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下数学教案.pdf
《人教版五年下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下数学教案.pdf(1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 题质数和合数(例 2)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 2节总第11节教 学目 标1.理解和掌握奇数和偶数的特征。2、在学习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思维。教 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激趣导入之前我们认识了偶数和奇数,谁能说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指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探讨奇数和偶数的问题。一、探究新知(一)、教学例2.1、生读题,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探究。(指生汇报)2、老师总结学生发言,对于好的想法进行肯定。(二)、探索规律1、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
2、都是偶数。游戏规则: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师生共同完成游戏(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2)同桌讨论: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 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 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3)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2、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1)、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2)师生共同完成游戏(3)、总结规律:奇数+奇数n禺数3、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三)、验证
3、规律1、老师出示课件:()+()=65()+()=19()+()=243()+()=204()+()=76()+()=120学生独立完成,。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题。提示:乘法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将此题转化成和和问题进行研究。2、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6题。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大家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课后多做题,多练习。板书设计:质 数 和 合 数(例2)数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二偶数偶数+奇数二奇数教 学 反 思:课 题练 习(因数与倍数)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第
4、1 节 总第12 节教 学目 标1、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学重 难 点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一、教学流程:课 前 调 整一、梳理本单元知识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因数和倍数因数与倍数 2、5、3 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二、基本练习1、填 空(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1)27+3=9,我 们 就 说()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的,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它本身。(3)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自然数是()。(4)同时是
5、2、3、5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0(5)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02、判 断(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2)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3)最小的质数是1。()(4)个位上是3、6、9的数,都 是3的倍数。()(5)在1、2、3、4、5,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三、拓展练习1、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20,那么这5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2、有连续6个偶数,其中最大的偶数是最偶数的3倍,那么这6个偶数分别是多少?3、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朋友,王老师哪了 3 2颗糖分给他们,正好分完。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四、总结是对本节练习情况进行
6、总结。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课 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例 1、例 2)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 1 节总第14 节教 学目 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 学重 难 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长方体物品,课件。教学流程:课 前 调 整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2.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
7、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汇报后并板书:8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板书:8个顶点。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
8、图。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自学)相较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题。读题分析后,师生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6个面长方体:12条棱8个顶点教学反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例3)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 2节总第15 节教 学目 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教 学重 难 点1 .认
9、识正方体的特征O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准备正方体教具、课件。教学流程课 前 调 整一、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二、探究新知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2.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1)正方体有6 个面,都是正方形。(2)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3)正方体有8 个顶点。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
10、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 0页 的“做一做”生拿出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操作,然后汇报。2.完成教材第2 1页4题、6题。师生共同完成第4题生独立完成第6题后指名汇报,师订正讲解。3、完成教材第2 2页7、8、9题生独立完成第7题后,指名汇报。师订正讲解。师生共同完成8、9题。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 书 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6个 面(都是正方形)正方体
11、:12条 棱(都相等)8个顶点教 学 反 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例 1、例 2)授课日期:进 度本节为本章节中第1 节总 第 1 6 节教 学目 标1.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 学重 难 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复习导入看 图 回 答(多媒体出示长方体)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那些面的面积相等?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第2 4页例1。2、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指
12、名汇报)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0.7X0.4X2+0.5X0.4X2+0.7X0.5X 2方 法 二:(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 面 的 面 积)X 2(0.7X0.4+0.5X0.4+0.7X0.5)X25、比 较 两 种 方 法,你 认 为 求 长 方 体 的 表 面 积 关 键 是 找 什 么?6、师 小 结 长 方 体 表 面 积 的 求 法。6、出 示 2 4 页 例 27、学 生 独 立 完 成 后,指 名 汇 报。6、师 小 结:在 求 正 方 体 表
13、 面 积 的 求 法。三、巩固练习1、完 成 教 材 第 2 4 页“做 一 做”指 名 板 演,其 他 同 学 用 练 习 本 完 成。2、完 成 教 材 第 2 5 页 练 习 六 第 3、4 题。生 独 立 完 成,师 巡 视 指 导。四、课 堂 小 结:说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 书 设 计:教 学 反 思:长方体的表面积例1 例2课 题长 方 体 和 正 方 体 的 表 面 积(2)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2节总第17节教 学目 标1、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14、教 学重难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自 学 天 地(生独立完成)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都(),正方体有()个顶点。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3、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二.课堂助学1、合作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后的形状。(1)在展开后的图形中,用 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师巡视指导完成)(2)正方体展开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谁知道正方体的
15、表面积是什么?(指名回答)2.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课件演示,推导公式:棱长义棱长X 6 或者棱长平方义6(2)课件出示例1 小组探讨解决方案(3)代表汇报,同学互评三.探究展示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 2 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2、正方体棱长1.5 厘米。求出它的棱长之和、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小组合作解决,汇报)四.达标训练1、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 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 7 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小组合作解决)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 8 4 平方厘米,它的棱长
16、是多少?(指名板前回答,说出依据)板 书 设计: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棱长义棱长义6 或者棱长平方义6教学反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1)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1节总第18 节教 学目 标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使学生建立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教 学重 难 点1.感知体积的概念。2.初步建立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情境导入大家知道 乌鸦喝水故事吗?请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提问:乌鸦怎样喝道水的?为什么?(生:石头占一
17、定空间)二、探索新知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1、实验观察建立体积的概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工具:2个一样的玻璃杯、两块大小不一样的的鹅卵石。(2)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要求。(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试验操作。(4)全班反馈,指名汇报实验结果(5)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概括体积的概念。(6)师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认识体积单位。(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求我们精确地量出物体的体积。(2)课件出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3
18、)学生自学教材第2 8 页中间的内容,感 受 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大小。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 1 题。师生共同完成2、完成教材第28页第2 题师生共同完成二、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立方厘米体积单位 立方分米立方米教学反思: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2)授课日期:进 度本节为本章节中第2节 总第19 节教 学目 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借助教具模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教 学重 难 点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
19、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谈话导入1、导入并揭题: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体积方面的知识。2、提出猜想: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二、探索新知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1)提出操作要求:用 12个棱长为1 厘米的正方体拼摆成一个长方体。(2)让学生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3)全班反馈,汇报交流。(4)揭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板书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1)根据长方体体积的求法,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求?(2)生汇报,师板书。3、学习例1学生独立解答后,
20、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明列式依据4、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借助模型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的含义。(2)让学生自由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的求法。指生说一说,明确求法。(3)引导学生观察体积公式与底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 5、6、7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对于第7 题,要提醒学生注意意义不同,得数不同。2、拓展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 8 题。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 书
21、 设 计:长 方 体 和 正 方 体 的 体 积长 方 体 的 体 积 二 长 X 宽 X 高正 方 体 的 体 积:棱 长 义 棱 长教 学 反 思:课 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例2、例 3)授课日期:进 度本 节 为 本 章 节 中 第 1 节总第2 0 节教 学目 标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重难点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教 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课 前 调 整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谁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呢?(指名汇报)2、由学生的汇报引
22、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4)生独立计算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5)根据推导,得 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6)推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7)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o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完成34页表格)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学习教
23、材第35页的例3出示35页例3 学生自学独立完成,师生订正板 书:3.8m3=(3800)dm3 2400cm3=(2.4)dm3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35页 的“做一做”第1、2题。指名读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3、完成课本第37页第8题同桌合作完成后指名汇报,师讲解。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8m3=(3800)dm32400cm3=(2.4)dm3教学反思:课 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授课日期:进 度本节为本章节中第 2 节总第21 节教 学目 标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
24、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 学重 难 点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教 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课 前 调 整一、复习导入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转化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转化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3、填空5 0立方分米二()立方厘米0.2立方米=()立方分米2 5立方分米=()立方米2.0 5立方米=()立方分米500立 方 分 米=()立 方 分 米()立方厘米二、探究新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及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节课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教材3 5页例4课件
25、出示教材3 5页例4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中交流解答方法及过程。教师指名汇报并板书。V:abh=50X30X40=60000(立方厘米)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 6立方米2、教师强调:求牛奶包装箱的体积可以计算前换算单位,也可以计算后换算单位,但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3 7页的第7题。学生读题分析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做法,师生共同订正。2、完成课本第3 6页第6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4、完成课本第3 7页第9题小组合作完成后,指名汇报,师讲解。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下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