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pdf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频考点考点一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与隋唐盛世限 时:45分 钟,正 答 率:/1 4。基础1.(2 0 1 9上海单科,4,2分)“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答 案A2.(2 0 2 1常州期末,5)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泗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的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
2、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答 案B3.(2 0 1 2上海单科,7,2分)“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答 案D4.(2 0 1 4上海单科,7,2分)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答 案D5.(2 0 1 5浙江文综,1 3,4分)武则天是学
3、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 案 A6.(2 0 1 6北京文综,1 3,4 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 案 B重难7.(2 0 2 2 南通期末,2)南朝的官分
4、清浊,优闲而不负实际责任的为清官,繁剧而处理庶务的为浊官。凡清官多为门阀士族所占,浊官则由庶族寒人担当。这种情况()A.说明科举制度存在着弊端 B.不利于庶族提高政治地位C.成为南朝政治腐败的根源 D.造成门阀士族的日益衰落答 案 B8.(2 0 2 2 如东期末,2)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A.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社会稳定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C.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I).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答 案 c9.(2 0 2 1 南京师大附中期中,3)唐 朝 韩 愈 平淮西碑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
5、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描绘道:农民“贫篓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麻求生”。这反映了()A.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普遍存在C.两则记载皆浮夸无价值 D.盛世蕴藏深刻社会问题答 案 D1 0.(2 0 2 2 淮安期中,1 0)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 也 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 料 反 映 的 主 要 问 题 是()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答 案 B1 1.(2 0 2 2 南京一模,4)图 1 和 图 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 布 图 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tt
6、M X图1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答 案A1 2.(2 0 2 2全国甲,2 5,4分)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 案C1 3.(2 0 1 8课标I ,2 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
7、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蔻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 案 D综合1 4.(2 0 1 7 江苏单科,2 4 A,1 0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8、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 分)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 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 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
9、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考点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限时:3 0 分钟,正 答 率:/1 80基础1.(2 0 1 6 课标H,2 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 案 D2.(2 0 1 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
10、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 案C3.(2 0 1 5广东文综,1 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 案C4.(2 01 9海南单科,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11、.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 案C重难5.(2 02 2广东,3,3分)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北齐 隋唐吏部户部祠部礼部度支 兵部都官二刑部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 案D6.(2 02 2湖南,3,3分)据下表可知()时 间事 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
12、制仍可延续答 案 A7.(2 01 8课标H,2 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 案 C8.(2 01 3 海南单科,5,2 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13、.经济控制逐步加强答 案 A9.(2 02 1 淮安期末,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练 7 k 田(二必所访田(八a英(田勉)A.魏晋时期开始实行该赋税制度B.该制度实施前提是均田制的推行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以庸代役剥夺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 案B1 0.(2 02 2连云港期中,3)唐朝法律规定,每丁男受田1 00亩,其中2 0亩为永业田,8 0亩为口分田。永业田可以传承、买卖。口分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之后须归还朝廷。同时,即便是符合买卖条件的土地,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买卖程序。唐朝如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B.
14、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限制土地买卖,维护土地公有D.调整土地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答 案A1 1.(2 02 1泰州中学期中,3)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以及与其他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A.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C.保障了民众生活 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答 案B1 2.(2 0 2 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京、武后时期 李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分玄宗时期 一开元初,设翰林待
15、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为,专学最机密的诏令怖,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 案D1 3.(2 0 1 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 案 D1 4.(2 0 1 8 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
16、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 案 D1 5.(20 1 5 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山|折的发展过程答 案 C1 6.(20 20 天津,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
17、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 案 B综合1 7.(20 22广东,20,1 2分)选 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 9 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士人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
18、建。两年后,北 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圈都城形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自钱国祥 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
19、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答 案(1)原因:洛阳I 日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1 8.(2 0 1 2 江苏单科,2 1,1 3 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 一 科 举 之 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
20、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狗私舞弊之限制。吕 思 勉 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一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
21、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 明 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
22、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考点三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限 时:3 0分钟,正答率:/1 4 o基础1.(2 0 2 1无锡期末,7)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答 案A2.(2 0 2 2海南,3,3分)西晋初年,中原的
23、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 案B3.(2 013上海单科,6,2分)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答 案B4.(2 02 0上海,4,2分)以和亲促进汉蕃友好交流,出于哪一盛世()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答 案C重难5.(2 0 2 1广东
24、新高考适应卷,3)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答 案D6.(2 02 1无锡期末,8)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改变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答 案A7.(2 02 2丹阳高级中学三模,
25、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A.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答 案C8.(2 02 2南通部分学校联考,3)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 替 的 胡化 和 汉化 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江苏 历史 高考 二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高频 考点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983891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