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三册教案.pdf
《数学第三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三册教案.pdf(1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 法(一),表 内 乘 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2、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 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
3、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
4、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5、。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 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
6、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 3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 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 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 3 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 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一看摆一摆.1 课时左右(七)、统 计(3 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 课时左右)第一单
7、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
8、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9、、难点:学徒在具加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
10、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
11、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 做 第 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儿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
12、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儿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
13、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通过发现得出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是数学书的宽,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第 二 课 时 认 识 厘 米 用 厘米量教学内容:课 本 P 3,例 2,练习一 1、2、3。学习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14、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尺 来 量。设计 意 图:介 绍 认 识 尺 子 提 高 学 生 的 知 识 面,为 下 面 的 学 习 作 准 备。二、操 作 活 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
15、影 出 示 厘 米 尺,师 生 一 起 观 察 厘 米 尺 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 出1厘 米 的 长 度,说 明 前 面 正 方 体 的 一 边 正 好 是1厘 米。2、让 学 生 量 图 钉 的 长 度。初 步 建 立1厘 米 的 长 度 观 念。师:”请 小 朋 友 拿 出 自 己 的 尺 子,量 一 量 图 钉 大 约 有 多 少 长 学 生 活 动,教 师 巡 视 指 导。交 流 得 出 一 个 图 钉 的 长 度 大 约 是1厘 米 长。3、教 师 明 确 量 的 正 确 方 法:图 钉 的 一 端 对 准 尺 子 的0刻 度,在看另一端 对 着 几。4、请 小 朋 友 量 一
16、 量 自己的手指,看 哪 个 手 指 的 宽 大 约 是1厘 米?学 生 活 动,同桌交流。5、巩 固1厘 米 的 表 象。请 小 朋 友 用 手 势 比 划1厘 米 的 长 度。闭 上 眼 睛 想1厘 米 的 长 度 等。6、想 想 在 自 己 的 周 围,生 活 中 有 哪 些 事 物 也 是 大 约1厘 米 长 的?让学生 去 找 大 约1厘 米 长 的 物 体。帮 助 学 生 形 成1厘 米 的 鲜 明 表 象。(二)、用厘米量1、我 们 已 经 知 道 了 量 的 方 法,也 对1厘 米 有 了 初 步 的 表 象,下面我们就 来 量 量 物 体 的 长 度。请 小 朋 友 用 手
17、中 的 尺 子 量 一 量 老 师 为 你 们 准 备 的 纸 条。注意测量的方 法 要 正 确。2、学 生 测 量 纸 条。教 师 巡 视,加 强 个 别 指 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
18、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至U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第三课时 认 识 米 用 米 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P 4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 米=100厘米。2.培养学
19、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 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 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 米=100厘米。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
20、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二、实践操作,认识米。1.建立表象。(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 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 刻度到1 0 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 米高?教师
21、再在黑板上画出1 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 米有多长。(3)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 米的长度。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 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 米高呢,还是不到1 米?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 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 米。(门的宽)2.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1)1 米大约有多长?1 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2)分组实验。(课前让学生准备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 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工具去测量。
22、(3)指名汇报。提问:从刚才大家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1 米=100厘米)(4)验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3.用米量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破旧了,他想:平时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该孝敬奶奶。于是,明明决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诉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丽的窗帘布。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心、孝顺爷爷奶奶。
23、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交流交流。学生讨论: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学生汇报。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2)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喜欢的教室中一物的长度。(汇报时,如果学生量同一物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让学生
24、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三.巩固练习。1.上节课我们已经懂得了我们身体上的几把“厘米尺”,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另一把“尺”。同桌两人合作量出一席的长度。2.量树干:请大家来帮老师一个忙,老师家附近有-棵老榕树,它的树干很粗壮,三四个人还围抱不过来呢!老师很好奇:不知它的树干一周究竟有多长?可老师家只有一把直尺,不知怎样量才好?大家快来帮老师出出主意。3.游戏: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1)等会儿老师请你们估计儿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2)你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儿厘米或儿米,你就举出数字牌和单位牌。四、全课总结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开
25、始,我创设了量黑板长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下子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为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体验”,建构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牢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获得了良好的数感。第 四 课 时 认 识 线 段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 认识线段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第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