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高三备考专项复习纲要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解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备考时,要树
2、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大体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写的人物,边读边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如 2005年全国高考一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官吏裴侠,总共写了五件事:年少时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忠于皇上,随君入关;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为民爱戴;励精发掘,清严有名;以公事为重,深受赞誉。再如2 0 0 3年文言文段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资治通鉴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 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论
3、事,相同的人和事在不同典籍中评价不同,这就更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有的放矢。2、注重积累,学会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尤其是所考查的文言实词、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学习中要注重课内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并善于根据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际问题。日常学习要注重积累大纲要求的1 2 0个常用实词,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同时必须掌握对文言实词词义检测所涉及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要落实考纲要求的1 8个虚词常用义项和用法,并熟记课内的典型例句
4、。解题时,如果给了解释的内容,就应将所解释的内容相应的替换所释之词,然后在语境中进行比较分析,符合语境要求的即为正确。如果未给解释内容,就应掌握它的词义系统,看其中什么义项符合所在的语境,然后判断正误。3、细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所有的要求一个不漏的、原原木木的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如是“分别表明”还 是“全都表现”,是“直接表现”还 是“间接表现”,看清是选“正确项”还 是“选不正确的项”等等。只有对题干所提的要求作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准确的答题。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首先要仔细阅读选项,弄清
5、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人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然后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的相应的内容加以比较辨析,从而选出正确项。文言文阅读分析类试题常见错误类型有:对文中某个字词或某句话语义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正误夹杂,以假扰真。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扰,就会提高准确率。5、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
6、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1)、明确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归根结底就一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所谓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所谓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 意 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2)、掌握翻译的技法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
7、、去、替、补、调。所谓释,一般来说,-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所谓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所谓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
8、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所谓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所谓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所谓调,由于语言的演变,
9、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3)、抓住翻译的关键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 虚 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的丢掉了。抓特殊句,
10、特 殊 句 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三、命题导向近儿年高考命题的导向如下:【例一】(05全国二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C.有敢以马谏者,罪 至 死 谏:规劝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咐【解析】选A。考察对实词词义的掌握。A句“辩”析 为“辩驳”也可通。但回到语境就不通了。语境是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
11、第三层 写 其“常”有的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 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确定了,与其后的“常以谈笑讽谏”平顺相接。B中“啖”的基本义是“吃”,中学教材中“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吃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给吃”让,吃”。C项“谏”字,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体现尊卑区别的词,常用于卑幼者与尊长者之间,表示卑幼者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阅读中楚庄王这句话正是对群臣说的,希望群臣不要规劝自己,试题解释为“规劝”,符合语境。D项“属”字,通“嘱”,是嘱咐的意思,这在中学课木中多次出现过。【例二】(05年全
12、国三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奸吏成其私,然 无所惩艾.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 郡.府更闻此变,因求假暂归.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解析】选B。本题考察了 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其、之、因、以 四个常见虚词。考察方式是每组选项两个句子,其一为阅读材料中的,其一为中学课本中的。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有适当降低了难度。A项 两 个“其”均是代词“它的”。B项“案吏之名”中 的“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 成“的”;“秦兵之来”中“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
13、间,不译。C项 两 个“因”都是表承接“于是、就”,是副词的常见用法。D项两 个“以”均 表 示“用、拿”之-,是介词的典型义项。【例三】(05全国一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侠闻之,许其自首。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积年隐没至千万者。D.所苦因此而爆。惧遭罪责,所以泣耳。【解析】答 案 为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注意题干中的“分别”二字,其意思是,每项的前句对应“不以私废公”,后句对应“对奸吏起镇慑作用”。A项前句只表明一种情况,并未显示裴侠的态度,不能说
14、明“不以私废公”;后句也没有直接显示奸吏的心理状态。C项前句只表明裴侠忧心于工作,但他并没有工作,所以谈不上“不以私废公”;后句只表明奸更贪得多,不能表明其畏惧。D项前句只说他的病好了,因为没有处在工作中,所以也不能说明“不以私废公”;后句表现了奸吏的害怕,能够证明”对奸吏有镇慑作用”。只 有B项两句都能对应地加以证明,其前句是说裴侠不因为妻子儿女而改变对事业的态度,后句是说奸吏由于害怕惩罚而哭泣,分别恰当地对应了“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例四(07辽宁)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选C)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狗拒门而噬
15、,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县人冉氏,有狗而猛A.B.C.D.例五(07全国二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消高祖”的一组是:(选B)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C、重荣诱之入塞D、重荣怒,执拽剌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例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
16、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解析】答 案 为C 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本题是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立四个选项对文意进行分析概括。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原文中裴侠在工部任职段内容,只讲了李贵因畏惧而自首一-事,没有任何其它内容。所 以“敦促奸吏坦白交代”
17、是无中生有。从“仅李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这样的说法,可知奸吏很多,而本段内容也并没有涉及其他奸吏。所以本项是错误的。其他选项都符合文意。【例七】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解析】答案:(1)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2)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而大病痊愈,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它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翻译
18、时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要重点考查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双音词。翻译第一句必须注意译出“口腹”的借代义、“吾所不为也”的判断句式、“以、乃”两个虚词的意思。翻译第二句必须注 意“危笃、废、勤恪”几个实词,注 意“若此”的位置,注意补上“危笃”的主语,注意“因、遂、岂”几个虚词。四、答题技巧1、注意结合语境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无论是实词、虚词的判断,还是翻译语句,都要放到语境中理解,从而做出正确判断。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 离 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2、翻译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无
19、法直译时才考虑直译辅以意译的方法,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如 2 0 0 5年全国卷I 中“侠 曰:以口腹役人,吾 所不为也。“口腹”是借代,代 指“饮食”,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意译;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如 2 0 0 5 年江西卷“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该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的句式、特殊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注意古今语义的差异;尽量采用置换手段,力求译文语言简练。五、高考链接(-)1
20、 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及练习而 e r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例:北救赵而西却秦。(2)表递进:可 译 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承接:可 译 为“就”、“接着”、“然 后、“于 是,或不译。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 译 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可 译 为“如果”、“假 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例:吾恂悔而起。例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 译 为“因 而。例:
21、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2.代 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 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而 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会儿。【练习】1.剑阁峥昧而崔嵬,-夫当关,万 夫 莫 开(蜀道难)2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 绝 齐(屈原列传)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R,
22、或否,绛幅驳色,而 皆 若 偻(登泰山记)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 无 惑(师说)8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枳威之所劫(六国论)9.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陈情表)10.秦予赵城,而赵不许,曲在赵。11.死而有知,其 儿 何 离(祭十二郎文)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13.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鸿门宴)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15.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16.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3、)17.军惊而坏都舍。(察今)18.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1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0.我决起而飞,枪榆杨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24.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 呼 欲 绝(促织)何 he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 为“为什么”、“什 么 原 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
24、要代处所和事物,可 译 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来何操?作定语,可 译 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 为“为什么”、“怎 么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 译 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奈何”“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 当 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
25、“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 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 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练习】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豫 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6、何可胜道也哉?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8.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9.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 成 役(促织)乎h u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 译 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例: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