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pdf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pdf(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0 2 0 年版)摘要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0 2 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 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
2、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 0 1 5至2 0 1 7年达到1 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2 .糖尿病的知晓率(3 6.5%)、治疗率(3 2.2%)和控制率(4 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3 .糖尿病人群中T 2 D M 占9 0%以上。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近 3 0 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 9 8 0 年全国1 4 省市3 0万 人 的 流 行 病 学 资 料 显 示,糖 尿
3、 病 的 患 病 率 为 0.6 7%。1 9 9 4 至 1 9 9 5 年全国1 9 省市2 1 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 5 6 4 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5 1%,糖耐量减低(I G T)患病率为3.2 0%工。2 0 0 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空腹血糖2 5.5 m m o l/L 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 G T T),结果显示在1 8 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人口为1.8%。2 0 0 7 至2 0 0 8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全国1 4 个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 0 岁及以
4、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t l o 2 0 1 0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 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 0 1 3 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1 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 0.4%。2 0 1 5 至2 0 1 7 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 1 个省进行的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 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1 1.2%(表 1)。表 1我国8 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杳情况汇总调查年份诊断标准调查人数(万)年龄(岁)储尿病患病率(%)ICT患病率(%)
5、筛选方法1980-兰州标准30全人群0.67无数据尿糖+慢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1986WHO 19851025-641.040.68慢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1994WHO 19852125-642.513.20馒头餐2hPC筛选高危人群2()02WHO 19991018城 市 4.5;农 村 1.8l.6(IFC 为 2.7)空腹血糖筛选高危人群2007 至 2008WHO 19994.6?209.7I5.5rOGTT2010WHO 199910189.7无数据OGTT2013bWHO 1999171810.4无数据OGTT2015 至 2017fcWHO 19997.61811.2无数
6、据OGTT注:WHO为 世 界 I!生组织JG T 为糖耐殳减低JF G 为空腹血脑受损;2hPG为餐后2 h 血糖;OGTT为II服葡萄箱耐量试验。,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E30m g/dl(l mmol/L=l8mg/dl)和(或)2hPGM00mg/dl和(或)OG1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Omin为 125 mg/(ll.3O min为 l9Omg/dl.60 min为 180 mg/dl.120 min 140 mg/ll.180 min为 125 mp/(川 30 min或 60 min为 I 点).血陋测定为邻甲米胺法,就萄糖为100 g;1 1 调行数据除了汉族人以外还包括其他
7、少数民族人群;,糖尿病前期包括IFGJCT或二者兼有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1.以 2型 糖 尿 病(T 2 D M)为 主,1 型 糖 尿 病(T 1 D 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 0 1 5 至2 0 1 7 年 全 国 调 查 结果 为 1 2.1%和 1 0.3%)7中国研究课题组2 0 1 0 至2 0 1 3 年在全国1 3个地区进行了 T 1 D M 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全年龄段T 1 D M 和 1 0%的全国总人口,结果显示全年龄段T 1 D M 发病率为1.0 1/1 0 万人年。在新发T 1 D M 患 者 中,2 0 岁以 上 患 者 占6 5.3 炉,
8、。在2 0 1 5 至2 0 1 7 年全国4 6 家三级医院招募的3 0 岁及以上的1 7 3 4 9 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T 1 D M (经典T 1 D M 和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占 5.8%,非T 1 D W T 2 D M 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占9 4.2%糖尿病人群中T 2 D M占9 0%以上。2.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2 0 1 3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 国 6个 主 要 民 族 的 糖 尿 病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汉 族 1 4.7%、壮族 1 2.0%、回 族 1 0.6%、满族1 5.0%、维吾尔族1 2.2%、藏族4.3%6 103 .我国经
9、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山。城市高于农村,在 不 发 达 地 区 和 中 等 发 达 地 区 这一 差 别 尤 为 明 显 2 0 1 5 至2 0 1 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差别有减小的趋势。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2 0 1 3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新诊断的糖 尿 病 患 者 占 总 糖 尿 病 人 数 的 2 0 1 5 至 2 0 1 7 年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比例为5 4%,较前有所下降。从2 0 1 0、2 0 1 3 年两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 D A)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糖 尿 病 的 知 晓 率 分 别 为 3
10、0.1%和 3 6.5%,治疗率分别为 2 5.8%和 3 2.2%,控制率分别为3 9.7%和 4 9.2%,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农村更明显,5 .肥 胖 和 超 重 人 群 糖 尿 病 患 病 率 显 著 增 加。2 0 1 0、2 0 1 3、2 0 1 5 至2 0 1 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 M I)2 5 k g/i m 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 6.9%、7.4%和 8.8%,2 5 k g/m2B M I 3 0 k g/m 2 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 4.3%、1 4.7%和 1 3.8%,B M I N 3 0 k g/m 2 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
11、 9.6%、1 9.6%和 2 0.1%回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1.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在2 0 0 0 年为3 6.0 9%皿,2 0 0 8 年为4 5.7%,2 0 1 7年达至U 5 8.5%-2 o2 .老龄化:中国6 0 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逐年增加,2 0 0 0 年为1 0%,2 0 0 8 年为 1 2%,2 0 1 7 年增加到 1 7.3%口 皿。2 0 0 7 至 2 0 0 8、2 0 1 0、2 0 1 3、2 0 1 5 至2 0 1 7 年的调查中,6 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均接近或超过2
12、0%4-7 o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 0 1 5 年)显示,超重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全国1 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 0.1%,肥胖率为n.9%,比2 0 0 2 年分别上升了 7.3%和 4.8%;6 1 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 0 0 2 年分别上升了 5.1%和 4.3%加。2 0 1 0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B M G 3 0 k g/m2 占比为5.7%,2 0 1 5 至 2 0 1 7 年调查时B M I 2 3 0 k g/m 2 者占比为6.3%,平均腰围从8 0.7 c m 增加到8 3.2 c
13、m5-7 o4 .中国人T2 D M 的遗传易感性:T2 D M 的遗传易感性存在种族差异。与高加索人相比,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 M I 后,亚裔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6 0%o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1 0 0 个 T2 D M 易感位点,包括K C N J 1 1、P P A R G、K C N Q 1 等,但高加索人发现的易感基因中不到5 0%在中 国 人 群 中 能 得 到 验 证。在 中 国 人 中 还 发 现 了 P A X4、N 0 S1 A P 等T2 D M 易感基因出 幻。与中国人T2 D M 显著相关的4 0 个易感
14、位点构建的遗传评分模型可用于预测中国人T2 D M 的发生,并揭示遗传易感性主要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有关,。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 G T T 2 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A)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 b A l c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 1 D M、T 2 D 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A)一、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
15、萄糖值。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3 c 2。病前期;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下限通常为3.9 nunol/I.表2 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 9 9 9 年)糖代谢状态静脉血浆葡萄糖(mmI/L)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正常血糖6.16.1,7.07.8糖耐量减低7.07.8,7.011.1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静脉血浆葡萄糖或HbA水平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211.1 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27.0 mmoi/L或加上OGTT2h血糖1 1.1 minol/L或加上HbAk2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
16、需改日复查确认注:OGT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川用正为糖化血红蛋白。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空腹状态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糖化血 红 蛋 白(H bA i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icL6.断。我国从2010年开始进行“中国HbAk教育计划”,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的行业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了 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测指南,并实行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
17、织的室间质量评价计划,我国的HbAi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国内一些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成人中HbAi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犷6.5%。为了与WHO诊断标准接轨,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h2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是,在以下情况下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 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此外,不推荐采用H b A k 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空腹血浆葡萄糖、7 5
18、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 G T T)后的2 h血浆葡萄糖值或H b A k 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O G T T 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 G T T 后的2 h血糖及H b A i c。O G T T 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 G T 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检测H
19、b A i c 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 H O (1 9 9 9 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 1型糖尿病(T 1 D M)、2型糖尿病(T 2 D 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皿o T 1 D M 包括免疫介导型和特发性T I D M o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如下几类:1.胰 岛 3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葡萄糖激酶(GC K)基因突变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 OD Y)2;肝细胞核因子7 a (H N F-1 a )基因突变(M OD Y 3);肝细胞核因子-4a (H N F-4a )基因突变(M OD Y 1);
20、肝细胞核因子-I B (H N F-1 0)基因突变(M OD Y 5);线粒体D N A 3243突变 母系遗传的糖尿病和耳聋(M I D D);钾离子通道K C N J 11基因突变 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 N D M);钾离子通道K C N J 11基因突变 发育迟缓癫痫和新生儿糖尿病(D E N D);染色体6q24印迹异常 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 N D M);A T P 结合盒亚家族成员8 C A B C C 8)基 因 突 变(M 0D Y 12);胰 岛 素(I N S)基 因 突 变(P N D M);WF S 1基 因 突 变(Wol f ra m 综 合 征);F OX
21、P 3基因突变(I P E X 综合征);E I F 2A K 3 基因突变(Wol c ott-R a l l i son 综合征)。2.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A型 胰 岛 素 抵抗、矮 妖 精 貌 综 合 征、R a bson-M e nd e nh a l l 综合征);P P A R G基因突变或L M N A 基因突变(家族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A GP A T 2基因突变或B S C L 2基因突变(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3.胰源性糖尿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等。4.内分泌疾病: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嗜辂
22、细胞瘤、胰高糖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5.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干扰素等。6.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7.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等。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 own综 合 征、F ri e d re i c h 共济 失 调、H u nti ng ton 舞 蹈 病、K l i ne f e l te r 综合征、L a u re nc e-M oon-B e i d e 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吓琳病、P
23、ra d e r-Wi l l i综合征、T u rne r综合征等。T 1D M、T 2D M和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T 1 D M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 2 D 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 胰 岛6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三、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1.T 1 D M和T 2 D M的
24、主要鉴别点:不 能 仅 依 据 血 糖 水 平 进 行 糖尿 病 的 分 型。即 使 是 被 视 为T 1 D M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T 2 D M中也会出现。在糖尿病患病初期进行分型有时很困难。如果一时不能确定分型,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型,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患者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目前诊断T 1 D M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T 1 D M具有以下特点:年龄通常小于3 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非肥胖体型;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出现胰岛自 身 免 疫 标 记 物,如 谷 氨 酸 脱 竣 酶 抗 体(G A
25、D A)、胰岛细胞抗体(I C A)、胰岛细胞抗原2 抗 体(I A-2 A)、锌转运体8抗 体(Z n T 8 A)等。暴发性1 型糖尿病是急性起病的T 1 D M,东亚人多见,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急、高血糖症状出现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1 周)、诊断时几乎没有C 肽分泌、诊断时存在酮症酸中毒、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胰酶水平升高、疾病发作前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在T 1 D M 中,有一种缓慢进展的亚型,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 D A),在病程早期与T 2 D M 的临床表现类似,需要依靠G A D A 等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或随访才能明确诊断。2.胰 岛 B细胞功能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糖尿病 防治 指南 2020 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