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2022山东德州一模)古诗词鉴赏。【甲】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乙】诉衷情【南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大山,身老沧洲。1.【甲】【乙】两首词的词牌不同,根据字数划分,破阵子属于;诉衷情属于。2.两首词均写梦之境,细读之下,内容上却各有所侧重,试做一阐释。3.余秋雨先生曾用文学化的语言评价两位词人:“极文极武,
2、极壮极悲,极梦极醒,又诉之极度的开阔和潇洒“,请你根据这句话,分析这两首词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中 调 小 令2.陆游的词偏重于衷情的倾诉,深沉真挚;辛弃疾的词偏重于对战争的描写,阔大雄壮。3.示例:这两首词既写出 他们要北定中原杀敌报国的清醒与豪情,又写出J这种雄心壮志总是如梦醒成空一 般无法实现的痛苦,既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又有刚健超迈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按字数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 90字为中调,91到 240字为长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62字,属于中调;诉衷情全词44字,属于小令。2.本题考查词文理解。【甲】词 梦回吹角连营”,写词人在梦里听到
3、军营中吹起号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词人回忆军营中的生活;“沙场秋点兵”,秋天战场正在阅兵,为后文写战事场面做铺垫;”马作的卢第1页 共2 3页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甲】词细致的描绘着战场上的场面,气势雄浑,场景宏大;【乙】词下片“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意思是: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词人感叹未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自己就已经年老,感叹年华易逝
4、,世事难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主要侧重于衷情的倾诉,深沉真挚。3.本题考查词文中寄寓的情感。【甲】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意思是: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写词人愿投身报国大业(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词人满腹豪情;“可怜白发生“,写词人回归现实,感叹白发已生,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徒有凌云壮志,体现了词人回归现实的清醒与痛苦,词文中展现了词人的豪迈心胸,刚健超迈的精神。词文展现了词人超高的文学造诣。【乙】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成梁州 意思是: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回忆
5、往事徒生感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写词人壮志未酬,却华发己生,不禁泪流;感叹世事难料,命途坎坷,难以实现宏图伟志,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词人既有报国的豪情,又有面对现实的悲叹,词文中寄寓着作者的志向与豪情,展现了词人超高的文学造诣。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022山东济南济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济阳 金 朱自牧江北秋阴一半晴,晚凉留与客襟清。水边画角孤城暮,云底残阳远树明。旅雁为谁来有信,断蓬如我去无程。寥寥天地谁知己,村酒悠然自独倾。注释:朱自牧:字好谦,金朝文学家,今山东滨州惠民县人。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4.下
6、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巧建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情景交融,意韵深远,展现出了凝练厚重的艺术特点。B.“江北秋阴一半开”描绘出了秋雨刚过,阴云半开的景象,渲染出了凄凉的氛围。C.颈联中“断蓬”意象耐人寻味,象征诗人漂泊无定的处境,表现其对前途的茫然。D.“村酒悠然自独倾”写诗人孤独饮酒的细节,表现了诗人面对失意生活的抑郁悲愤。第2页 共2 3页5.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水边画角孤城暮,云底残阳远树明”所展现的画面。【答案】4.D5.傍 晚,阵阵画角声从水边的孤城响起;云层下的夕阳,照向远方的树木,显得格外明亮。【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表现了诗人面对失意生活的抑
7、郁悲愤”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诗句“村酒悠然自独倾”中的“悠然”二字可知,诗人面对漂泊在外的生活的态度是十分从容,悠然自得的,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怀,并无“面对失意生活的抑郁悲愤”之情。故 选D。5.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结合诗句“水边画角孤城暮,云底残阳远树明”可知,这是诗人晚泊济阳时所见所闻:忖间是傍晚,听到画角声水边的孤城传来,所见景物有、云层、残落的夕阳,远处的树木。由此描述画面:在傍晚时分,他听到从水岸边的孤城传出的阵阵画角声;抬眼望去,他看见云层底下即将落下残缺的夕阳的光芒,照在远处的树木上,显得格外地明亮。(2022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一模)纪村事 唐 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
8、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6.“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7.“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6.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7.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 好。一声 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第3页 共2 3页【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了解诗句
9、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句意:村民们早已酿好了酒等着迎接春社祭祀,远处传来几声砧声,暮色霞光渐渐暗淡。前一句写村民们酿酒迎春社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场景,后一句写出春社祭祀完毕,村民们忙于农活,而只有远处几声砧声传来,诗人院落笼罩在宁静的余晖之中,前句的热闹与后句的宁静形成对比反差,既反映出农民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心境,更以诗人“村居”的宁静祥和来烘托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作者选取农人酿酒、捣衣这两个特写镜头,突出了农家的繁忙和勤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结合诗歌内容,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 例
10、 :不同意。数声 好。“数声”是几声的意思,牧笛声声有动静结合之效,能写出牧童在乡村自由自在地吹笛的情景,同时也写出农人们迎“新社”、牧童饷田”,充满对一年丰收的期盼之情,渲染乡村热闹轻松的愉悦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结合前文“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可见环境幽雅,“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可见诗人的闲适,“遥砧送暮晖”可见诗人所居之处的宁静;一声”则能以声衬静,契合诗歌幽静安闲的意境。8.(2 02 2山东济宁梁山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望阙台明 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注释】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市,为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11、。十年:指诗人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c h e n)銮(l u G n):皇帝的住处。品析“十年驱驰海色寒 中“寒”字的妙处。(2)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诗的三、四两句。【答案】(1)寒 指寒冷、清寒,在诗中指苍茫清寒的海色(或苍茫海色让人心生寒意),从侧面突出(或暗示)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意对即可)第4页 共2 3页(2)诗人借景抒情,借“繁霜”似心头之血洒向千峰,染红秋叶,表达了自己忠君报国之情。(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掌握。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作答。首句“十年驱
12、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意思是“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抗倭斗争持续时间之长,斗争生活充满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2)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和作者感情。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繁霜尽是心头血,泗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
13、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象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 秋叶 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9.(2022山东济宁曲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
14、诗,回答问题。咏燕张九龄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注】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称,因受人诽谤而被玄宗疏远,最终被罢相写下了这首诗。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称为海。“海燕”即指燕子。玉堂:官殿的美称,与下文的“绣户”“华堂”都喻指朝廷。(1)诗中塑造出怎样的燕子形象?第5页 共2 3页(2)此诗托物言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志趣?【答案】(1)塑造了 只出身微渺却不辞辛苦、专心筑巢的燕子形象。(2)表现了诗人大度开阔的胸襟、为朝廷效忠的赤胆忠心以及不慕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鉴
15、赏诗歌形象是中考诗歌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先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再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如描写方法,诗人的评价,诗中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重点诗句答题即可。通过对诗句“海燕虽微渺”“岂知泥滓贱”“无心与物竞,鹰隼英相猜 等的分析可知,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故而“燕子”的形象特点是:出身微贱,春来秋去;衔泥做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安分守己,无心名利,与世无争。(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
16、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由诗句“海燕虽微渺”“岂知泥滓贱”“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等的分析可知,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表面上写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厌恶权贵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因此,这首诗以物喻 人(借 物 喻 人)(托物言志)。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做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实则是诗人在告诫诽谤自己的那些人,我无心与你们争夺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
17、、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凤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释: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1 0.本诗“沉郁怀古”“哀怨如缕”,请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6页 共2 3页I I.本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请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1 0.示例一:诗人通过写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起兴唱叹,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凭吊,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慨。示例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把历史的典故
18、,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意旨尤为深远。示例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中 浮云蔽日”一 语双关,既写出了眼前所见的景物特点,又暗示了朝廷奸臣当道,君主被蒙蔽的现实,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悲叹。I I.示例一:构思上颇具章法。首联从楼台名起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示例二:虚实相生。诗人运用想象虚写六朝人物已经被埋入坟墓,
19、成为历史的陈迹;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接着实写眼前的三山和秦淮河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示例三:寓情于景。诗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了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致:“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 之辽阔,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为末联“不见长安 的愁思作铺垫。示例四:直抒胸臆。诗的结尾写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这里诗人用“浮云蔽日”寄寓自己的内心情怀,一个“愁”字,情感立现,直接表达出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的感触。示例五:遣词造句别致自然。由于诗以寓日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
20、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 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笔到意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示例六:语言流畅,不事雕饰。作为登临吊占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意旨尤为深远。【解析】1 0.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通过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 凰是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第7页 共2
21、3页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 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II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炬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 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
22、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于是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 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1 1.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构思角度:通读全诗,/解大意后,不难发现木诗在构思上颇具章法。“凤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联从眼前的凤凰台想象到当年凤凰来游,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就 风去台空”这一层意
23、思进一步发挥。三 国时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炬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于是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联即景生情,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因此他的心情
24、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 暗点诗题的“登 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写法角度:“吴宫花草埋幽彳仝,晋代衣冠成古丘”一 联是诗人运用想象虚写六朝人物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实写眼前的三山和秦淮河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感慨。两联由虚到实,虚实相生。同时诗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此联写了诗人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致:“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 之辽阔,抒发了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唯有山水长存的无限
25、感慨,为末联“不见长安 的愁思作铺垫。语言角度:“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中描绘了“凤凰”的高飞与 凤凰台 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笔到意到,词义契合,第8页 共2 3页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别致自然,情随景生,意象谐成。(2022山东东营一模)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 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12.本词情感丰富,意蕴深厚,请你作简要分析。13.本词艺术表现巧妙绝伦,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2 年中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诗词 鉴赏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