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2.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科学探究1.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的因素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4.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3.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4.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蒸发
2、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雨后水泥路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2.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观察水到哪里去了。(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气。(3)观察: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其他学生观 察“水”字的变化。(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6)小结: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3)出示实验方法:选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的温度;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观察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4)提示:杯中的水要放置在室内1个小时以上;要测量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使杯中水与空气温度相同。(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6)汇报:指定学
4、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提出问题。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作出假设。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假设:我认为水可能在温度高、水面上空气流动快、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的情况下蒸发得更快。(3)设计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设计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统一的实验方案。(4)实验观
5、察。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5)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总结:水的温度越高,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面上空气流动越快,水就蒸发得越快。2.应用知识,解释现象。(1)出示:教材第4页中的两幅图。(2)讨论:为什么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在树林里会感到凉快些?(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水在蒸发过程中会
6、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快一些。教学反思:第二课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过程: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
7、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提出问题L 引导:(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2 .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二)作出假设L引导:为了认识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不妨我们这样来思考:如果杯子里没有水,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如果杯盖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2 .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 .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关。(三)实验观察1 .掌握方法。(1
8、)讲解实验方法: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3)出示注意事项: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碎裂;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得出结论L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 .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3 .小结
9、: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五)实践应用1 .解释现象。(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 .设计防雾眼镜。(1)引导: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戴眼镜的同学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2)讲解: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戴眼镜的人带来很多不便。起雾的原因是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就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滴。今天我们就根据起雾的原因,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样不让水蒸气生成,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吧!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某些
10、实物模型进行设计,并用简图表示出来。(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页中。(4)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反思:第三课 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2.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水蒸气、冰的三态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温度与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温度与冰融化和水沸腾的信息、。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
11、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冰融化和水沸腾与什么有关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实验方案和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L 引导: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12、吧!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测出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
13、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镭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学反思:第四课 露和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
15、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露的成因。(1)提出问题。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2)作出假设。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滴。(3)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另一支
16、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得出结论。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珠。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2.探究霜的形成。(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
17、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一,会怎样呢?(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一,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结成的小冰晶。(3)出示实验方法: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壁有什么现象。(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6)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成小冰晶。(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
18、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探究冰箱里的霜。(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案,进行探究。(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5页中。2.如何预防霜冻。(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2)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得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学反思:第
19、五课 雾和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雾、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
20、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大雾天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在春、秋季节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限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2.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雾的形成。(1)作出假设。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2)设计实验。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讲解设计思路。A.确定实验要素。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气。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冷
21、空气的方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从抽象模型中选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型,并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页中。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和建议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合理。(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4)得出结论。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
22、形成雾。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2.认识云的形成。(1)引导:我们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2)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升到高空会怎样?(提示: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3)假设: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就形成了云。(4)引导:我们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设计“探究云的形成”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实验:学生分组活动,将活动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6)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云是怎样形成的。3.综合得出活动结论。总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从水
23、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阻碍和安全隐患,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除雾呢?2.提示: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可以是给大气除雾的方法,也可以是给汽车玻璃除雾的方法等。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除雾方法。4.交流:交流自己组设计的除雾方法,其他人倾听,并给予补充和建议。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除雾方法,使其更方便、实用。5.小结:这些除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甚至消除大雾天气给
24、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课下,我们可以在雾天试一试自己设计的方法,看看效果怎样。教学反思:第六课 雨和雪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雨、雪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雨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设计出探究“雨的成因”的实验。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5.能运用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雨和雪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雨的形成的实验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
25、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人工降水等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下雨和下雪天气的图片或课件)每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者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天空中没有大水库,为什么会经常降雨或降雪呢?2.提问: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1.引导:下雨时一,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白云和乌云的图片。)白云中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或越大)时白云就变成了乌云。天空中有了大量的乌云说明降雨就要来临了。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冀教版 冀人版 科学 年级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