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介入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pdf
《人民医院介入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医院介入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pdf(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介入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 版人民医院医院资料仅供参考第1章血管造影检查总论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概述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方式三、各种造影方法的选择原则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操作要点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减影方式第2章血管造影检查技术第一节头颈部血管造影一、颈内动脉造影(含左、右颈内动脉)二、椎动脉造影三、颈外动脉造影四、颈总动脉造影第二节胸部血管造影一、支气管动脉造影二、肺动脉造影三、上腔静脉造影第三节心脏大血管造影一、胸主动脉造影二、左心室造影三、右心室造影四、左心房造影五、右心房造影六、冠状动脉造影第四节腹部血管造影一、腹主动脉造影二、肝动脉造影三、脾动脉造影四、肾及肾上腺血管造
2、影五、胰、胆动脉造影六、下腔静脉造影七、门静脉造影八、肝静脉造影第五节盆腔血管造影一、骼内动脉造影二、子宫动脉造影三、膀胱动脉造影四、能静脉造影第六节四肢血管造影一、上肢动脉造影二、上肢静脉造影三、下肢动脉造影四、下肢静脉造影第1章血管造影检查总论现行的血管造影大部分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 S A)下的检查技术,数字减影的方式、具体操作技术等主要是由医生来完成。因此,DSA的内容将会在 临床诊疗指南中加以叙述和规范。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概述常规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其他软组织重叠,血管显示不清。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是利用计算机
3、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将骨骼及其他软组织减影的一种技术。目前,在血管造影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已普遍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一种专门显示血管的技术包含了两部分内涵,一是数字化,二是减影。首先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提供给计算机处理。所谓减影就是通过计算机将两帧影像相反的信息相减,消除骨骼及其他软组织,以保留血管影像。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方式DSA的成像方式分静脉DSA(IVDSA)和动脉DSA(IADSA)。静脉DSA又分外周静脉法和中心静脉法。动脉D S A又分选择性动脉D S A和超选择性动脉D SA o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以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D SA为主。
4、1.静脉D SA(I V D SA )发展D S A最初的动机是希望从静脉注射方式显示动脉系统。因此,最早应用的DSA是采用外周静脉(如肘静脉)注射大量对比剂。但是,静脉内团注的对比剂在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各心腔与循环系统稀释。这就是说,当对比剂从外周静脉到达动脉系统时,其原来的平均碘浓度已被稀释为1/200 o归纳起来,静脉DSA有以下缺点:静脉内注射的对比剂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历约2 0 0倍的稀释;需要高浓度和大剂量的对比剂;显影血管相互重叠对小血管显示不满意;并非无损伤性,特别是中心静脉法DSA。2.动脉DSA(IADSA)动 脉DSA应用广泛,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低,对比剂团块不需长时间
5、的传输与涂布,并在注射参数的选择上有许多灵活性。同时影像重叠少,图像清晰,质量高,DSA成像受病人的影响减小,对病人的损伤也小。动 脉DSA时,对比剂直接注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对比剂稀释要轻微得多,可明显改善小血管的显示、由于DSA对于对比剂的对比信号很敏感,当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太高时,重智血管就不易观察。动 脉DSA与血管造影像比,对比剂的用量将降低1/31/4。综上所述,动脉DSA临床实践表明有以下优点:对比剂用量少,浓度低;稀释的对比剂减少了病人不适,从而减少了移动性伪影;血管相互重叠少,明显改善了小血管的显示;灵活性大,便于介入治疗,无大的损伤。3.动态D S A随着D S A技
6、术的发展,对于运动部位的D S A成像,以及DS A成像过程中球管与检测器同步运动而得到的系列减影像已成为现实。所以,在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检测器的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获得DSA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P动 态D SA涉及的成像技术有:数字电影减影(DCM)、旋转式心血管造影(旋转DSA)、步进式血管造影、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和自动最佳角度定位系统。三、各种造影方法的选择原则1.对于主动脉及其主干疾患可首选静脉DSAo如有必要时,再行非选择性动脉DSA。对于老年人和(或)心功能低下者,静脉DSA不能获得足够碘浓度的清晰影像,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2.上、下腔静脉疾患,四肢静脉疾患,
7、右心、肺动脉、肺静脉的先天性单发、复合或复杂的心血管畸形,应首选选择性静脉DSA。3.造影前估计采用静脉D S A不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和其主干疾病。如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和肾动脉分支狭窄等,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 o对一些老年病人(多有动脉硬化所致血管迂曲)和多次行导管内灌注化疗肿瘤者(多伴有侧支形成),先行侦察性非选择性动脉D SA。往往有助于选择性动脉D S A的插管,省时并易获得成功。4.各脏器的疾患和累及左心、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疾患,应首选选择性动脉DSAo5.在心脏大血管先天畸形的DSA诊断中,除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根据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选择。如动脉导
8、管未闭,无明显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为主口寸,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而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随右向左分流量不同,应行选择性静脉DSA(右心室注射)。某些复合或复杂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缺如,仅选用一种D SA方法常不能显示其全部解剖畸形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论采用静脉D S A还是动脉D S A法,都为能清晰显示解剖畸形,应尽量将导管先端置放于有利于造影剂流向的邻近病变如对无明显肺动脉高压的房缺行选择性静脉DSA时,将导管先端穿过缺损的房间隔置人左心房或肺静脉注射远比右心房注射为佳。6.术前详细分析病史与各项检查资料,针对不同病例和不同的受检部位或血管,慎重选择适宜的造影方法是非常重要
9、的。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操作要点1.图像采集(1)资料输入:在病人进行DSA检查前,应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内,以便检查后查询,同时也为图像拷贝或激光照像留下文字记录。(2)确定DSA方式:不同的DSA装置有不同的减影方式,确定该方式之前,操作者应对各种减影方式的特点、适应范围等全面掌握,仔细复习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及诊断要求,进行全面权衡、选择与造影部位和病人状态相适应的减影方式。(3)采集时机及帧率:采集时机及帧率选择原则,是使对比剂的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取的造影系列图像中,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曝光量。采集时机:可经DSA键盘上输入计算机,然后按设定程序执行,也可在高压注射器上进行选择
10、,即照片延迟或注射延迟。所谓照片延迟,就是先注射对比剂,后曝光采集图像。所谓注射延迟则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造影剂。延迟的选择取决于造影方法及导管顶端至造影部位的距离,在静脉DSA或导管顶端距兴趣区较远时,应选用照片延迟;动 脉DSA特别是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时,应选用注射延迟。如延迟时间选择不当时,采像时要么对比剂先流走,图像上无碘信号;要么曝光时间很长,影像上出现的碘信号达不到要求。正常情况下,肺循环时间4 s,脑循环8 s,肾及肠系膜循环1 2 s,脾循环(门静脉)1 6 s。外周静脉法到达各部位时间大致如下:上腔、下腔静脉3-5s,右心房46 s;右心室57 s,肺血管及左心房6-
11、7 s;左心房68 s,主动脉7 9 s;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肝动脉、肾动脉及脾动脉8 10s;颅内动脉及骼动脉9-l l s;股动脉1 0 12 s,四肢动脉1 1 13 s。中心静脉法则减去3 s,即为对比剂到达感兴趣区的时间。动 脉 DSA的延迟时间要根据导管端至兴趣g 的距离而定。同时应注意的是病人的病理状态,如病人心功能不良,狭窄性或阻塞性血管病变,照片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采集帧率:依 DSA装置、病变部位和病变特点而定。大 多 数 DSA装置的采像帧率是可变的,一般有每秒23 0 帧不等。有的超脉冲式和连续方式高达每秒 5 0 帧。一般来说,头颅、四肢、盆腔等不移动的部位,每秒取
12、2 s 3 帧采集;腹部、肺部、颈部较易运动的部位,每秒取6 帧,对不易配合者可取每秒2 5 帧;心脏和冠状动脉运动大的部位,每秒在2 5 帧以上,才能保证采集的图像清晰。至于采集的时间要依据插管动脉的选择程度、病变的部位和诊断的要求而定,如腹腔动脉造影时又要观察门静脉,颈内动脉造影要观察静脉窦期等,采像时间可达 15s20s。(4)相关技术参数的选择:DSA检查前都要选择减影方式、矩阵大小,增强器输入野的尺寸(放大率),摄像机光圈大小,X线焦点,球管的负载,X线脉冲宽度、电压和电流值,采像帧率,蒙片的帧数,积分帧数,放大类型,曝光时间,注射延迟类型和时间,造影剂总量和浓度,注射流率,噪声消除
13、方式等等。这些参数的选择,会 因 DSA的装置不同而不同。上述参数的选择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权衡某一参数的价值及对另一参数的影喃,不可顾此失彼。例如:心 脏 DSA成像需要高帧率、对比剂大剂量和快注射速率,而四肢血管DSA成像则需要低帧率,对比剂低浓度,四肢末梢的血管成像需要曝光延迟,提前注射对比剂。此外,补偿滤过是DSA检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采像时应将视野内密度低的部分加入一些吸收X 线的物质,使 X 线在被照射区域内的衰减接近均匀,以防止饱和状伪影的产生。(5)蒙 片(mask)像的选择与充盈像的相减组合:减影图像在采像后显示在监视器上,其效果在于选择m a s k 像与充盈像,以及它
14、们之间的相减组合。mas k像和充盈像的相减组合可在造影前设定,倘若出来的差值图像不理想,可在后处理中重新选择mask像和充盈像,并进行配对减影。DSA的后处理一般是,将整个造影过程复习一遍,再确定减影对。mask像既可选在对比剂出现之前,又可选择在对比剂从血管中消失之后,也可选择在对比剂充盈最佳时。应根据不同的诊断要求以及观察血管的时期和范围进行相应选择。(6)确认注射参数:对比剂的浓度及用量:在DSA检查中,不同的造影方式需要不同的对比剂浓度和用量,浓度随着观察病变的细致程度不同而不同,过高过低的对比剂浓度对血管的显示均不利。静 脉D S A的浓度一般为6 0%80%,按照造影剂在血管内的
15、稀释及行程,外周静脉法的对比剂浓度比中心静脉法高。动 脉D S A的造影剂浓度一般为4 0%6 0%a这个浓度的范围是基于导管端至兴趣区的距离不一样而定的,超选择性动脉法比一般动脉法对比剂浓度要低。在对比剂的用量上,总的用量按病人的体重计数,成人一次量为1.0 ml/kg。儿童一次量为L 2 s l.5ml/kg;注药总量成人为3s4m l/kg,儿童总量为4 s5ml/kgo在实际应用中,对比剂的每次用量应根据造影方式:造影部位和病情状况等全面考虑、对比剂的用量及浓度对DS A的成像至关重要。D S A显示血管及病变的能力与血管内碘浓度与曝光量平方根的积成正比。例如,一支直径为4 m m及其
16、内径2 m m的狭窄血管得到同样的显示,则需要将碘浓度加倍或曝光量增加4倍。所以,目前应用选择性动脉插管,以提高动脉内碘浓度的报道不断增多。根据对比剂血管直径曲线可知,血管里所需最低对比剂的量与血管的直径成反比。在直径大的血管,显影高峰期间增加对比剂浓度,使之超过最低限度值并无助于血管的显示。相反,在直径较小的血管,增加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将改善其血管的显示。注射流率和斜率:注射流率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 l/s表示。也可以m l/m in,m l/h表示,以适应不同部位和不同的诊断、治疗要求。选择流率的原则,应与导管尖端所在部位的血管速度相适应。注射流率低于该部位的血流速度
17、时,对比剂被血液稀释,显影效果差。注射流率增加,则血液中对比剂的浓度增高,影像的对比度提高。如注射流率过大,势必增加血管内的压力,造成病人不适或有血管破裂的危险,尤其是血管壁脆性增加和血管壁变薄的病变,如夹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选择流率往往大于实际流率。因为注射流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造影导管的内径、长度、对比剂的黏稠度、导管端与血管的方位关系等。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来,要使导管内的对比剂匀速运动,必须有一个外力来抵消内摩擦力。这个外力就是来自导管两端的压力差,即注射压力。实验表明,流率与导管的长度成反比,与对比剂的黏滞系数成反比,与导管半径的四次方及注射的压力成正比,可见,导管的型号和对比剂
18、的黏滞度对流率有影响,导管半径的微小变化,流率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如果导管半径增加1倍,流率就增加了 1 6倍。对比剂的黏滞度可由其性质、浓度、温度等决定,不同浓度具有不同的黏稠度。对比剂的温度越高,黏稠度越小。对比剂黏滞性小时,对比剂能快速地注入血管内,避免了缓慢进入而使对比剂稀释。动 脉D SA的对比剂的注射流率的大小,与血管显示的数量级及影像的分辨率呈正相关。较高的注射速率可形成较密集的对比剂团块,提高小血管内的碘浓度,对判断毛细血管改变的病变很有帮助。注射斜率是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率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速率,相当于造影剂注射速度达到稳态时的冲量,冲量越大,对比剂进入血管内越
19、快,线性上升速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线性上升速率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及导管先端所处的位置等决定。一般来说,在靶血管承受范围内,线性上升速率与血管的显示率成反比。注射压力:对比剂进入血管内稳态流动需要一定的压力,也就是克服导管内及血管内的阻力。一般来说,压力选择是根据造影部位和病变要求决定,亦应与导管的型号相匹配。造影部位不同,注射压力不一样,压力与血管的大小成正相关;造影方式不同,即外周静脉法与中心静脉法,注射压力也有区别。选择性与超选择性造影时注射压力各不相同;病变的性质不同,注射压力也不同,血管壁变薄和变硬脆的病变,注射压力较正常时要小;导管的型号不同,注射压力也有区别,各种不同型号的导
20、管都有一定的压力范围。注射加速度及多次注射:加速度是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加速度越大,单位时间速度变化越快,即对比剂在注射过程中速度愈来愈快。如果选用加速度过大,就会使对比剂在极短的时间内注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致造影部位难以承受,血管有发生破裂的危险。多次注射是指在一个造影过程中,可选定首次注射流率、末次注射流率,第1秒注药多少毫升,第2 s注药多少毫升等等。导管顶端的位置:造影导管顶端所处的位置与D S A的采像时机和成像质量,以及对比剂的浓度和用量密切相关。静 脉D S A时,造影导管顶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和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在成像质量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而导管顶端位贵要
21、静脉,则成像质量有显著的差别。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导管顶端至兴趣区的距离越近,成像质量越好,同时对比剂浓度也低,用量也小,反之亦然。造影导管顶端的位置最好置于血管中间,并与血管长轴平行。根据流体力学可知,血管中心轴的液体流速最快,距离管壁愈近,流速愈慢,紧靠血管壁的液层,流速为零。对于动脉瘤的病人,该部位的血管壁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壁变薄,张力变大,血流在此处形成湍流,血管壁内外的跨膜压失去动态平衡。根据球面的“拉普拉斯”定律可知,一个由弹性膜所形成的球面,其凹面的一侧压强大于凸面的一侧压强,两侧的压强差与单位的张力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如果将导管顶端置于体内注药,瘤体压力进一步增大,而血液湍
22、流的压力不可以很快顺血流传递出去,此时瘤体就有破裂的危险。因此,造影时导管顶端应远离病变部位,对比剂顺常态血流来显示动脉瘤。关于导管顶端位置的判断,常用方法有,解剖部位;心血管内座力值变化;试验性注药。(7)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心脏、血管减影像是三维结构的平面投影,D SA成像时,心脏各房室、血管起始部、交叉处互相重叠干扰,心脏血管可能出现缩短、拉长等变形,影响疾病的诊断,因此,应选择适当的体位和变换不同的投射方向,最大限度地全面显示病变部位。一般地说,按各部位的常规体位能发现病变,且保持原有的形态。但较复杂的病变,常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并结合透视找出一个适当的体位。如此看来,体位设计的意义就
23、在于高像质地发现和显示病变的部位和形态,确定被检部位的立体概念。体位设计的方法:D S A的影像是一个立体结构的平面投影,要使病变在重叠的影像中单独清晰地显示出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使病变显示出来的对比度。这要求我们使用合适的对比剂浓度和剂量,恰当地运用窗口调节技术。二是具有显示病变的适当体位。体位的设计有下列方法:选择恰当的标准体位,标准体位从解剖学上讲是最易发现和显示病变的体位。必须熟练地掌握各部位的标准体位。转动体 位 或“C”型臂。找出一个合适的体位,才能显示病变。利用切线效应。转 动 C 型臂,使 X 线束向病灶或某组织的边缘呈切线位,充分暴露欲观察的部位。使用特殊体位。某些
24、部位的成像需要特殊的体位,例如心脏的四腔位能使心脏各房室展开呈平面显示;右冠状动脉的左前斜4 5。位能使右冠状动脉展开显示;心脏的左前斜7能使肺动脉主干展开显示。体位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的关系,受下列因素影响:焦点、被照体、检测器三者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X 线管焦点的成像质量;病人体位的正确及配合程度;X 线的中心线合理应用。在体位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病变部位紧靠检测器,以缩小被照体与检测器的距离,从而获得清晰影像。在焦点至检测器和焦点至肢体距离增大口寸,图像清晰。对于复杂人体结构需要倾斜中心线时,由于D S A 均采用C 形臂或U 形臂装置,保证中心线始终与检测器垂直
25、投射。所以,不出现因中心线倾斜产生的伪影像。利用焦点与检测器垂直转动,相当于被照体作了倾斜。这必然带来被照体与检测器距离加大,而产生放大模糊。2.图像的灰度量化(1)图像的检测与显示:D S A 的检测器为影像增强器,它接收X 线透过检查部位的衰减值,并在增强器输出屏上模拟成像,再用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对输出屏图像进行系统扫描,把连续的视频信号转换成间断的各自独立的信息。通过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经计算机的算术逻辑运算,将这些数字信号排列成矩阵,矩阵中的每个单元经过模数转换变成模拟灰度,在阴极射线管上组成图像,通过监视器显示。影像是经扫描处理形成的,随着摄像机的电子束的移动产生电子信号,信号大小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医院 介入 临床 技术 操作 规范 20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