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心理学考研资料.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一节 心 理 学 概 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可以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 和 人 格(个性或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分为:认知过程-认识和信息加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爱憎惧意志过程-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克服内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发动和制止人 格(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称,是个体
2、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与 个 性(仅指个体差异)存在区别。主要表现为:心理动力-也叫倾向性,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特征-各种心理过程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简述:研究对象为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 向 性(需要、动机和兴趣)和 特 征(能力、气质和人格)(-)心理学主要流派第 二 节 心 理 学 的 研 究 方 法(一)实验法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近 代 哲 学(笛卡尔唯理论-霍布斯和洛克经验主义-培因联想主义)、近代解剖学
3、和生理学(为心理学产生奠定了实验基础)、19世纪重大科学发现(贝尔马戎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发现-托马斯杨颜色知觉-缪勒神经特质能说-加尔颅相学-弗洛伦斯脑机能定位学说-布洛卡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发现了与语言相关的脑区-惠特反射运动的发现-马特锡动物电现象-赫尔姆霍茨反应时技术推算神经冲动传到速度-贝塞尔人差方程)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冯 特(对于感知觉的贡献,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出版心理学大纲)、缪 勒(感觉的注意学说、心理物理学基础)、艾宾浩斯(记忆)、铁 钦 纳(实验心理学,学生教师定性分析手册和定量分析手册,独立和完整的实验心理学体系建立)。心理学实验框架包含两个部分:实
4、验 设 计(操纵自变量影响因变量)、数据分 析(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真实验、准实验、假实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线性增加/、线性减少、没有关系一、非线性增加或减 少()、倒转关系n i.变量与控制。分类、控制方法变量是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事物或事物特征。心理学实验包含3 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及其操纵: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分类:可以分为可操纵和不可操纵(被试变量)、外 部 刺 激(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和内部刺激(被试固有特性和暂时特性)。(刺激特点
5、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时间、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分组)控制: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反应自变量的变化、确定处理水平、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因变量及其观测:定义: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分类:反应的正确性、速度、概率、难度、次数、强度以及量表分数和评定分数等。因变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信度、效度、敏 感 性(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观测方式适当(生理测试、行为测试、言语测试)控制:参考前人建立合适操作定义、考虑实验中被试/自变量/任务/仪器等情况、考虑因变量的满足条件、注意指标之间的制约和联系。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定义:额外
6、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分类:随机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和系统额外变量(经常稳定的起作用的)。从误差来源分为:来自被试方面(动机焦虑)、来自主试方面(年龄性别态度会产生实验者效应的干扰)、来自实验设计方面(研究方法、测量仪器、时间环境选取)、来自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温度光线声音布置)、来自数据处理方面的额外变量(处理方法不当、评价标准不统一)。控制方法:消除法:最理想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双盲程序,消除焦虑-建立信任关系。恒定法:保持额外变量恒定不变,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平衡法:针对不能消除不便恒定的额外变量,采取综合平衡方式使其效果平衡的方法。对比组法
7、-随机抽取、循环法-平衡顺序拉丁方设计、匹配法-被试数目少,认为的将被试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统计控制法:剔除极端数据、统计学校正、主试观察剔除不可靠数据。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定义和影响因素。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历史-特定事件、成熟/自然发展-被试身心变化、被试的选择和分配、测验前测的影响、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选择极端分数被试、仪器的使用、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或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普遍性和推广性。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 条 件
8、(内低外低,内高外不一定高)。影响因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的影响、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受到暗示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构思效度:是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思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影响因素:概念具体操作选择片面、单一操作偏差、单一方法偏差、被试对假设的猜测、被试对评价的不安感、实验者期望效应、混淆的构思层次、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前测后测的影响、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统计结论效度:是由于统计方法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反映不同统计方法计算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
9、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低、各种假设条件的满足程度、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测量工具的信度、主试对实验设计遵守程度、不确定的非相关事件的影响、被试的随机变异。3.反应时法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也称反应的潜伏期。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肌肉效应器反应。大脑加工耗时最多。分为:简单反应时A、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o唐德斯最先系统的将反应时法运用于心理过程研究中。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刺 激 强 度(强度较弱反应时长)、刺激的时间特性(时间增加反应时缩短)、刺激的空间特性(面积增加反应时缩短)。机体因素:刺激的感觉器 官(短-长:触-听-视-冷-温-嗅痛-味。舌尖时短-长:咸
10、-甜-酸-苦)、被试的机体状态(适应水平、预备时间过长过短不利、额外动机、年龄-25岁之前逐渐变快成人变化少60岁以后变化缓慢、练习多反应时短、个体差异)。反应时技术:减法反应时、相加反应时、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技术。减法反应时:ABC反应时。A反应时-一刺激对一反应;B反应时-多对多,包含简单/辨别/选择;C反应时-多刺激对一反应,包含简单/辨别。辨别过程反应时:C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过程反应时:B反应时-C反应时。相加反应时:完成作业时间是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进行而不是平行发生的。斯特伯格利用相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开窗技术:运用了相减法和相加法。霍基
11、的字母转换实验。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内隐联想技术:测量概念之间自动化联系强度的一般用途的程序。在生理上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在认知上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种类、影响因素。反应时技术(ABC反应时及计算,短时记忆-相加反应技术)4.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阈限的测量方法、心理量表法、信号检测论。阈限的测量方法: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极限法:最小变化法。由递减或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的变化DL(-=+),-到=下限、=到+上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
12、距/相等地带,差 别 阈 限 为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PSE=l/2上限和下限相力n的和。极限法误差:习惯误差(递增阈限显著大于递减)和期望误差(递减阈限显著大于递增)。变式-阶梯法,按照一定梯级增加或减少刺激强度。平均差误法: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整另一比较刺激,使之相等。设想标准刺激强度为零测定绝对阈限。平均误差表示差别感受性。误差:动作误差,可采用ABBA的方法来平衡。如刺激不能连续变化差别阈限不精确。恒定刺激法:5-7个刺激组成,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最大强度被感觉的概率为95%,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概率为5%。各个刺激之间距离相等,刺激随机呈现,每个刺
13、激呈现次数相等。绝对阈限测定:被试报告有或无,直线内插法、平均法、平 均 z 分数发、最小二乘法。差别阈限测定:被试报告+或-或者-=+,只有两类回答时为75%差别阈限(75%大于为上限,25%大于为下限),三类回答时为50%(50%大于为上限50%小于为下限)。三类回答中相等判断的多少会影响不肯定间 距(多则大,没有则为零)。三类方法的劣势:极限法-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三类反应时被试态度会影响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心理量表法: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感觉等距法/差别阈限法、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感觉比例量表:感觉比例法:分段法,让被试调节。声音强度和主
14、观感觉的响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种方法建立感觉比例量表。数量估计法:可以建立不同光照度下的主观明度感觉的关系量表。等距量表:感觉等距法:二分法。差别阈限法: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运用这种方法制作心理量表。等级评价量表:非连续型变量。对偶比较法:刺激成对出现。等级排列法:要求被试按照顺序依次排列,一次对所有刺激进行排序。信号检测论: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坦纳和斯维茨最早将信号检测论应用于人的感知过程。信 号(刺激)和 噪 音(干扰)。击中、漏报、正确否定、虚报。击中率+漏报率=100%、正确否定率+虚报率=100%。似然比-选择一个作为分界点称为判断标准(鼓励多说有信号判断标准偏低
15、,多说无信号判断标准偏高)。辨别力指数d 是被试的感受性,保持不变-操作者特性曲线RO C曲线,也叫等感受性曲线,为直线表示被试辨别力为0。信号检测论的应用:有无法(有或无)、评 价 法(儿种不同判断标准)、迫 选 法(主要在于被试的辨别力,判断标准无关紧要,与每次呈现的刺激数目有关,多则难辨别)。(二)观察法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使用的条件:1、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缺陷:1、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结果无法检验和证实2、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较多,难以对观察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精确的分析3、可能出现不
16、需要研究的现象,需要研究的现象不出现4、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二)个案法童的心理发展。研究结果适合于个别情况,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四)心理测量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用i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相 对 性(没有绝对零点)、客观性(标准化问题)。心理测量只具有等级量表的特征,但其具有常态分布的特征,通过转化,可以当做等距量表来处理。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区别: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
17、量。心理测验的分类:按功能-能力/认知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按对象人数-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方式或材料-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电 脑 测 验(语言或文字测验、非语言测验或操作性测验);按难度和时限-速度测验、难度测验;按性质-构造性测验、投射性测验;按解释-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按应用-教育、职业和临床。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为:内容-智力、成就、态度、人格测验,形式-文字和非文字,规模-个别和团体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心理测验的三个要素:行为样本、标 准 化(测验内容标准化、施测条件标准化、评分规则标准化、测验常模标准化)、难
18、度或应答率、信度和效度。行为样组、标 准 化(测验用品一致性、指导语同一性、主试与被试关系稳定、测验评价一致。)、客 观 性(常模比较)。心理测验的客观性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鉴别力。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一组被试两次测量的一致性问题)。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智力测验0.85以上、个性测验0.7-0.8、学业成就测验0.9以o误差分为:抽样误差、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观察/随机/偶然)。测量误差与信度和效度都有关系。重测信度:稳定系数,相隔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测,计算首测和再测的分数相关。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误差来源:测验心理特质本身不稳定、被试方面个体差异、偶发的因数干扰。
19、复本信度:等值系数,先运用A型施测,在最短时间内运用B型施测,再求他们得分的相关系数。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误差来源:测验两种形式是否等值。非平行测验的两个复本之间的差异、被试的情绪波动动机变化、测验情境的变化偶发因素干扰。两个复本连续施测获得等值性系数,不连续施测获得稳定-等值系数(重测复本信度)比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都低。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通常使用的分半方法为奇偶法。计算方法与复本信度相似,需要使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将两个半个测验的信度进行校正。如两个分半测验不等价时,使用费拉南根公式和卢龙公式。速度测验的信度,按时间分为四等分,第
20、一和最后1/4合成一份分半成绩,剩下两个合成另一份分半成绩,可以计算速度测验的分半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项目同质性,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致性程度。将一个测验分裂为两个假定相等而独立的部分,计算两部分的相关系数,再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来估计整个测验的信度。估计方法:分 半 法(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基于项目协方差的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计算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20公 式(适用于0,1的计分测验)、库德理查逊21公 式(平均通过率和失败率)、克龙巴赫艾尔法系数(非0,1的计分测验)、荷伊特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比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要高。评分者信度:估计测验跨评分者的一致性。肯德尔和谐系数-等级评分
21、三个以上。信度系数的影响因素:被 试 方 面(同质性高信度低)、主 试 方 面(评分标准不-降低信度)、施测情境、测 量 工 具(测验长度越长信度越高,难度适当信度越高)、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间隔越短信度越高)。(分数分布范围越宽,信度系数就越高;测验长度的影响,长度越长信度越高;测验难度的影响,适当难度水平信度越高。)效度:表示一个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特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总变异中由所测量的特性造成的变异所占的百分比。测验好坏的首要指标就是效度。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表示测验所选的项目符合所欲测验内容的程度。确定方法:逻 辑 法(专家)、经 验 法(再测法,学习前
22、后分别测)。内容效度的实例-双向细目表。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职业测验,不适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相对的是表面效度-职业兴趣、成就等测验中应重视表面效度,避免被试主观认为测验与目的无关。结构效度:表示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欲测量的心理结构或特征的程度。结构效度大小取决于实现假设的心理特质理论,不同理论结构效度无法比较。很难获得,无法获得不一定代表结构效度低。没有单一的指标。确定方法:建立理论框架-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关键)。收集资料的方法:测验内方法(内容效度、被试解答时反应和测验同质性。不同质说明结构效度低)、测 验 间 方 法(相容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和因素分析)、不同类型信度的特
23、点、/则关联效度的研究、发展水平的变化、实验操作。效标关联效度:实证效度或准则关联效度、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测验分数与作为效标的另一独立测验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用测验分数和准则分数(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之间的相关 系 数r(xy)表示,是对某一行为表现的预测能力的高低。分为两种:同时效度(飞行员笔试和实际操作)和 预 测 效 度(相隔一段时间后获得效标分数,MBA考试成绩和成就)。效标测量的要求: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避免准则污染(不让评分者看到原来测验的分数,保证准则分数和原测验分数的独立)、实用性。确定方法:相关法-效度系数(预测和准
24、则都为连续变量-积矩相关系数、预测变量为连续变量准则变量为两类-二列相关系数)、区分法-组的分类(根据准则分为不同组别,组的预测分数应该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把平均数、标准差、重叠量及统计上得显著性一起报告,以防止实际无差异,只是由于样组规模增大而造成统计上的显著性提高)和命中率-取舍正确性(正确接受者、错误拒绝者、正确拒绝者、错误接受者。正确接受/拒绝-命中,错误接受/拒绝-失误。取舍正确=命中/(命中+失误)。临界分数越高正命中率越高录取率越低、录取率增加取舍正确性比率先增后减。录取率R5%-50%比较合适)、功 利 率(费用和效益的比较)。影响效度的因素:凡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稳定和不稳定的变
25、异都会影响测量的效度。测验本身的因素(试题词汇句型不能过于困难、表达清楚、适合学习结果、不提供额外线索、正确答案不能明显、测题数目长度)、测验实施和计分、被试的主观方面、进行效度化所依据的有关准则(准则的选择)、测量的信度。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样本越具有异质性,则效度越高。难度:衡量测题难易水平的数量指标。被试通过每个项目的百分比来决定。中等难度的项目鉴别力最高。难度大-正偏态、难度小-负偏态鉴别力:区分度。衡量测题对不同水平被试区分程度的指标。不同被试通过每个项目的百分比之差来决定。鉴别指数越高项目越有效、得分越分散鉴别力越高。效度和信度的关系: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心理学 考研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