此引入课文。二、简介作者苏轼,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
2、字子瞻,嘉祐二年(1 0 5 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 阳 修 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 黄 庭 坚 并 称 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 尚意 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 并 称“宋四家”,其 作 黄州寒食帖被誉为
3、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 倡“士人画”。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 水调 歌 头中秋、赤壁赋、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等。三、理解文本内容(一)诵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先由教师范读全文或学生齐诵全文,然后逐段指导学生练习诵读。可从用韵、句法、层次思路等方面进
4、行指导,以提高理解记诵的速度。第一段示范指导要点:(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2)句 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 下 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 景(即“浩浩乎”一 句)伏 下 段“乐”字。按照此指导要点诵读第二至五节。(二)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
5、,思考课文五节文字各写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三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2.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四、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课文思考:本篇辞赋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传统文化
6、思想?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 苏东坡突围,文章讲述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这种成熟的思 想 前后赤壁赋中尽情展现。(一)体现了儒家积极用事的达观思想。东坡一生,始终未脱离仕途,儒 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本赋即景生悲,再回悲为喜,自陈块垒,又自行消溶,同样体现了作者识见的通达。东坡尝自谓:“愚暗少虑,辄复随缘自娱。”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的苏轼作了一首 定风波词,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7、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积极进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二)体现道家清静无为,不为而为的思想。老庄的人生虚无思想和无是非观等等,在东坡的作品中时有流露,“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但这种思想在苏轼作品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对东坡创作不断产生影响的,乃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不为而为的思想,看穿忧患因缘自适的思想,返朴归真,傲视荣华富贵的思想,以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苏轼善于把老庄的这些教义同儒家的理论完善地结合起来,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应付宦海浮沉多变的政
8、治环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天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文字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辩证法思想。苏轼长期亲近老庄,达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随着苏轼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宦海浮沉的遭遇,人情冷暖的体察,他对道家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庄返朴归真的思想,给予东坡以深刻的影响。元佑元年,四十九岁的苏轼在 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说:“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即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三)继承、创新汉魏以来辞赋的优秀传统。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
9、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 对 话,抒 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四)“赤壁赋”书法作品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投 影:“赤壁赋”、“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比较、赏析、领略苏轼书法风格,感悟
10、苏轼深刻思想。1.欣 赏“赤壁赋”墨迹,说说苏轼书法的特点。(1)结构上方整。“赤壁赋”全文字迹方整,笔画自然中有流动的气势。而欧阳询书法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苏轼书法师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李邕(北海),追踪魏晋。但由于他各个时期师承重点和书时情致有异,所以作书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貌。黄庭坚对苏轼书法如是评价:“少学 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本篇是他中年之后,学习颜真卿等人所呈现的独特面貌。苏轼学于魏晋,尤宗二王,对 照“兰亭序”,本篇同样体现二王书风的即兴与自在。(2)字形上扁阔。苏东坡写的字形扁阔,好似被人压扁了似的,黄 庭 坚 戏
11、 谑 为“石压蛤蟆二苏字的结字方法应从全面观察,不能独立地从某一点去分析。写扁形的字,笔画向外伸展,中间部位密叠,容易犯平匀呆板的弊病。而苏字往往右肩稍高,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欧阳询书法特点是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横轻竖重,笔画舒展。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如“之”、“天”、“举”“美”等字的撇划、捺划。(3)用墨上浓厚、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用墨必浓,是苏轼写字的特点。他认为,用墨光面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等于弃墨;墨黑
12、而不光,“索然无神气”;最好的是:光滑而不浮。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4)用笔上。苏轼用笔略向左侧斜出,所书不免略觉“左秀”,但 不 见“右枯”,传世作品中不乏其例。董其昌为苏轼 前赤壁赋作跋云:“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所 书 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 坡 公 之 兰亭也。”说明其在书时笔力狠猛,这正是用正锋所致;而在另一些作品中,虽用偏锋,却写得运转自如,姿媚横溢。2.感悟苏东坡的书法美学思想。明代董其昌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清人梁蛾继也以“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概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苏轼一生酷
13、爱书法艺术,曾云:“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则不足以移者,莫过于书画我少时常爱此二者。”他常奋笔疾书,用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苏轼作书十分强调书家学养,自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重在神韵,而 不 在“形似”,重 在 写“意”,寄情于手所书之点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认为学书如不通其意,何能得其神,主张走自己的路,要勇于创新。五、合作探究L苏轼何以有如此豁达超脱、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后明确:(1)儒 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渗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 弟 苏 辙 并 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文学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突出其父子在文学
14、上的成就和地位。这些都是长期读书,胸怀天下大志,“奋厉当世”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密切相关。忠君爱国、仁政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直伴随其一生。(2)释道思想的影响。苏轼年少读 庄子,“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之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他的乐观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及“齐物”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道家文化让苏轼在人生的暴风雨前自我调适、不怨天尤人,保持乐观情绪应对人生坎坷。(3)放浪山水,寄情于山水之间。苏轼个性不随,官场得罪很多人,多次被贬,每到任上,他都游览地方
15、山水,在自然景观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本赋就是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和友人饱览赤壁之景而写下了千古美文。(4)沉浸于琴棋书画中,尤其是书法上抒发自由的思想情感。2.苏轼的旷达达观思想对我们饿人生有哪些启示?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六、作业课后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欣赏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感悟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思考为什么在僻远的黄州过着凄苦生活的苏轼却能写出最为光辉温暖最富魅力的优秀篇章?人教版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2、比较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赤壁之战。3、体会课文景、情
16、、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1、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1 0 3 7 1 1 0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
17、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 前赤壁赋。2、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硬
18、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牢狱之中。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二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
19、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 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放课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
20、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 一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 前 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3、课文正音。属(Z h u)窈窕(Y d o T i d o)斗(D 6 u)冯(P i n g)棹(Z H a o)和(H G )愀(Q i 方 o)扁(P i G n)藏(Z d n g)藉(J i 4 )n特殊句式(i)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4、研讨课文问题一:作者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抓文本,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表示情感的字)乐-悲-喜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节,注意体会作者的“乐”的情感。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
21、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 颂 月出诗,吟唱 窈窕 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乐心情。问题二:作者在游赤壁时因何而乐?观美景而乐。景具体为:清风、静水、明月、白露、夜游赤壁的美景图:在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景中,作者驾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
22、意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赛似仙境。试想一下,当背负罪名、双脚带上无形镣铐的苏子来到举目无亲的黄州,在抛却了白日的烦忧后见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图,他自是陶醉其中、快乐无比。正所谓乐极生悲吧,从下文中可见,很快苏子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阵阵悲意渐起、渐深、渐浓,一如水中的涟漪正一圈一圈的散开。诵读提示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差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
23、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
24、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歌声:“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
25、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箫声幽怨凄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六个比喻,箫声的悲哀凄凉);(3)学习第3 节: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赤壁赋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