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爱莲说》教案集合9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爱莲说》教案集合9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爱莲说》教案集合9篇.pdf(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 爱莲说教案集合9篇 爱莲说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 爱莲说 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爱莲说教 案 篇1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2、掌 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 识“之”的不同用法。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 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四字真言:读一一读背课文;解一一解读生涩字词;品一一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学一一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一课时多媒体教学一、导入新课今天,我将带
2、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一 一 爱莲说。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 爱莲说。二、解题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一 一“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
3、论说文。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三、整体感知1、读先听后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2、解一一解读生涩字词。蕃(f d n)淤(y d)濯(z hu C)亵(x i。)鲜(x i dn)四、深入研读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提 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确:原 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提 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引导:古代文人表
4、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 叫 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明 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探 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 紫藤萝瀑布V S白居易 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
5、,上若绳萦纤。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明确:原 文“莲,花之君子者也”。探 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引导:所 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 隐 逸 者 逃 避 现 实 正 衬牡 丹 富 贵 者 庸 俗 逐 利 反衬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
6、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探 究 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引导:从 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 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一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五、回顾小结1、托物言志2、衬托手法3、辨识“之”字的用法六、布置作业1、翻开课本1 8 4 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
7、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2、课后小作文“爱-说”。爱莲说教 案 篇 2教学设计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 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讲授本课,将 采 用“读一一议一悟”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
8、掌握。教学目标: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 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 爱莲说。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何 为“说”?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 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个别读。3、学生齐读。四、设疑自探:1、学生设疑。2、教
9、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出示:1、理解课文内容。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五、解疑合探:六、质疑再探: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七、运用拓展:1、学生自编题。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菊之爱*背诵课文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收获。爱莲说教 案 篇3内容预览: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二、技 能 目
10、 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O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 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
11、这一文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一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一 爱莲说,虽 然 只 有 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 写 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
12、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辂,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 爱莲说。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 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题解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 有 太极图说 通书等。说说本文写作背景。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朗读指导: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
13、后语调使用的区别。)扫清生字词y 1 f d n y u z h u 6 d i l i a n x i e y i y I x i a n颐 蕃 淤 泥 濯 洗 涤 清 涟 亵 玩 逸 噫 鲜3,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1)予 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 为 爱 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5,指名朗读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三、研 读 课 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
14、、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莲君子的品格明确:生 长 环 境(出 不 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 益 清)正直、芳 香 风 度 气 质(亭亵玩焉)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二)
15、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
16、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四、总结: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五、能力训练。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
17、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爱莲说教 案 篇41、知识
18、目标朗读、背 诵 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4、创新目标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理解文章的主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自主、合作、探究:诵读、品析、说写:一课时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1.教师启发质疑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
19、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 勿 忘 草:不要忘记我等)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一、导入课题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一一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
20、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 让 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二、解题质疑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
21、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4、听M P 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5、自由朗读。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
22、懂的语句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4.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
23、们?(P P T 1 0)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 P T 1 1-1 2)明确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
24、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一一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教师点拨小结: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
25、、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 P T 1 3)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 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四、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2022 教案 集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