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1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正弦和 余 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 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2、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NCAB为3 0 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 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 0 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 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N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
3、,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 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 0 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 算4 0 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
4、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 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图6-2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i,A”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
5、边AB”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lCB2c2B3c3,/.ABlClSaAB2c2s zAB3c3s.,形中,N 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sin 60=练习题为 2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 0 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
6、,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 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 0 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
7、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 0、4 5、60角的正、余弦值,(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
8、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当 直 角 三 角 形 有 为 3 T 时,位的对诙与斜边的比值为:,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 过 与“3 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
9、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 图6 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ABC中,N C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N A 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j-.cosk=M边若
10、把N A 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nA=s-,cask=.引导学生思考:当N A 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 OVsinAVl,0VcosAnA=-*cotB=.,AC=JAB2_B0a=12,.i 旨 T.学生练习1中1、2、3.让每个学生画含3 0、4 5 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sin3(r HinW=Sin60*=g.8 s 3(T =-.C O S 45-=
11、-.COB6 0-=-.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幅(I).而30*+30*J+吟4.(2)-2045*-co*60*=-/2X X,2 2 2 2 4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2)sin30 cos60;0)0.5-ainqr j一.由(5)si nA.=f 1 B I N A=*.(0CMAU=,)U Z A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
12、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 1之间,即0sinAcosO*=1,cc30*=co45*corfO*4 4 8所=0.4.在 0 90。之间,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怎样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答:在 0。9 0 之间,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增加(或减小);锐角的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加).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以上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13、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本章引言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着斜坡铺设水管.假设水管AB长 为105.2米,NA=30 6,求坡高BC(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解决呢?这里出示引言中的问题,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首尾照应.对学生来说,此题比较容易解答.教师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口答,期顿节在B 4B C中,$=群,/.BC=AB si nA=105.2 sin30 6=105.2X0.5015心 52.76(米).这一 例题不仅起到巩固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作用,同时为下一节“解直角三角形”做了铺垫.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
14、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为了过渡到第二大节“解直角三角形”,教材还安排了例1,它既是对概念的巩固、应用,又为解直角三角形作了铺垫.出示投影片图6-7例1 1如图6-7,在RtZXABC中,已知AC=35,A B=4 5,求NA(精确到1).分析:本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直角边长,所以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定义,先求出cosA,进而查表求得NA.教师可请一名中等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解4=黑=竟卬0.7778,At查表得NA4 39,3.教材为例题配置了两个练习题,因此在完成例题后,请学生做巩固练习在AABC中,NA、NB、
15、N 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已知a=32,ZB=50,求c(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已知 c=20,b=1 4,求NA(精确到 1).学生在做这两个小题时,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如(1),应选择c=coB C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解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4.本课安排在第一大节最后一课,因此本课还有对整个第一大节进行归纳、总结的任务.由于在课前复习中已经将几个知识点一一复习,因此这里主要配备小题对概念加以巩固和应用.(1)判断题:i对于任意锐角a,都有OVsin a V 1和OVcos a V1()i i对于任意锐角a”a 2,如果a C t 2,那 么cosa i锐 角a 2()这道题
16、是为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而配备的,可引导学生用图形来判断,也可 用“正弦和余弦表”来判断.对于假命题,应请学生举出反例.(2)回答下列问题i sin20+sin40 是否等于 sin60;ii cos10+cos20 是否等于 cos30.可引导学生查表得答案.这两个小题对学生来说极易出错,因为学生对函数sinA、cosA理解得并不深,而且由于数与式的四则运算造成的负迁移,使学生易混淆.(3)在RtZABC中,下列式子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sinA=sinBB.cosA=sinBC.sinA=cosBD.sin(A+B)=sinC这一小题是为复习任意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而设计的.通过比较儿
17、个等式,加深学生对余角余函数概念理解.教师可请学生口答答案并说明原因.如 果/兄 例 角,且那么A.0 ZA30B.30 VNAW45C.45ZA60D.60 ZAAC 5.5 力二=对寸6.0(米).cosA 0 9135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做到全体学生都掌握.例 2如图6-3 0,沿 AC方向开山修渠,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要从小山的另边同时施工,从 A C 上的一点B 取NABD=140。,BD=52cm,ND=50。,那么开挖点E 离 D 多远(精确到0.1m),正好能使A、C、E 成一条直线?图 6-30这是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
18、题.应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由题目的已知条件,ZD=50,ZABD=140,BD=520米,求 D E为多少时,A、C、E 在一条直线上。学生观察图形,不难发现,Z E=90,这样此题就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了,全班学生应该能独立准确地完成.解:要使A、C、E 在同一直线上,则NABD是4B D E 的一个外角.,ZBED=ZABD-ZD=90.DE=BDcosD=520 x0.6428=334.256、334.3(m).答:开挖点E 离 D334.3米,正好能使A、C、E 成一直线,提到角度问题,初一教材曾提到过方向角,但应用较少.因此本节课很有必要补充一道涉及方向角的实际
19、应用问题,出示投影片.补充题:正 午 10点整,一渔轮在小岛O 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等于10海里的A 处,正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南偏东60。方向航行.那么渔轮到达小岛O 的正东方向是什么时间?(精确到1 分).学生虽然在初一接触过方向角,但应用很少,所以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不会画图,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学生独自尝试之后应加以引导:(1)确定小岛O 点;(2)画 出 10时船的位置A;(3)小船在A 点向南偏东60。航行,到达O 的正东方向位置在哪?设为B;(4)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解:由图 6-31 可知,ZAOB=60,ZO
20、AB=90.AB=OA tan 6017.32从点A 行到B 点所需时间为一H F 17.32(海里).答:船到达点B 的时间为1 小时4 4分.此题的解答过程非常简单,对于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口答,以节省时间补充一道有关方向角的应用问题,达到熟练程度.对于程度一般的班级可以不必再补充,只需理解前三例即可.补充题:如图6-3 2,海 岛 A 的周围8 海里内有暗礁,鱼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 点 B处测得海岛A 位于北偏东6 0 ,航 行 12海里到达点C处,又测得海岛A 位于北偏东30。,如果鱼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此题,以加深对方向角的
21、运用.同时,学生对这种问题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通过此题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不够,此题可作为思考题请学生课后思考.(三)小结与扩展教师请学生总结:在这类实际应用题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要明确各术语指的什么元素,要善于发现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四、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4.5B组第十题应用举例(五)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
22、点.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 .重 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2.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3.疑点:对于坡度i 表 示 成 1 :m 的形式学生易疏忽,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讲评作业:将作业中学生普遍出现问题之处作一讲评.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 同 学 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 m,坝高2 3 m,斜坡A B的坡度i=l:3,斜坡C D 的坡度 i=l:2.5,求斜坡A B的坡面角a,坝底宽A D 和斜坡A B的长(精确到0.1m).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
23、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二)整体感知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坡度与坡角图 6-34a结合图6-3 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 和水写成l:m 的形式,如1 =1:5(或1=).h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 表示
24、。即 i=7,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 叫做坡角.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 与坡角a 之间具有什么关系?h答:i=/=ta ncr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教师不妨设置练习,加以巩固.练习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 0 ,则坡度i=;己知一段坡面上,铅直高度为、氏坡面长为2 后,则坡度1=,坡角a _ 度.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1)坡面铅直高度-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答:如图,铅直高度AB-定,水平宽度BC增加,a 将变小,坡度减小,AB因 为 tanM=8 C,A
25、 B不变,ta n a 随 BC增大而减小与(1)相反,水平宽度BC不变,a 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anaAB也随之增大,因为tan。=8。不变时,tan a 随 A B 的增大而增大2.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图中ABCD是梯形,若 BEAD,C FA D,梯形就被分割成RtaABE,矩形BEFC和 RtZCFD,AD=AE+EF+FD,AE、DF可在AABE和4C D F 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从而求出AD.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