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精选力的教案汇总十篇.pdf
《2021年精选力的教案汇总十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精选力的教案汇总十篇.pdf(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精选力的教案汇总十篇年精选力的教案汇总十篇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1 1设计背景设计背景中班的幼儿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设计就是想让幼儿从身边最近的地方,最近的人出发,使幼儿想说、多说、爱说,注重用完整的语言表示,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2: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难点: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重点: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活动准备活动准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图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1:开始:播放家族歌进入活动场地2:大
2、家齐唱家族歌。3: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说说 我的家 活动规则:我家住在、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爸爸是做、妈妈是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爱我,我也爱他们、(幼儿述说当中让他们自由发挥)4:让幼儿轮流上来描述自己的家庭情况。5:活动结束。教学反思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敢说会说,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出发,锻炼幼儿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在活动中,老师充分运用鼓励表扬等方法,如:你真棒、你说得很清楚等,来激发幼儿讲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行,自己一定能讲得很好,从而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很享受活动的过程,能不拘一格的描述自己的
3、家,而且表达得相当的清楚,有些幼儿在说到自己父母的时候还会表现出一种幸福感。但是有个别幼儿还是比较胆小,上来的时候很忸怩,怕说。今后我觉得我还是要多学习,多请教,以更好的引导各样的幼儿。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2 2【学习目标】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学法指导】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_的脉络,并注重_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
4、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晶莹剔透()勘察()贝聿铭()轩然大波()遗 shung()初生之 d()ln()选 yng()系水 xi()din()定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 _相比,_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3._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4.读完_,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疑问:二、课堂助学1.导入。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3.学习研讨(1)_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_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
5、自己概括。)(4)_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4.再读课文,思考:_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5.师生质疑、解疑。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三、课堂巩固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 40 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
6、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1978 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
7、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
8、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我的根在中国。(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 世纪 70 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
9、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3 3目标目标 一、知识目标: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三、德育目标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0、和科学精神重点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进行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提出问题: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
11、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教师活
12、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
13、的方向且大小相等。3、节点 O 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投影出示正确答案。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学生活动:学
14、生汇报讨论。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 1、2。学生活动:完成练习。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学生活动:汇报讨论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 m。如果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 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人以加速度 a 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人以加速度 a 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 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
15、运动方向有无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学生活动:汇报讨论。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学生
16、活动:学生作答。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教师活动:实验验证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2、演示并分析: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学生活动
17、:完成练习。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实例探究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答案:D2、如图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 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 M,B 为铁片,质量为 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 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
18、力F 的大小为AF=mg BMgF(M+m)g答案:D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答案:C力的教案力的教案 篇篇 4 4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 2 章第 6 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
19、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
20、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四、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学习任务 1:做一做,想一想。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亲身体验基础上讨论、交流
2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会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及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使对摩擦力这个概念的建构有真实的感悟作基础。学习任务 2:看一看,想一想。观察PPT 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画面,谈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及有何感受。观察教材第 114 页图 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气体、液体的摩擦,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并且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 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铅笔、橡皮擦、书本等物体来制造摩擦力吗?设计意图:学生对摩擦的初体验
22、之后,再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摩擦力,使其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环节二】动手实验,探究摩擦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会儿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动,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习任务 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建立假设 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建立假设 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器材准备: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检验假设 1:(1)控制变量:保持_不变,_改变。(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结论_检验假设 2:(1)控制变量:保持_不变,
23、_改变。(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结论_小组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活动建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体会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针对探究的问题,自己总结结论。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环节三】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学习任务5: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建议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现象.对没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
24、他们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客观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义。六、教学反思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即创设一个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在学习者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设计适当的任务,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因此,本案例中尝试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25、,同时达到还学于生的良好效果。1.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学习和迁移能力。任务 1、2、3 都是基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摩擦力概念,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并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2.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的观察。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任务 4 就是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两个变量,即压力和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精选 教案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