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pdf
《2021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pdf(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2021最新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一、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
2、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
3、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4、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1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
5、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三、主要教学措施1 .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 .让探究成为科学
6、学习的主要方式。3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 .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 .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 .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7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四、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日期预定教学内容备注19.1-9.4始业教育课1.1有关光的思考29.7-9.1 11.2光是怎样传播的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9.1 4-9.1 81.4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5认识棱镜49.2 1-9.2 51.6光的反射现象1.7制作一个潜望镜59.2 8-1 0.2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61 0.5-1 0.9
7、2.1地球的表面2.2地球的结构71 0.1 2-1 0.1 6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81 0.1 9-1 0.2 32.5风的作用2.6水的作用2.7总结我们的认识2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91 0.2 6-1 0.3 0期中复习期中测验1 01 1.2-1 1.63.1时间的流逝3.2用水测量时间1 11 1.9-1 1.1 33.3我们的水钟3.4机械摆钟1 21 1.1 6-1 1.2 03.5摆的快慢3.6制作钟摆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 31 1.2 3-1 1.2 7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1 41 1.3 0-1 2
8、.44.1我们的身体4.2身体的运动1 51 2.7-1 2.1 14.3心脏和血液4.4身 体 的“总指挥”1 61 2.1 4-1 2.1 84.5身 体 的“联络员”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1 71 2.2 1-1 2.2 5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1 81 2.2 8-1.1第四单元复习第四单元测验1 91.4-1.8期末复习2 01.1 1-1.1 5期末复习第 一 单 元 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
9、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 给 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学生分析】3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10、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
11、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 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难点 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教学准备】教师 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设计意图 思维导图具有既
12、发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活经验,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4二、探索1.用 PPT展示各种与光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霓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2.小组研讨并分类(给出约5 分钟的时间)。3.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从确定的光源中归纳出光源的特点,即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设计意图 分类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发光物体的相同点和
13、不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统一多数人的意见,然后汇总全班的分类结果,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容易让学生认可。三、研讨1.光源自身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得见。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物体了。2.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3.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并且将教室的灯全部关掉,然后你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箱子,不让一点光进到箱子里,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4.填写活动手册: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5.调查全班同学的选项,统计不同选
14、项的人数。6.找三名不同选项的同学到前面体验,并揭示结果: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设计意图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很难遇到没有光的环境,所以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是最难纠正的。让学生先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即有光反射到眼睛;然后给出假设的情境,是给学生一次理论与生活经验相互对抗的机会;最后用实践来验证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拓展1.引出夜视仪:实践证明,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在黑夜里,由于光线的不足,也会导致视线的模糊。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2.出不夜视仪相关的图片。3.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
15、是跟光相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意图 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灯、冷光灯等。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51.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与理论分析的矛盾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光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2.活动手册说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建议学生充分说明理由。接着统计全班的选项,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即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教学后记】2.光是怎样传播的【
16、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光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一一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学生通过观察,解 释“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
17、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6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
18、播的实验。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够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难点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教学准备】教师 黑色幕布1 块(宽度 学生身高)、手电筒、3 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4个能直立的夹子,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情境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你们能
19、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你们能看到我吗?”教师提问:我们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二、探索(-)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教师板书,梳理学生的猜想。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让学生推测光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时,一定要求他们说出依据。科学
20、探究中推测很重要,然而推测的依据更重要。学生寻找推测的依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然光条件下及种种生活现象中寻找更多的证据,7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以及我们在之前研究的光源的特点,都可以作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依据。(二)用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提问: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猜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1 .我们想证明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就需要设计实验,帮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4 张矩形卡纸、4 个能直立的夹子、手电筒。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设计这个实验。设计意图 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
21、,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3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思路和实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设计意图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教科书上介绍得很清楚,且操作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操作的能力。交流实验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及规范操作。4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1)在 3 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1 厘米;(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3)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
22、5 厘米,并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4)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 5 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5)关闭所有灯光,并合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光源。(6)观察并记录: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实验3 次)把中间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活动手册表格图中标出光行进路线。(实验3 次)5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需做3次;(2)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3)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意图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验证实验,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8
23、的真正乐趣。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记录要真实、完整。记录表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这是培养学生记录能力和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三、研讨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 学生交流汇报,进一步得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地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纸屏上的光斑
24、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总结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教学后记】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光单元的第3课。本课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光能以直线传播方式一直传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虽然光沿直线传播,但不能一直传播下去。第二部分一一探索,通过光照射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和光照射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学生通过实验和归纳发现,光不能穿过任何物体,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会遇到阻碍,从而补充对光的概念的
25、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是本节课的应用,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两种现象,深化了学生对光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吗?它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吗?遇到阻碍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可能还没有考虑到,我们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9 科学探究目标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2021 新教 年级 上册 教学 设计 教案 教学计划 进度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