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pdf
《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北大西方哲学笔记.pdf(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大赵敦华专家 哲学导论笔记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一中世纪赵敦华主讲第 一 讲 前 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重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体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第 二 讲 希 腊 哲 学 概 论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占宗教与神话。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 0 0年一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
2、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 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从表达方式上讲: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两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1,Phy s is=n a tur e=自然 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因素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因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因素的思考。这一派哲
3、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初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初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 h a l e s)。2 ,A r c h e =b e g i n n i n g =本原 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因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主线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提成两类:对自然本原的探索: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两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则看来较为荒诞,因素何在?3 ,C o
4、 sm o s=c o s m o s=宇宙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4 ,p h i l o so ph i a=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5 ,sc h a l e =spa re =闲暇 由于希腊思辩规定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性是崇高,而贵族的崇高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 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
5、、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第二讲初期自然哲学家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爱利亚派:不变的一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元素派:变化的多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 spi s t e m e(知识)=k n o w l e d g e =sc i e n c e。初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初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微观结构学:元素派逻辑学:爱利亚派二、伊奥尼亚派:伊奥尼来是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1 .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
6、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测思考,为初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认可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泰勒斯以水为本原,重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因素与力量就是水。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 nd e f i ni 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 易经中 的“天地氤氤,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 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 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也许性,故 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
7、”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通过度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3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 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翅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 提 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 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 og os)可
8、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 o g o s相 称 于“道”,本义是话语。Lo go s :w o rd ;re ason理性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 o g o 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由于这种lo g o s使事物处在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三、爱利亚派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主线的原则,与宗教崇敬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 是者(b ei ng)必须参照b eco mi ng。B ei ng和b eco mi n
9、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 ei 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 人 把b ei ng译 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 ei 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 e i 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 in 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 e c o m i n 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巴门尼德还强调b ei ng是一种不变的一:不生不来;静止不动;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i s B,C i 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 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同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
10、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也许性、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性就是一切也许性的总和,是对一切也许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也许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他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 ei n g和b e c o m i n g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重要沿着b ei ng的道路前进宾。而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 eco mi n
11、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是b ei 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也许性,特别是在现实性与也许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 e i n 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 对 于n o n b e i n g是代表了一切不也许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也许,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如:b e i n 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b e i n g作为本原的特性。这样就容易导致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3,芝诺
12、悖论: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成目的地一永远无法达成目的地(二):运动的快慢,快大于慢一快者追不上慢者(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动者非静一动者实静(四):1-1/2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2,几何与数字的相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象与数学的数字相相应,可以归结为数字。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问)有关,而这种和谐重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
13、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五、元素派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1,“根”四根 说(恩培多克勒)爱、恨2,“种”种 子 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提出了心灵(n o u s)的概念(mi n d,心灵,i n t e l l e c t ,理智)与万物相分离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 s y c h o-s o u l-灵魂)的概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3,原 子 论 原 子(a t o m 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
14、到的结论,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朴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形状不同;位置不同;顺序不同。以原子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尔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第三讲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的爱好与学术风气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也许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解决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
15、说话的艺术,智者表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由于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专家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专家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学术特点: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
16、帮助了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 柏拉图对话集中 的 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热爱智慧;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拟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提倡一种知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结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故意做恶”。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并且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
17、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把之比方为“助产术”: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同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同样;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教育人以种方法,给人种研究思绪。强调主体自己去结识真理,真 理(a l e t h e i 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
18、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界去寻求超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第四讲柏拉图哲学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拟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苏格拉底摆出“结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理睬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相应于同一现实或
19、事物,这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 即I d e a或F o r 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 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结识相似的对象”,如 以 理 智(i n t e l l e c t)去结识理念对象(i n t e l l i g i b l e);感 觉(s e n s a t i o n)结识感性对象(s e n s i b l e ).柏拉图认可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 b e c o m i n g的状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理性是拟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
20、些可知对象充满了 b e i n g的状态,对于这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认意见的价值,在传统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即产生了“三分法”。洞穴的比方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可以生效的因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敢、欲望,以三种德行相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第五讲亚里士 多 德 哲 学亚的体系涉及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涉
21、及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实践体系涉及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重要是语言艺术,涉及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一、物理学“自然”万物运动的因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缺少为本原构造运动,“以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当有但尚未实现(缺少)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因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少”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
22、本质上的特性,是 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了“位置”的 概 念(万物的界线),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空间”特 性 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自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 样“虚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故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并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本来的位置。同时又以“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性,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涉及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顺序,二是按照深浅限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由逻辑
23、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自身,这是万物自身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 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的表达方法:S是P(属性)S i s S oTh e re i s S.S是d f (定义)df是S。这不同于“S是P ”,由于不可以将P与S互换位置。P (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反之,实体层次越低。
24、低档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体分为:运动的可朽的;运动的不朽的(天界);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纯形式;思想的思想:第一推动者),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 对“是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 e i n 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 e co m i n 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
25、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相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故意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的矛盾,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总结了“是”b e的三种含义:判断之联词;指称主词自身;定义的联系与相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约念属性,特别是“是”的第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b e)之故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相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大 西方哲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