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与传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夕的来历与传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除夕的来历与传说 除夕,到处充溢着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快乐祥和的气氛。除夕是一个美妙的日子,家家团聚的日子,大家知道除夕的由来与传闻么?下面就是我整理的除夕的由来与传闻_除夕的来历,希望大家喜爱。 除夕的由来与传闻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猛烈异样,常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损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整理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美丽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惶。老婆婆无奈告知孩子夕又
2、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旧接着劝告,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
3、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其次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稳无恙非常惊异。这时,老婆婆才茅塞顿开,连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祥瑞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四周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逐"夕"兽的方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4、从今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终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实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除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
5、之夜,最为喧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惊慌而又着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遗忘。 每年阴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终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农耕的社会与作物的收获有关,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说明为收获,说文解字中说明谷熟,所以古代过年就与今日原住民的丰年祭相像,表示一年的结束并庆祝作物的丰收,神人同乐,另一方面,祭祀神灵,感谢其护佑,并祈求来年好运。 过年的目的在除旧布新,因此,民间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实行大扫除,
6、俗称清,将家内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扫除之后,接着要贴春联。除了门上贴春联之外,在室内外贴春或福的方形红纸,也在米缸或谷仓贴满字,在橱柜贴山珍海味,猪寮、牛寮贴六畜兴盛。贴红色的春联显现出即将来临祥瑞的新气象。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肯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与剩谐音,表示富有,另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祥瑞的意义。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多福。 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古人席地而座,围着炉子吃饭,有桌子之后,将炉子放在桌下,不
7、忘古人围炉的旧俗,并在炉的四周摊铺制钱,象征财旺。围炉时所备的菜也都有祥瑞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长年菜取意长寿。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吃的时候,越慢越好,取意许久,菜中唯独鱼不能吃,要留下有剩余。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除夕的习俗风俗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劳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
8、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到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心头的充溢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欢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
9、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福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盛如“烈火烹油”。最终多为一道甜食,祝愿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许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态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10、。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始终流传到今日。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闻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饭菜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起先实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起先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驾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实行,由全家中的最
11、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终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
12、,取新春起先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设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依次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样。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
13、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需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半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子,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
14、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子高兴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新颖。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许年少者一每天长大,先饮酒以示庆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
15、最终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华蜜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除夕的来历与传闻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