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小学数学教案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教学重、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生:喜欢!(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
2、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板书:解决问题(二)二、走进新课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400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3、。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20x+20=14020x=120x=6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206+20=120+20=140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板书答语)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
4、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140-20x=2023x=140-2020x=120x=6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20x=140-20x=6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好一些?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
5、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四、课堂作业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难点:
6、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1、初步感知(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
7、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2、数数交流(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3、总结方法(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4、抢答练习(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5、点子图表示数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
8、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
9、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第一节数学课,学习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学生爱学数学,愿学数学,想学数学。达到延伸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的目的。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
10、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
11、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实践应用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小学数学教案篇4设计说明“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
12、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教学过程复习旧知,提出问题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2、创设情境,引出
13、课题。(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主探究,实验感悟1、启发引导。(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2、设计测量方案。(学生先独
14、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3、汇报测量方案。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
15、、准确,填好报告单。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5、归纳实验方法。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
16、的体积。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l3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学具准备:l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l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l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
17、我们就来认识10。2板书课题:10的认识。二、学习新知识1学习数数和认数。(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
18、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l)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19、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3学习10的组成。(l)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由推想出另外
20、几组组成。(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4学习10的写法。(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l”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l”,右边是“0”,合起来读10。(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l”,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三、巩固练习1数数。(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2
21、)抽象数数:从l数到10;从10数到1.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习,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2完成第2题。在屏幕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五、课堂小结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
22、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3教师对全课作小结。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教具、学具准备】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学生:28.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学生:35.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23、,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1.教学例1(1)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2)填表发现规律。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
24、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学生: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3)列式总结规律。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板书:88=1(筐)168=2(筐)248=3(筐)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2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2.教学例2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1.课堂活动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评讲。说说排列的规律。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2.课堂活动第2题(1)独立找规律画图。(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3.练习十四(1)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四、总结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