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pdf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零陵区杨梓塘小学精品教案数 学 第十二册教学设计执教老师:_授课班级:_年 期人教版小学第十二册数学全册教案第 一 单 元 比 例单元目标: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1 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教学比例的意义1.复习。(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 2:1 6 4.5:2.7 1 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 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
3、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 =1 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2 .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 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时 间(时)25路 程(千米)802 0 0“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
4、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 0 0:5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 0,2 0 0:5 =4 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 0。)“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 =2 0 0:5 )像 这 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80:2 =2 0 0:5,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5、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 和 3 5:4 2 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 要 算 出 10:12 =,3 5:4 2 =,所 以 10:12=3 5:4 20(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2)比 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
6、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3)巩固练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6:3 和 12:6 3 5:7 和 4 5:92 0:5 和 16:8 0.8:0.4 和 0.3 :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做第2页 的“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
7、对不对。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做练习一的第3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獭形式二、全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 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
8、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 x 5=400两个内项的积是2 x 200=400“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 x 5=2 x 200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
9、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 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X 5=2 X 2003.巩固练习。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0、(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 和 6:8能不能组成比例。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 假 设 3:4和 6:8 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 x 8=2 4 )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 x 6 =2 4)。因 为 3 x 8=4 x 6 (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 以 3:4 和 6:8 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 =6:8)(2)做 第 3页“做一做”的 第 1、题。三、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四、练习: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
11、、蛆3、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 )6:9 和 9:12 (2)1.4 :2 和 7:10 (3)0.5 :0 .2 和 5/8:1/4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2、3、4 和 6四、作业练习一的第3 题。2、解比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 9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
12、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1.教学例2。出示例2: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答:“根 据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可 以 把 它 变 成 什 么 形 式?”教 师 板 书:3 x=8x 15。“这
13、变 成 了 什 么?(方 程。)教 师 说 明:这 样 解 比 例 就 变 成 解 方 程 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 法 就 可 以 求 出 未 知 数X的值。因 为 解 方 程 要 写“解:”,所以解比例也 应 写“解:”。(在3 x前 加 上:解:)“怎 样 解 这 个 方 程?(根 据 乘 法 各 部 分 间 的 关 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为 一 个 因=积?另 一 个 因 数,可 以 求 出X。)教 师 板 书:教 师:从 刚 才 解 比 例 的 过 程,可 以 看 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质 把 比 例 变 成 方 程,然 后 用 解 方 程 的 方 法 来 求 未 知
14、数X。2 .教 学 例3。出 示 例3:解比例 9/X =4.5/0.8提 问:“这 个 比 例 与 例2有 什 么 不 同?(这 个 比 例 是 分 数 形 式。)“这 种 分 数 形 式 的 比 例 也 能 根 据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 据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 乘,就 得 出 方 程。)学 生 回 答 后,教 师 说 明 在 写 方 程 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 左 边,然 后 板 书:4.5 x=9x0.8“这 个 方 程 你 们 会 解 吗?”让 学 生 在 课 本 上 填 出 求 解 过 程。解 答
15、后,让 他 们 说 一 说 是 怎 样 解 的。3.总 结 解 比 例 的 过 程。提 问:“刚 才 我 们 学 习 了 解 比 例,大 家 回 忆 一 下,解 比 例 首 先 要 做 什 么?”(根 据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把 比 例 变 成 方 程。)“变 成方程以后,再 怎 么 做?”(根 据 以 前 学 过 的 解 方 程 的 方 法 求 解。)“从 上 面 的 过 程 可 以 看 出,在 解 比 例 的 过 程 中 哪 一 步 是 新 知 识?”(根据 比 例 的 基 本 性 质 把 比 例 变 成 方 程。)4.做 第3页“做一做”的 第2题。学 生 独 立 解 答,订 正
16、 时,让 学 生 说 说 是 怎 么 做 的。三、巩固练习做 练 习 一 的 第4 9题。1.做 第4题 的 第(6)题 时,要 提 醒 学 生 先 把 带 分 数 化 成 假 分 数 再 做。做 完 后,选 一、二 题 让 学 生 说 说 是 怎 样 求 解 的。2 .第5题,可 指 名 学 生 读 题,题 目 告 诉 了 什 么,要 求 什 么,然后同桌 同 学 讨 论 一 下,这 道 题 可 以 用 什 么 知 识 解 答。再 选 几 名 代 表 出 答。之 后,让 学 生 独 立 解 答。3 .独 立 完 成 第6、7题。四、学 有 余 力 的 学 生 做 第8:9题和思考题做 第8“
17、题 的 第(1)题,教 师 可 以 这 样 引 导 学 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 一 个 比 例 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 个 外 项 的 积。现 在 这 道 题 是 知 道 两 个 积 相 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也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 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3:8 =1 5:4 0 4 0:1 5 =8:33:1 5 =8:4 0 4 0:8 =1 5:3
18、如果把3、4 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1 5:3 =4 0:8 8:4 0 =3:1 51 5:4 0 =3:8 8:3 =4 0:1 5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3.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
19、校、本地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O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
20、.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4。出示例4: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 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 上1 0米的距离。)“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图 上 距 离:实际距离1 0厘 米:1 0米“1 0厘 米 和1 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1 0米等于多少厘
21、米?”学生回答后,教 师 把1 0米改写成1 0 0 0厘米“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 0和1 0 0 0后 面 的 单 位“厘米”,并 加 上“:”,板书成如下形式:图 上 距 离:实际距离1 0 :1 0 0 0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 距 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 形 式.(板书: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
22、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 0厘米:1 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 0 0(2)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6页 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
23、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1)教学例5。出示例5: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教师启发:因为=比 例 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 设 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
24、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厘米。“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15 _ x-6 0 0 0 0 0 0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 0 0 0 0 0 0厘 米=90 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2)巩固练习。做 第7页 上 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3)教学例6.出示
25、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K(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 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1来表示、”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