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01].docx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0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熟悉“坝、傣”等5个生字,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装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宠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抄写描写窗外宁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骄傲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2、抄写描写窗外宁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教学预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2、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进行“民族风情”展现会,熬炼学生搜集信息、沟通信息的力量。 2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一、进行“民族风情”展现会 1师谈话导入。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十四个生字和新词“留恋、不禁、展现、抖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巡游挨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作文力量。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形状特点
3、,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 1、答复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争论、小组沟通、理解重点句。 3、观看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展语言表达力量训练。 4、质疑问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状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读准字音: “颤”读 chn;“应接不暇”中“应”读 yng;“一簇”中“簇”读 c;“隙”读 x。 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
4、:不由自主地。 展现: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抖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 质疑问难。 二、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索: 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怪景象;其次次,是在其次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泼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喧闹活
5、动的情景。) 三、小组争论 我们把两次巡游“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黄昏,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其次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其次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其次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喜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
6、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间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非常幽静。从“没有波浪”、“安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 体会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其次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布满生气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索: 是按什么挨次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 线划出来。 3、小组争论、相互沟通: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在一个地方
7、,河面变窄了。” “那是很多株茂密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很多株榕树的时候”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观察。”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行计数。” 描写“美”的语句: “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得意”。 “有很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抖动。” 4、图文对比,学生沟通、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行计数”的缘由。 5、指导朗读: 培育学生体验“美”、观赏“美”的力量。 6、小结: 这一段由“
8、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外形、颜色、大小等进展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索: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和朋友们其次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争论,教师适时点拨,再读思索: 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当时的心情。 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势。用这样一样或相像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特别上口。 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喧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
9、自由的生活,反映了的美妙情趣和开心的心情。 3、感情朗读: 体会这一段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的心情是开心的,感到留恋。) 2、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慢慢靠近榕树了”到“这漂亮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教学过程
10、一、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巡游路线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投影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思索集中沟通、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黄昏,其次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由于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其次次去看到了许多许多的鸟儿,由于早晨,鸟儿开头活动了。 2、由于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潮湿、环境安静,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夫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爱护,便于鸟类的生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三、再读课文,争论沟通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
11、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 “枝干的数目不行计数。枝上又生根,有很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光明地照射着我们的眼睛,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抖动”。 2、其次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 “处处是鸟声,处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写文章时,留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详细、更精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4、
12、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漂亮奇怪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喜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喜爱鸟类,爱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看事物不但要留意事物的大小,外形,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留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 ”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_”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
13、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智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中国点水花。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力量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育学生的阅读力量。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细致描写、多用比方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对时间消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存语言。 难点: 通过共性化的阅读
14、,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沟通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忙(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实、精炼,文笔清爽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日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
15、清的生平,培育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力量,由此也奇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读匆忙。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教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怀疑。 (2)假设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
16、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猎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尝感悟 1、课文中,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详细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忙,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共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
17、读,抓住重点词句进展品尝,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沟通,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悄悄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沟通中了解运用比方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逝了。) B、请读的精彩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绽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舞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又充
18、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爱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争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悄悄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存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1 小学语文 课文 教案 范文 集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