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第01册教案(人教版).pdf
《小学音乐第01册教案(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第01册教案(人教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学期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咪咪;游戏宫。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学生情况分析:略。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喜欢并
2、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2、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每课的歌曲。3、认识课本中的儿种音乐学习标志。4、认真聆听欣赏曲,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5、初步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过程。2、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3、加强实践与创造。4、加强综合与渗透。即融入其它学科知识。5、把激发学生学习韵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课春天一、教学内容:1、聆 听 杜鹃圆舞曲2、聆 听 小燕子3、表 演 布谷4、表 演 小雨沙沙二、教学总目标:1、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2、通过演唱 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
3、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3、用柔和的声音演唱 布谷,并 和 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4、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三、教材分析:1 .手风琴独奏曲 杜鹃圆舞曲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本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乐曲采用三折子圆舞曲体裁,C 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2 .歌 曲 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 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唱出了祖国的新面貌,歌
4、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3 .歌 曲 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 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4 .歌 曲 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 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间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四
5、、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 月日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 杜鹃圆舞曲2、学唱歌曲 布谷3、律 动 布谷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 杜鹃圆舞曲,学习用简单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通过图形谱感受乐曲,通过画旋律线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学习旋律线。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 布谷。通过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 乐 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
6、、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二、新课学习:1.小练习:随音乐拍手:(节拍练习)歌 曲 布谷旋律熟悉。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从布谷鸟的认识导入:布谷鸟在我地区俗称为“宝宝看花”)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谱;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 布谷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4.欣赏乐曲 杜鹃圆舞曲1)初听,(完整听全曲)。2)谈谈感受,同时与 布谷比较旋律相同的地方。3)复听:自由活动:随 杜鹃圆舞曲
7、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画图、动作、用节奏乐器伴奏)都可。教师加以指点。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三、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 月日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 小燕子2、学唱歌曲 小雨沙沙3、歌 表 演 小雨沙沙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 小燕子与创编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小雨沙沙,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懂得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启发学生学会细心地观察事物。3、八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 乐 曲(自
8、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4.复习表演 杜鹃圆舞曲,录音伴奏。二、新课学习1.欣赏歌曲 小燕子1)初听,(完整听全曲)。2)谈谈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内容、小燕子在什么季节来到,你想对小燕子说点什么?3)复听:自由活动:随歌曲 小燕子自由地进行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2.小练习:随 歌 曲 小雨沙沙拍手:(节拍练习与旋律熟悉)3.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1)猜
9、迷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个自然现象生视谱;2)模仿下雨练习:教师:滴答滴答,学生接:沙沙沙3)谈话:种子与发芽的关系点出“春天”4)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5)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注意沙沙沙处的唱法要轻些)6)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 小雨沙沙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放牧一、教学内容:1、聆 听 牧童2、聆 听 牧童到哪里去了3、表 演 牧童4、表 演 放牛歌二、教学总目标:1、通过听 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 牧童、
10、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 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 歌 曲 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镣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三、教材分析:1 .歌 曲 牧童到哪里去了 牧童到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组成。这首歌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2 .合 唱 曲 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
11、克民歌。采用2/4拍、C 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本曲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3.歌 曲 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 拍。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满的审美感受。4 .歌 曲 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 拍,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
12、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四、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 月日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 牧童哪里去了2、学唱少儿歌曲 牧童3、律动少儿歌曲 牧童4、节奏乐器三角铁的认识与演奏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 牧童哪里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 牧童。通过图形谱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13、。4、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三角铁,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 乐 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二、新课学习:1.小练习:三角铁认识。教师介绍三角铁的演奏方法与姿势,练一练。(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与姿势)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1)边随歌曲 牧童录音边拍手边看插图,熟悉歌曲(教师可用三角铁)介绍或探讨“牧童”是做什么的?2)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3)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
14、师指谱,注意第三段歌词与结束句的位置。)4)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 牧童要求自创编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在表演时,选几名学生用三角铁随乐曲进行伴奏)3、欣赏歌曲 牧童哪里去了1)初听前,与学生交流“牧童”到底到“哪里去了?”后(完整听全曲)。2)谈谈感想: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3)复听:自由活动:随 歌 曲 牧童哪里去了自由地进行选择表演活动。(时间充许的话,也可让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加以指点后。再分组表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三、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 月 日
15、教学内容:1、欣赏童声合唱歌曲 牧童2、学唱歌曲 放牛歌3、歌 表 演 放牛歌4、认识双响筒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 牧童,并学习用双响筒与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首乐实践活动。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放牛歌,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3、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4、通过为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双响筒,学习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 乐 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3.复习
16、前课内容。(唱游为主)二、新课学习:1.小练习:双响筒认识。教师介绍双响筒的演奏方法与姿势,练一练。(也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演奏方法与姿势)2.欣赏童声合唱 牧童1)初听,(完整听全曲)。2)谈谈所听内容;3)复听:自由活动:随 杜鹃圆舞曲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可用双响筒与三角铁为歌曲作伴奏。3.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牧童生活入歌曲 放牛歌)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图形谱;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可加上锣鼓的伴奏学习与运用)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 放牛歌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
17、游戏进行表演。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三课手拉手一、教学内容:1、聆 听 让我们手拉手2、聆 听 鸭子拌嘴3、表 演 一对好朋友4、表 演 数鸭子二、教学总目标:1、通过听 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 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三、教材分析:1.童声独唱 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2.民间打击乐 鸭子拌嘴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音乐 01 教案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