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导练.pdf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导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导练.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导练(学生版+教师版)学生版一、诗歌的景物形象诗 中 的 景 物 形 象 是 情 中 景。抒 情 诗,往 往 是 借 助 客 观 物 象(山 川 草 木 等)表现出来 的 主 观 感 情 形 象,也 就 是 含 有“意”的 形 象,即“意 象”。比 如 景 物 描 写(季 节、时 令、地 域 等)、场 面 描 写(农 事、战 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 物 是 人 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 剪、设计的。诗歌中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高考对于景
2、物形象的考查分为两类:意象类和意境类。二、诗歌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 人 所 写 之“景”,所 咏 之“物”,即 为 客 观 之“象”;而 借 景 所 抒 之“情”,咏 物 所 言 之“志”,即 为 主 观 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 是“意 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1.常见意象(1)离别类:月 亮(思乡或团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月思乡异常感伤。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 此“柳”带有
3、 伤 离 别 的 意 味(喻 离 别 留 念 或 代 故 乡),“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芳 草(离愁 别 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芭 蕉(离情别绪),“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长亭 短 亭(送 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情爱类:莲(音 同“怜”表 达 爱 情),由 于“莲”与“怜”音 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南 朝 乐 府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 子,莲子青如水。”“莲 子”即“怜 子”,“青”即“清:这 里 是 实 写 也 是 虚 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
4、纯洁。红 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叶(传 情 之 物)“应恨不题红叶、寄 相 思”。(3)人格类: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清高),“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曾 吹 落 北 风 中 表 达 诗 人 的 清高。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傲霜斗雪坚守节操),三国人刘桢 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4)悲情类: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古代神话中,蜀 王 杜 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悲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梧 桐(象征悲凉),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乌 鸦(衰败荒凉),“枯藤老树昏鸦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
6、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2.意象的作用(1)营 造 氛 围。如 琵琶 行 并序 中 的“枫 叶 荻 花 秋 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 友 离 别时的萧瑟、落 寞 的氛围。(2)借 景 抒 情。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凡 诗 歌 中 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 造 背 景 或 环 境。这 一 作 用 与“营 造 氛 围”有 相 似 之 处,但 亦 有 不 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一 一 意 象 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 塞诗中 运 用 较 多,如 王 昌 龄 的 从军行之“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即是。(4)塑 造 意 境。意 境 是 作 者
7、描 绘 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 是 让 读 者“临 其 境”或“入 其 境”感 知 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 泉 石 上 流”、“渡 头 余 落 日,墟 里 上 孤 烟”、“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秋水共 长 天 一 色,落霞与孤鹫齐飞”、“千 嶂 里,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 人 物 节 气、品 质 或 性 格。这种作用在写物 诗 中 较 为 普 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 雪、竹、梅、松、鹤、荷、平 仲、金风玉露等等,衬 托 人 物品行高洁、性 格 坚 毅、情 感 纯洁等.(6)
8、奠定 情 感 基 调。如 柳 永 雨霖铃开 头 三 句“寒 蝉 凄 切,对 长 亭 晚,骤雨初 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 感 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 一 作 用 在 山 水 诗 中 运 用 最 多,如以闹景衬静境一一“竹 喧归浣 女”,以动景衬静境一一“莲 动 下 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一一“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一一“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以满景衬空境一一“雁 字 回 时,月满西楼”,以 物 语(或 物 态)衬心境一一“废 池 乔 木,犹 厌 言 兵”等 等。二*、屈、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
9、系,简单地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 象+情 思意境=意象+意象1.常见意境类别(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一一曹 操 的 观沧海(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一一李 白 的 关山月(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一一王 维 的 山居秋暝(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一一王 维 使至塞上(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
10、典型代表一一杜 甫 的 秋兴八首(6)清新素雅、自然淳朴典型代表一 一 古诗十九首(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一一温 庭 筠 的 菩萨蛮(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一一李 清 照 的 一剪梅2.常见意境特点类 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四、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景物
11、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主观情感词语,想:想象、联想)(1)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景物,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有的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 照 声声慢中 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二是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一 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一 一“千
12、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2)将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3)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2.答题步骤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
13、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二(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3.答题规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4.答题示例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南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步骤一)
14、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又咆哮着远去。我挂起红楼四周的帘子,横躺在楼上看着千山外急急而来的雨。(步骤二)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气势。(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内心豪情和开阔的胸襟。(或答安逸闲适也可)五、对点训练1.简要分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2014 全 国 大 纲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 回 答 问 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 路 经行处,莓苔见 履 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 闲 门。过 雨 看松色,
15、随山到水源。溪 花 与禅意,相对亦 忘 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 简 要 说 明。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 州 夜 饮【注】张凉风吹夜南,正有高堂宴,军中宜剑舞,不作边城将,说萧瑟动寒林。能忘迟暮心?塞上重笳音。谁知恩遇深!【注】据 新唐书张说传记载,张说因与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的0“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王昭君歌刘长卿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北风雁急
16、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诗歌的七、八两句描写塞外景色,你认为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庆清朝宋 代 史达祖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搪断绿阴成。桑麻外,乳鸠稚燕,别样芳情。荀令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自销凝。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谩丁宁。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注】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或,晋 习 凿 齿 襄阳记载:“东汉荀或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
17、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前度:前次。上片前五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河西幕中多故人,花门楼前见秋草,一生大笑能几回,风萧萧兮夜漫漫。故人别来三五春。岂能贫贱相看老。斗酒相逢须醉倒。(注)凉州,也 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 渔 家 傲 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
18、的不同之处。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芜湖县林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风捎橘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注】林 逋(9 6 7 年1 0 2 8 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杜池州,即唐代诗人杜牧。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池州在芜湖上游,只有半日水路,杜牧写有吟咏池州、芜湖一带山水风物的诗篇。松衣,松树上的苔。石发,生于水边石上的苔藻。这首诗描绘了芜湖县城怎样的“胜游”景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宝剑吟陆游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人言剑化龙,直
19、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注】幽人,幽居的人,隐者。殷殷,象声词,形容雷声。相传西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宝剑,宝剑后来化为两条蛟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和宝剑形象蕴含的情感。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导与练(学生版+教师版)教师版一、诗歌的景物形象诗 中 的 景 物 形 象 是 情 中 景。抒 情 诗,往 往 是 借 助 客 观 物 象(山 川 草 木 等)表现出来 的 主 观 感 情 形 象,也 就 是 含 有“意”的 形 象,即“意 象”。比 如 景 物 描
20、 写(季 节、时 令、地 域 等)、场 面 描 写(农 事、战 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 物 是 人 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 剪、设计的。诗歌中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分为两类:意象类和意境类。二、诗歌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 人 所 写 之“景”,所 咏 之“物”,即 为 客 观 之“象”;而 借 景 所 抒 之“情”,咏 物 所 言 之“志”,即 为 主 观 之“意”,“象”与“意”的完美
21、结合,就 是“意 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1.常见意象(1)离别类:月 亮(思乡或团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月思乡异常感伤。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 此“柳”带有 伤 离 别 的 意 味(喻 离 别 留 念 或 代 故 乡),“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芳 草(离愁 别 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芭 蕉(离情别绪),“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长亭 短 亭(送 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情爱类:莲(音 同“怜”表 达 爱 情),由 于“莲”
22、与“怜”音 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南 朝 乐 府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 子,莲子青如水。”“莲 子”即“怜 子”,“青”即“清:这 里 是 实 写 也 是 虚 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红 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叶(传 情 之 物)“应恨不题红叶、寄 相 思”。(3)人格类: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清高),“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曾 吹 落 北 风 中 表 达 诗 人 的
23、 清高。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傲霜斗雪坚守节操),三国人刘桢 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4)悲情类: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古代神话中,蜀 王 杜 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悲伤),“巴东三峡巫
24、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梧 桐(象征悲凉),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乌 鸦(衰败荒凉),“枯藤老树昏鸦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2.意象的作用(1)营 造 氛 围。如 琵琶 行 并序 中 的“枫 叶 荻 花 秋 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 友 离 别时的萧瑟、落 寞 的氛围。(2)借 景 抒 情。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凡 诗 歌 中 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 造 背 景 或 环 境。这 一 作
25、 用 与“营 造 氛 围”有 相 似 之 处,但 亦 有 不 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一 一 意 象 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 塞诗中 运 用 较 多,如 王 昌 龄 的 从军行之“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即是。(4)塑 造 意 境。意 境 是 作 者 描 绘 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 是 让 读 者“临 其 境”或“入 其 境”感 知 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 泉 石 上 流”、“渡 头 余 落 日,墟 里 上 孤 烟”、“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秋水共 长 天 一 色,落霞与孤鹫齐飞”、“千 嶂 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高考 语文 复习 备考 古代 诗歌 景物 形象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