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中).pdf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中).pdf(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注意及其实验(-)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物体相区分的觉知。2.意识的种类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由于疲劳、澹妄、神经恍惚、催眠或药物等原因,人的意识会与正常状态下的意识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睡眠、做梦、白日梦等都属于异常意识状态。可以分为: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包括愿望、恐惧、不良记忆等)、无意识。焦点意识与边缘意识合称意识。人有不同的意识状态:注意、睡眠与梦、催眠、
2、白日梦、幻想。3.意识的功能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进化角度来说,意识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它增加了个体的生存机遇,因为它使人们把有目的的意志行为建立在对现实的最佳解释和决策的基础上,使人们能够把握感知觉信息的意义以服务于具体时间、空间上的生存目的。a 意识具有觉知功能。它是指人对内外部刺激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报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这种对自己状态和活动的觉知,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正是由于人不仅能够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
3、己、对自己的主观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才能够把自我和非我、主管和客观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为。b 意识具有能动性功能。主要表现为: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的。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主动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人会以自身的行动改造世界以满足需求。C意识的前进性。意识活动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C 意识具有选择与监控功能。意识的选择功能使人能够在环境中接收最适宜最有效的刺
4、激信息,限制并过滤和目的无关的信息,能够有效的存储与自己需要相关的信息。这里的监控包括两方面:一是可以监控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二是可以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识以三种重要的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的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才能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不在眼前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想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指引行为。4.睡眠与梦睡眠并非
5、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R E M)阶段。第一阶段: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眠状态,身体放松,呼吸缓慢,但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阶段约持续1 0 分钟。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个体很容易被唤醒。这一阶段大约2 0 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3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的脑电波。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该阶段约持续4 0 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6 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各项指标都
6、变慢,梦吃、梦游、尿床等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 W S)。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快速眼动睡眠:6 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睡眠者的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外加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 E M s l e e p)。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 0 分钟,每晚重复多次梦的功能:a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最可靠的途径。b 生理学的观
7、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C认知观点 有人认为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意识具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意识对某一对象的全神贯注。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2.注意的功能选择性、保持性、
8、调节和监督。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人们容易对其做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意识不仅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督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总之,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地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3.注意的种类注意有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类。3.1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
9、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不随意注意情况下,人们对要注意的事物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这种注意的产生与维持是人们对新颖、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指向与集中。它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注意形式。这是因为无意注意集中时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等。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本身的特征。这包括刺激物本身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
10、与变化、刺激物的新颖性以及刺激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一般来说,强度大的事物、新异的事物、运动变化的事物、与周围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们不随意注意的对象。绝对的强度、绝对的新异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相对新异性。比如,安静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声。b 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自身特点决定,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有关。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己有的经验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在外界刺激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人们的主体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不随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
11、它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而消极作用在于使人们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3.2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任务,它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a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随意注意本身是一种服从于一定目的的注意,所以,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b 兴趣特点一一间接兴趣。在随意注意中,活动兴趣往往是间接的,即人们对活动本身可能不感兴趣,但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所以,对活
12、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c 活动的组织性。正确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利于随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d 过去经验。新异的刺激固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如果是绝对的新异,经验中没有一点相关的知识,要进一步理解它、接手它也是困难的。如果刺激物和自己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完全了解,这时维持注意就比较容易了。e 人格特征。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而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a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b 培养间接兴趣。c 合理地组织活动。dH 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
13、争。3.3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是先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兼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一方面类似有意注意,因为他和自觉的任务、目的相联系;另一方面,它类似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熟练地阅读课文、骑自行车都是有意后注意在发挥作用。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是喜欢上某事,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无意注意
14、、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中密切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1.1 朝向反射朝向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物引起的。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习惯化),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朝向反射中伴随着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如感官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压抑;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变慢;出现缓慢的深呼吸;瞳孔扩散;脑电出现失同步现象等。这一系列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感官的感受性,并动员全身的能量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1.2 网状结构
15、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络结构的神经细胞大小不等,它们的轴突较长,侧枝也较多。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一处受到刺激就可以引起周围广泛细胞的兴奋。研究发现,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号,一部分沿感觉传导通路(特异通路),直接到达相应的皮层感觉区;另一部分通过感觉通路上的侧枝先进入网状结构,然后由网状结构释放-种冲击性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大区域,从而使大脑产生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使皮层功能普遍得到增强。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意义。1.3 边缘系统和大
16、脑皮层的功能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但是,觉醒不等于注意。人选择一些信息而离开一些信息是和脑的高级部分(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相联系的。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它既是调节皮层紧张性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物选择的重要结构。在边缘系统中存在着所谓的“注意神经元”,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它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在进行反映。这种注意神经元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是保证有机体实现精确选择行为的重要器官。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不仅对皮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动地调节行为、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17、大脑额叶直接参与由言语指引所引起的激活状态。它通过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系统的下行联系,不仅能够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而且能够对外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的影响,拉贝奇提出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分别为:a 认知对象或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功能柱);b 能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c 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可以选择某些脑区作为注意的对象,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这三个脑区通过三角环路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注意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2.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在紧张注意时,往往伴随着外部表现,比如感受器朝向刺激物、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发生变化等。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并不总是和
18、内心状态一致。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佯装听讲,其实注意早就不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了。(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广度注意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认知主体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分为同时广度和继时广度。视觉的注意广度大约为“72”个单元或组块,而每个单元或组块的内部信息量是可变的。2.注意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其标志为活动的高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主体状态和对象特点。当注意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而主体又有认识、了解刺激对象的需要、愿望时,维持注意就相对容易。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它是由无关次甲基干扰引起的,影响当前作业的进行。
19、而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在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注意的起伏总会发生。一般情况下,这种注意的起伏不会影响当前的作业任务。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自身的特点,人很难控制。3.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第一,同时进行的儿种活动的关系及熟练程度。第二,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4.注意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符合任务要求的
20、。注意转移的难易和快慢与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以及需要注意转移的新任务的性质有关。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越高,新任务越不符合人们的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困难;反之,就越容易。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强弱的条件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主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包括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1.2 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
21、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这个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机制被布罗德本特称为“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这种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1.2 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这一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它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 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得到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了衰减,强度减弱了。即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能被人们察觉。
22、因此,重要信息仍可通过非追随耳得到高级加工,并被反映到意识中。以上两种理论虽略有不同,但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a 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b 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1.3 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等人1963年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所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成为反映选择理论。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
23、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1.4 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主要有两个假设:一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二是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2.1 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理论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资源和认知活动这一角度来理解注意。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认知资源理论将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这些认知资源是
24、有限的。人进行不同活动时需要不同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2.2 双加工理论谢夫林等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有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较快,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
25、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的练习,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能够同时做多件事的现象。(六)注意实验1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1.1 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即过滤器理论)B r o a d b e n t 提出,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外界信息是大量的,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调节,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因为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信息要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 e l f o r t 称之为“单通道模型”。B r o a d b e 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普通 心理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