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整册教案(人教版)2.pdf
《九年级数学下册整册教案(人教版)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数学下册整册教案(人教版)2.pdf(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正 弦 和 余 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明确目标1.如 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
2、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NCAB为3 0 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 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 0 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 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N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
3、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 0、4 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 算4 0 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
4、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Cl Q C3图6-2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 点A”A2,A3重合在一起,记 作A,并使直角边AC”AC2,AC3
5、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C|B2C2B3C3,二ABICS/AB2c2sZAB3c3s.,雷5 cl BaG BpC;AC A。AG 田处 在授性口 星=笛碣匹西,因此,在逛遍电.羯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sin 60=练习题为 2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
6、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 0 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 展:当锐角为3 0 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
7、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对应的锐角度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 5、60 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8、: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当直角三角形有一锐角为30时.它的河边与斜边的比值为g.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 过 与“3 0 角所对
9、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儿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 图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 师 板 书:在ABC中,N 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N A的正弦,记作si
10、nA,锐 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N A的余弦,记 作cosA.,N炳 极 ,ZAW Wsin&=j.8 6 A.=斜边 科边若把N A 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sin A=-9 cosA=.c c引导学生思考:当N A 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 0sinA1,0cosA温=卷,COJB=.=coA=.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11、印象很深刻.sin30*co3(r0in46=*.coc45近.我,a in 50=-.2 2=cos60*=;.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1n30*t(2)后n 4 5*MW .解*(1)-nT+CM3Q*=;+字=(2)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2)sin30-cos60;(3)0.5 f i n e r In30*cot 30*(强=BZA=*=MZA=M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2、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 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0sinA1,0VcosAoM t*=1.2 2 2c9QT 0.4.在0 9 0 之间,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怎样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答:在0。9 0 之间,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增加(或减小);锐角的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加).本节课我
13、们将运用以上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本章引言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着斜坡铺设水管.假设水管AB长 为105.2米,NA=30 6,求坡高BC(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解决呢?这里出示引言中的问题,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首尾照应.对学生来说,此题比较容易解答.教师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口答,较 即 板 书,在 勤AABC中.工出二黑,AH/.BC=AB sinA=105.2 sin30 6=105.2X0.5015心52.76(米).这一例题不仅起到巩固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作用,同时为下一节“
14、解直角三角形”做了铺垫.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为了过渡到第二大节“解直角三角形”,教材还安排了例1,它既是对概念的巩固、应用,又为解直角三角形作了铺垫.出示投影片图6-7例1 1如图6-7,在RtABC中,已知AC=35,A B=45,求NA(精确到1).分析:本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直角边长,所以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定义,先求出cosA,进而查表求得NA.教师可请一名中等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解,加 A=装=落0.7778,查表得/A心39,3.教材为例题配置了两个练习题,因此在完成例题后,请学生做
15、巩固练习在4ABC中,NA、NB、N 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 知a=32,ZB=50,求c(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已知 c=20,b=1 4,求NA(精确到 1).学生在做这两个小题时,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如(1),应选择c=T最简便,C 2)选择8 m=2 景 简 便.通 过 趣,使学生学会选择恰COBB c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解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4.本课安排在第一大节最后一课,因此本课还有对整个第一大节进行归纳、总结的任务.由于在课前复习中已经将几个知识点一一复习,因此这里主要配备小题对概念加以巩固和应用.(1)判断题:I对于任意锐角a,都有0sina 1和ovcosa 锐
16、 角a 2()这道题是为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而配备的,可引导学生用图形来判断,也可 用“正弦和余弦表”来判断.对于假命题,应请学生举出反例.(2)回答下列问题i sin20+sin40 是否等于 sin60;ii cos10+cos20 是否等于 cos30.可引导学生查表得答案.这两个小题对学生来说极易出错,因为学生对函数sinA、cosA理解得并不深,而且由于数与式的四则运算造成的负迁移,使学生易混淆.(3)在RtzABC中,下列式子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sinA=sinBB.cosA=sinBC.sinA=cosBD.sin(A+B)=sinC这一小题是为复习任意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
17、而设计的.通过比较儿个等式,加深学生对余角余函数概念理解.教师可请学生口答答案并说明原因.如果/A 根 角,且8sA 那么(|A.0 ZA 30B.30 ZA45C.45NAW60D.60 ZA90对于初学三角函数的学生来说,解答此题是个难点,教师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讨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好处,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适当点拨;要想探索N A在哪个范围,首先观察其余弦值8通在哪一箱圈内,等.0CA 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图6-11)/Jtan 45=tan A=;rACArtan 60=tan B=二BC11V3T6116cot 30=cot A=AC=-BC A8co
18、t 45=cot A=;_r=-=1BC 1rn o nBC 1 V3cot 60=cot B=-=AC V3 3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正切和余切表”,学生完全能独立查出.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即 tanA=cot(90-A),cotA=tan(90-A).练习:1)请学生回答tan45。与cot45。
19、的值各是多少?tan60与 cot30?tan30。与 cot60。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tan60。与 8160。有何关系?为什么?tan30与 cot30。呢?2)把卜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l)tan52;(2)tan3620,;(3)tan7517,;cotl9;(5)cot2448,;(6)cotl5023,.6.例题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s i n 3 0 0+3 ta n 3 0o+c o t4 5 ;(2)c o s 2 4 50+ta n 6 00-c o s 3 0 .1 7 3=2X-+3 X +12 3=2+后解:(1
20、 )2 s i n 3 0 0+3 ta n 3 0+c o l 4 5=(争心41 3+一2 2(2)c o s 2 4 5+ta n 6 0-c o s 3 0=2.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1 )s i n 3 00-3 ta n 3 0 0+2 c o s 3 00+c o t9 0 ;(2)2 c o s 3 00+ta n 6 0-6 c o t6 0 ;(3)5 c o t3 0-2 c o s 6 00+2 s i n 6 00+ta n 00;(4)c o s2 4 5 +s i n2 4 5 ;s i n 6 0 c o t4 5 0(5)ta n 6 0-2 ta n 4
21、5 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四)总结扩展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ta n A与c o tA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ta n A =-即 ta n A=c o t A(9 0 -A),可扩展为 ta n A =-结合 c o t A ta n(9 0 -A)四、布置作业1 .看教材.,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 .教材 P.1 0 2 中习题 1 4.2 A 组 2、3、5、6.五、板书设计14.2正切和余切(一)一、概念三、锐角三角函数五、互为
22、余角的正切与余切值关系二、tanA 与 cotA 关系四、特殊角的正切与余六、例题切 值(幻灯片)正切和余切(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学会查“正切和余切表”.(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使学生会查“正切和余切表”.2.难点:使学生会查“正切和余切表”.3.疑点:在使用余切表中的修正值时,如果角度增加,相应的余切值要减少一些;如果角度减小,相应的余切值要增加一些.这里取加还是取减,学生极易出错.三、教学步骤BC图 6-12(一)明确目标1.结合图6-12说明:什么是N
23、 A 的正切、余切?因为这是本章最重要的概念,因此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这里不妨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2.个锐角的正切(余切)与其余角的余切(正切)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写出表达式.答:tanA=cot(90-A),cotA=tan(900-A).3./A 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请用式子表达_,(、一答 tanA=cot A 或 cotA=tan A 或 tanA,cot A=14.结合2、3 中复习的内容,配备练习题加以巩固:(1 )tan 3 5 0-tan 4 5-tan 5 5=;(2)若 tan350-tan。=1,则。=;(3)若 tan470-cot 6=1
24、,则 B=.这几个小题学生在回答时,极易出错.因此在本课课前复习中出示它们,结合知识点的复习,便于学生加以比较.5.提问0。、30。、45。、60。、90。五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各是多少?要求学生熟记.6.对于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余切值,我们从何得知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切和余切表”.这样引入较自然.学生有查“正弦和余弦表”的经验,对查“正切和余切表”必定充满信心.(二)整体感知学生在第一大节曾查过“正弦和余弦表”,知道为什么正、余弦用同一份表格,并了解在0。90。之间正、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情况,会正确地使用修正值.本节课在第一大节基础上安排查”正切和余切表”,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只是正切表
25、在76。90。无修正值,余切表在0。14。无修正值,这一点与“正弦和余弦表”有所区别,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这一部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请 学 生 观 察“正切和余切表”的结构,并用语言加以概括.答:正切表在76。90。无修正值,余切表在0。14。无修正值.其余与正弦和余弦表类似,对于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角度的减小而减小,而余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角度的减小而增大.2.查表示范.例 2查表求下列正切值或余切值.(l)tan5349;(2)cotl4032,.学生有查“正弦和余弦表”的经验,乂了解了“正切和余切表”的结构,完全可自行查表.在学生得出答案后,请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