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打算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欢迎查阅! 书目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的寓意 压岁钱的发展历程 压岁钱的来历 版本一: 旧时除夕有守岁、辞岁的习俗。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消遣,最终辞岁时,长者上坐。受下辈礼拜,礼拜完,由长者散给小辈财物。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 版本二: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
2、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足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 又据资治通鉴卷廿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化为今日所见的压岁钱风俗。 版本三: 大年除夕的晚
3、上,许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为什么会得到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传闻故事。 传闻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特地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损害孩子,经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非常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始终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慢慢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损害他们的孩子了
4、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播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返回书目 压岁钱的寓意 压祟 传闻,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今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慧机智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
5、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始终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连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知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真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6、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损害人畜、庄稼。小孩子胆怯,大人则以燃炮竹驱逐“年”,用食品劝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化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返回书目 压岁钱的发展历程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
7、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态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祥瑞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其次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
8、俗就演化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爱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头: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起先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头: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
9、,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头: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起先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头:压岁钱不希奇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慢慢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起先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22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加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返回书目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