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8.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8.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学期)任课教师:王惠敏 九(4)班、九(6)班2013年2月18日课题1 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一实验一观察一分析一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
2、式讨论教学。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一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一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一铝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J纯金属(9 0 多种)I 合 金(几千种)2、金属的物理性质:r(i)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阅读P 3
3、相关内容,讨论】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 铝 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铭:硬度最高的金属(6)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钺: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J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镒、格及它们的合金。1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一1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
4、属以外的其他金属。【过渡】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1-、A口仝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演示实验8-1【讨 论 金属及其合金的熔点比较】:-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生铁钢黄铜青铜:成分含碳量2%4.3%含碳量0.0 3%2%铜锌合金铜锡合金铅锡合金钛银合金备注不锈钢:含格、锲的钢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 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1)熔点高、
5、密度小合金的优点1(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3)抗腐蚀性能好3,【课堂小结,作业】八,【板书设计】第 八 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一、物理性质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2 .性质决定用途二、合金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3 .合金的优点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
6、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II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四,教学准备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1、稀H2s0八 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仪器:砂纸、火柴、试 管(若干)、用烟钳、。五,教学方法问题情景一实验探究一
7、得出结论一练习巩固一联系实际。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内容L【引入】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2,【新授课】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2 M g+0 z=2 M g 0 2 A 1 +3 O2=2 A 12O3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2 C u+0:M靖:2 C u O F e+2 0:M靖:F e s O i 金属+氧气一金属氧化物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金属的活动性:M g A l
8、F e,C u A u【演 示 实 验M g、Z n、F e C u和 稀H C 1混合】2、金 属+酸 一 盐+H 2 fM g+H2S 04=M g S 0.,+H2 f 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Z n+H2S O=Z n S O4+H21反应剧烈,但 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Fe+2H C l=FeC l2+H2 t 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 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 g Z n Fe C u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
9、化合物的反应。【演示 实 验 活动与探究P ill3、金 属+盐 一 另一 金 属+另 一 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 1 +3 FeS 0产A h(S O)3+3 FeC u+2A g N 0:尸C u(N 0:;)2+2A gFe+C u S O,=C u+FeS 0 X “湿法冶金”原理)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金属活动性:A l Fe C u二、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 C a N a M g A l Z n Fe S n P b(H)C u H g A g P t A 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
10、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Ba)3,【课堂小结,作业】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2、金 属+酸 一 盐+4 f3、金 属+盐 另 一 金 属+另一盐二、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 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
11、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二,教学重点1.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2.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三,教学难点L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四,教学准备矿物标本,生锈的铁锁、几段生锈的铁丝等。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五,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
12、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复 习 金 属 的 化 学 性 质。2,【新 授 课】一、金属资源概况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大 多 数 以 化 合 物 形 式 存 在,少数 不 活 泼 的 金 属 如 金 银 以 单 质 形 式 存 在。【阅读资料金 属 元 素 在 地 壳 中 的 含 量】普 遍 使 用 的 金 属 如 铝、铁 与 其 在 地 壳 中 的 含 量 有 关。【看 图8-17】2.几种常见的矿石赤铁矿(F e2O3)磁铁矿(F e3O4)菱铁矿(F e C O3)黄铁矿(F e S 2)、铝土矿(A I 2 O
13、 3)、黄铜矿(C uF e S z)、辉铜矿(C i S)二、铁的冶炼L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3 C 0 +F e Q 觎 2 F e +3 C 02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3 .设备:高炉4 .实验室还原氧化铁现象:玻璃管内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先通C O 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C O。尾气要做处理(点燃或收集),以免污染空气。三、原料或产物有杂质的计算例题:P 1 8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铁的锈蚀(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0 八水接 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 e20:i)(铜生铜绿的条件:铜
14、与C L、水、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 u z(O H)2 c Q J(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J 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制成不锈钢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r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合理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3,【课堂小结,作业】八,板书设计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二、铁的冶炼1.原理3C
15、0+Fe&皿 2Fe+3C02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3.设备:高炉4.实验室还原氧化铁三、原料或产物有杂质的计算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铁的锈蚀2、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四,实验准备药品:蔗糖、食盐、高锦酸钾、碘单质、氯
16、化钠、硝酸核、氢氧化钠食用油、乙醇、汽油、水、洗涤齐 I、硫酸铜溶液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灌、温度计、钥匙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一实验探究一归纳总结七,教学内容I ,【引入】从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入I I,【新授课】【演示实验9-1 修改版】编号加入水中的物质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形成1蔗糖固体消失,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不分层溶液2食盐3食用油油、泥土不消失,形成浑浊、不透明的液体分层,油上浮 k Z冗乳浊液4泥土悬浊液【提问】1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展示硫酸铜溶液。)2 .一种物质仅能溶解一种物质吗?(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溶液的定义一、
17、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扩散方式:离子: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后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如N a C l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扩散,如蔗糖(4)组成:溶质和溶剂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 u S O”溶液为蓝色 Fe S 0,溶液为浅绿色Fa (S O)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乙醇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溶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W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
18、(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一般简称某溶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演示实验9-2 2,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剂溶解不同溶质的能力也不同。【演示实验9-3 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例互溶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液形式溶质溶剂固一液固体液体气一液气体液体液一液量少的液体量多的液体注:1 .液液形成溶液时,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水为溶剂。2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般指的是水为溶剂。3 .溶剂是固体、气体的,初高中不考虑。【演示实验9-4 4,乳浊液和悬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洗涤剂能将植物油分散成无
19、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注意:汽油和洗涤剂都能去除衣物上的油污,但它们的原理是不同的。U I,【课堂小结,作业】七,板书设计第九单元 溶液 课 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2)基本特征(3)扩散方式(4)组成2,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剂溶解不同溶质的能力也不同。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4,乳浊液和悬浊液第二课时I ,【引入】复习溶液形成的相关知识I I,【新授课】【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待固体溶解后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外两种固体
20、做同样的实验。实验现象:溶解吸热:N HN Q;溶解溶解放热:N a O H溶解、浓H2 S O,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N a Cl溶解【提问】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却放出热量呢?二、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想水中扩散时,吸收热量溶 解 过 程、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放出执量若:QnsC Q水 合,则总体表现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若:则总体表现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提问】若没有温度计,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受温度的变化【设计探究】1.2.烧杯中出现气泡:溶解时放热导管中有一段水柱:溶解时吸热
21、弯管中左边水柱升高:溶解时放热弯管中右边水柱升高:溶解时吸热课 题 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一建立假设一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筒图)一动手实验一观察记录一分析现象f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四,实验准备药 品:5
22、 g NaCl(预 先 称 好)、5 g K N O 3 4包(预先称好)仪 器:烧 杯2个(各 装20 mL水)、玻 璃 棒1根、酒精灯、铁 架 台(带 铁 圈)、石棉网、火 柴、量 筒、胶头滴管。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溶液的形成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2,【新授课】【活 动 与 探 究 图9-8及9-9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溶质并非饱和。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
23、否溶解。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饱和溶液注:C a(0 H)z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状态: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
24、 20时,在 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 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溶解度曲线(1)1 3 c 时A 的溶解度为80g(2)P 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3)N 点 为 t3为时A 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rC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金曲A(5)从 A 溶液中获取
25、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 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7)t2 时A、B、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JC会析出晶体的有A 和 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CB(8)除去A 中的泥沙用过 滤 法;分 离 A 与 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 晶 法(-)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lOlkPa和 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气体的性质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三)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