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pdf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pdf(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忖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
2、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 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3、教学重点与难点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 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二、教法、学
3、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4、,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 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2个实例,而且,补充的例题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个一次项为0,一个常数项为0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这为后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般
5、形式作准备。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 于 一 元 二 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 x+b=c (a#)”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 x 2+bx+c=0 (a 加)”;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
6、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3、练习反馈,应用拓展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小结归纳,上升理性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5、作业布置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
7、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四、教学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五、板书设计有理数的减法一 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能力
8、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三)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
9、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四、说教学程序:(-)引入课题环节: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 0的数。(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
10、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二)新课讲解环节: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减法 加法(+1 0)-(+3)=+7 (+1 0)+(-3)=+7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1 0)-(+3)=(+1 0)+(-3)再给出以下算式:减法 加法(+5)-(+2)=+3 (+5)+(-2)=+3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5)-(+2)=(+5)+(-2)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2、讲解课本P 8 0 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 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 0)-(-3)的结果
11、。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 8 1 的图2-2 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 5 比 5 高多少?1 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 8 2 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 1.计 算
12、:(1)(-3)-(-5);(2)0-7例 2.计 算(1)7.2 -(-4.8);(2)(-3 -)-5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三)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完成课本P 8 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
13、-b=a+(-b)(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 8 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通过作 也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相似三角形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1 .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1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3.情 感 目 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二、教法与学法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过程的分析看我国国
15、旗,国旗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 想 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6、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 A B C,原三角形记为A B C。因此,如果有:ZA=ZA,ZB=Z B,ZC=Z C,那么4A B C与A E 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2.关于用相似符号“s”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丝”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丝”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s”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s,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s,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
17、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 B C sa D E F,而不能任意写成4ABC-A F D E o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 B C s/X D E F,贝ijAB、BC、AC 就分别与 DE、EF、DF 相对应,乙A、/B、NC 就分别与ND、N E、N F 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
18、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 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 A B C A D E F,那么是4ABC与4D E F 的相似比,而是指4D E F 与A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I 时约特殊情况。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
19、习的P215页例6 的结论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平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 DE B C,则A D E s A B 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
20、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因此我们可得(预备淀理: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 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教材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这一节
21、的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意义。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二.说目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中的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前面儿节课的综合应用。由于函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
22、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模仿”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自己提出或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例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作业中通过编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的情感。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引例中让
23、学生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类实际问题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这是因为:1.反比例函数是H 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意义。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它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蕴含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突破难点时,
24、我注意:1 .使学生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它直观、形象、好理解。2.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注意观察生活。四.说教学方法(-)教法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 于 例 1,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法,降低难度.其余,我都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让个个有阶梯的问题充满课堂教学,时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规律:1、遵循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体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由易
25、到难,化繁为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二)学法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教给学生种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自己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寻找、发现,学会归纳总结,逐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本领。(三)教 学 手 段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图象,更好地教会学生“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五.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P.R.H a l m o s语),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动力。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元 二次方程 概念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