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





《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pdf(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1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63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18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51 岩石圈物质循环.25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03 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6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4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461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46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523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564 天气系统.62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701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702 洋流.753 海一气相互作用.82第五章自然环境的
2、整体性与差异性.87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87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92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 所示)。图1侧视图3.周期旋转角度时间意义太阳日3 6 0 5 9 2 4 时0 分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3 6 0 2 3 时 5 6 分4杪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 5 /时。(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为16 7 0 k m/h o
3、二、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光线1 .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瘫 为 晨 线。2 .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 .周期:1 个太阳日,2 4 小时。4 .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5 .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温馨提示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地 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X60N837 kyn/h447|km/
4、h1 670 km/h(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6 0 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 5 /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从北极俯视地球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为顺时针。(如下图)(2)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
5、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小数值大数值大数值小数值东经度0西 经 度 东 经 度西经度180东经度西经度图 例 一 地球自转方向探究点(二)昼夜交替晨昏线的构成、特点及判断方法1 .构成2 .特点(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一个大圆。(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
6、线的地方时为6:0 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 8:0 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3.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夜分界线时间法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w为艮线为昏线图示b为国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定为母线薪 为展线岔 为 忤 线W为展线知识必背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顺时针旋转。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 3时5 6分4秒。3.地球自转的角
7、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同,约 为15/时。线速度大体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大。4.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样地球上就有了白昼和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因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北半球:向友侧偏转3.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左侧偏转 赤道:不发生偏转二、产生时差1.地方时(1)地方时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0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刻要星o
8、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 数 值 特 征 产 度 每 隔 必 地 方 时 相 差 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分布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时区与区时(1)时区划分西西经度区 东经度区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工。(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虫虫丝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这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3)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
9、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 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早酉迟。温馨提示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 7 2.5 向东到1 8 0 ,跨 7.5 ;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 7 2.5 向西到1 8 0 ,跨 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都以1 8 0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3.日期和国际日界线(1)国际日界线:一条大体沿1 8 0 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 8 0 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温馨提示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探究点(
10、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探究感悟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原理应用(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
11、南北半球。(南半球)方法技巧“左右手法”确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灯-*初 始 运 动 方 向 偏转后的运动方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探究点(二)产生时差一、地方时的计算1 .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太光圭(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上图为例: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 2时,如丽。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 4时(或0时),如丽。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
12、线地方时为6时,如前。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VL(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 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而经度相差45,时间差为3小时。(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450 4500+77=15:00,F 点地方时为 24:00一二 二=21:00。15 15二、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1.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
13、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7.5)/1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 W7.5 E为中时区;172.5 E-172.5 W 为十二时区)。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15,如西三区 中 央 经 线 为3X15=45 W o4.区时计算(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地区时差。(注 意“土 ”符 合“东加西减
14、”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三、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图所示:加一天.昨天一(阴6日)今天(7月7日)180减一不-(向东)f 春分日=夏 至 日 冬至日-1秋分日 B)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速大。(如 图 3 中 AB)探究点(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抓三点”:抓“动力”一一突破气压带形成火代缩丽I高 笠 吵极地高气压带低 纬 环 流,血 受 热 呼 服 上.温嚣J
15、向极地低气压带7J”热副热带高气乐带90 N60 N-30N-,赤道低气压带上。高气状空压况垂直方向气流运动低气状空压况风带一热力原5形成一一动力原制形成一气压带、1 1纬度|位置(2)抓“偏转”一一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一一突破位置判断记忆一一看纬度位置:纬 线 0 、3 0、6 0、9 0 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辨别一一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判断一一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
16、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侧视图北 半 球 俯 视 图南 半 球 俯 视 图地球自转方向2.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 0 角,它们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知识必背1.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
17、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4.在南北半球分别有低纬环流、中纬
18、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环流圈。全球共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六个风带。5.在七个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高、低气压中心的
19、形成3.具体影响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M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低压中心(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堂优分布。三、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李芭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温馨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一一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海陆气压差异最明显,因此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典型。探究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
20、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信风沙/X X*-66.5.23.5-H#X X 步H+H-*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X XLI1-X X244-H-.23.50-66.5T r ti 1X X+H4-*712.北 半 球 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北半球7 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7 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
21、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2)北半球1 月份的气压中心逐 季;天 而i画 涔 高 医 小 区1 血版观荏丘区希祀海择王源丽1,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I I-4-.、北半球,1 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3.季风环流(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
22、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冬季:广赤L粤低个握带 东 献 信 风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大西洋亚欧大陆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印度低压东 忠夏威夷探压(2)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两类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季风向西北风东北风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干燥夏源地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赤道附近的印度洋季风向东南风西南风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知识必背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
23、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3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4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
24、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5.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全年多雨,分配比较
25、均匀分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A 亚马孙平原、B 刚果盆坦、C马来避国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自然景观特征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生长率最高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热带雨林下的土壤为彼红壤,由于全年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在一些地区可形成厚达数米至十数米的风化壳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特征多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 0 6 0 的大陆西岸地区,D欧洲大西洋沿岸、E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自然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具有宽阔的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湘教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各章 课时 知识点 考点 提炼 归纳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