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劝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pdf
《2021年《劝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劝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劝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年劝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2、?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 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 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
3、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2)q(3)lu(4)zhng(5)yu 通“又”;p(6)zh通“智”(7)xng 通“性”4.指名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提示:
4、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
5、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
6、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
7、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
8、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_的推论“君
9、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4.鉴赏_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_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_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
10、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
11、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_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_气势充沛,说理流畅。_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_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_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5.小结_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
12、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_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劝学 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
13、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6.课下作业: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_。编辑劝学名言录。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2、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语】【导入语】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14、以成学诸葛亮。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 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_。【荀子介绍】【荀子介绍】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
15、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介绍】【荀子介绍】荀子:荀子所著,共 32 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2、荀子从哪三
16、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3、_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_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艺术特征】【艺术特征】1、比喻论证的方法:_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_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
17、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
18、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_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_的气势,也使_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_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3 3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
19、养的途径。2.了解_比喻论证的写法。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第 1 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
20、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2.解题(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2)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 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
21、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3.整体感知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
22、经基本理解了这篇_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_内容。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4.质疑,讨论,分析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_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_。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5)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问题探究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2)荀子在_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明确: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
24、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_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 5 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来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2021 教案 范文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