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湿现象学习.pptx
《润湿现象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润湿现象学习.pptx(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 从宏观来说,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置换另一种流体的过程。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润湿固体的流体,在置换原来在固体表面的液体后,本身与固体表面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接触,它们之间无被置换相的分子。润湿(wetting)是指在固体表面上一种液体取代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流体的过程。1930年 Osterhof和Bartell把润湿现象分成沾湿(ashesion)、浸湿(immersions)和铺展(spreading)三种类型。润湿方式或过程不同,润湿的难易程度和润湿的条件亦不同,因此,应分别讨论上面三种类型的润湿条件。第1页/共69页1沾湿 如果液相(L)和固相(S)按下图所示的
2、方式接合,则称此过程为沾湿。这一过程进行后的总结果是:消失一个固-气和一个液-气界面,产生一个固-液界面。沾湿过程 若设固-液接触面为单位面积,在恒温恒压下,此过程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变化是:G=SL SV LV 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2页/共69页式中 SL单位面积固-液界面自由能;SV单位面积固-气界面自由能;LV单位面积液-气界面自由能。沾湿的实质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粘附,因此在讨论沾湿时,常用粘附功这一概念。它的定义与液-液界面粘附功的定义完全相同,可用下式表示:WS=SV LV SL=G 式中,WS为粘附功。可以看出,SL越小,则WS 越大,液体越易沾湿固体。若WS 0,则(G)
3、TF 0,沾湿过程可自发进行。固-液界面张力总是小于它们各自的表面张力之和,这说明固一液接触时,其粘附动总是大于零。因此,不管对什么液体和固体,沾湿过程总是可自发进行的。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3页/共69页2浸湿 将固体小方块(S),按下图所示方式浸入液体(L)中,如果固体表面气体均为液体所置换,则称此过程为浸湿。在浸湿过程中,体系消失了固-气界面,产生了固-液界面。浸湿过程 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4页/共69页 若固体小方块的总面积为单位面积,则在恒温恒压下,此过程所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G=SL SV 如果用浸润功来表示这一过程自由能的变化,则是:Wi=G=SV SL
4、Wi 是浸润功,若Wi0,则G0,过程可自发进行。浸湿过程与沾湿过程不同,不是所有液体和固体均可自发发生浸湿,而只有固体的表面自由能比固-液的界面自由能大时,浸湿过程才能自发进行。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5页/共69页3铺展 置一液滴于一固体表面(如下图)。恒温恒压下,若此液滴在固体表面上自动展开形成液膜,则称此过程为铺展润湿。在此过程中,失去固-气界面,形成了固-液界面和液-气界面。铺展过程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6页/共69页 设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展开了单位面积,则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G=SL+LV SV 对于铺展润湿,常用铺展系数来表示体系自由能的变化:SL/S=G=SV SL
5、 LV SL/S称为铺展系数,简写为S,若S0,则G0,液体可在固体表面自动展开。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7页/共69页 上面讨论了三种润湿过程的热力学条件,应该强调的是,这些条件均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液体自动润湿固体表面的条件。有了这些热力学条件,即可从理论上判断一个润湿过程是否能够自发进行。但实际上却远非那么容易,上面所讨论的判断条件,均需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和固-液界面自由能,而这些参数目前尚无合适的测定方法,因而定量地运用上面的判断条件是有困难的。尽管如此,这些判断条件仍为我们解决润湿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例如,水在石蜡表面不展开,如果要使水在石蜡表面上展开,根据公式,只有增加SV,降
6、低LV和SL,使S0。SV不易增加,而LV和SV则容易降低,常用的办法就是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因表面活性剂在水表面和水-石蜡界面上吸附即可使LV和SL下降。一、润湿的类型一、润湿的类型第8页/共69页 将液滴(L)放在一理想平面(S)上(如下图),如果有一相是气体,则接触角是气-液界面通过液体而与固-液界面所夹的角。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二、接触角和二、接触角和Young方程方程 第9页/共69页 1805年,Young指出,接触角的问题可当作平面固体上液滴受三个界而张力的作用来处理。当三个作用力达到平衡时,应有下面关系:SV=SL+LV cos 这就是著名的Young方程。式中SV和LV
7、是与液体的饱和蒸气成平衡时的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应当指出,Young方程的应用条件是理想表面,即指固体表面是组成均匀、平滑、不变形(在液体表面张力的垂直分量的作用下)和各向同性的。只有在这样的表面上,固体才有固定的平衡接触角,Young方程才可适用。虽然严格而论这种理想表面是不存在的,但只要精心准备,可以使一个固体表面接近理想表面,如高分子涂层。二、接触角和二、接触角和Young方程方程 第10页/共69页Young方程可用热力学方法导出。接触角是实验上可测定的一个量,有了接触角的数值,即可得下面润湿过程的判断条件:二、接触角和二、接触角和Young方程方程 第11页/共69
8、页 对于浸湿过程,=90完全可作为润湿和不润湿的界限;90,可润湿;90,则不润湿。但对于铺展,则这个界限不适用。在解决实际的润湿问题时,应首先分清它是哪一类型,然后才可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如下图所示的润湿过程,从整个过程看,它是一浸湿过程。但实际上它却经历了三个过程:(a)到(b)为沾湿,(b)到(c)为浸湿,(c)到(d)为铺展。二、接触角和二、接触角和Young方程方程 第12页/共69页 实际上经常遇到多孔物质或毛细管体系的润湿。这类体系润湿的结果也是消失固-气界面而产生固-液界面,因而其实质也是一浸湿过程,但这类体系的润湿条件较复杂。对于孔径均匀的毛细管体系,液体对孔内壁的润湿就是毛
9、细管上升。因而只要接触角 90,液体即可在曲面压差的驱动下渗入毛细孔。毛细管中曲面压差可用下式表示:R为毛细管半径。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 第13页/共69页 如果毛细管水平放置或重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只要接触角 90,则p0,液体可自动润湿毛细管内壁。根据上式,很多人认为cos 和LV越大,则推动液体进入毛细管内的压力越大,润湿越易进行。因此,要尽可能保持小的接触角和大的LV。表面活性剂(此处常称润湿剂)的加入,可因其吸附在固-液和液-气界面上而降低SL和LV。SV 的降低可使cos 增加,有利于润湿;但LV的下降则不利于润湿。因此,最好能找到一种表面活性剂,只在固-液界面上
10、吸附而不在液-气界面上吸附,遗憾的是,这一要求不易做到。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 第14页/共69页另一方面,根据Young方程:从上式可以看出,p的大小只决定于固-气和固-液两界面张力之差而与液-气界面张力无关。因此,对半径均匀的毛细管体系的润湿,关键是SV与SL的相对大小,只要SVSL,润湿过程即可自动进行。但有一例外,即不存在平衡接触角的情形。这时Young方程不适用,但式中的cos 仍可消去。因而LV越大,P越大,驱动液体进入毛细管的压力也越大。对于孔径不均匀的毛细管体系,情况就更复杂了。代入得: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三、毛细管体系的润湿 第15页/共69页 从前面的讨论
11、我们知道,对于理想固体平面,接触角是判断液体能否润湿固体表面最方便的方法。初看起来,关于润湿的判断似乎极易解决,但实际上远非如此。因为很难找到符合Young方程的理想表面。一般固体表面由于:(1)固体表面本身或由于表面污染(特别是高能表面),固体表面在化学组成上往往是不均一的;(2)因原子或离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不同晶面具有不同的表面自由能;即使同一晶面,因表面的扭变或缺陷,其表面自由能亦可能不同;(3)表面粗糙不平。由于这些原因,一般实际表面均不是理想表面,因而给接触角的测定带来极大的困难。例如在接触角测定过程中,经常遇到严重的滞后现象。下面主要讨论表面粗糙度对接触角的影响。四、非理想固体
12、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16页/共69页 将一液滴置于一粗糙表面,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真实接触角几乎是无法测定的,实验所测的只是其表观接触角(用 表示),而表观接触角与界面张力关系是不符合Young方程的。但应用热力学可导出与Young方程类似的关系式。根据界面自由能的定义:在恒温、恒压的平衡状态下,由于界面的微小变化而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变化是: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17页/共69页 式中A为实际界面面积,a为表观界面面积(即几何面积)。以daSV除上式两边,得:式中,根据式并令,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18页/共
13、69页可得:此即Wenzel方程,是Wenzel于1936年提出来的。式中 r 叫作粗糙因子,也就是真实面积与表观面积之比。如果将上式与Young方程比较,可得对于粗糙表面,r 总是大于1。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19页/共69页 (1)90时,即表面粗糙化后较易为液体所润湿。这就是为什么用吊片法测表面张力时,为保证 0,常将吊片打毛的原因。大多数有机液体在抛光的金属表面上的接触角小于90,因而在粗糙金属表面上的表观接触角更小。(2)90时,。纯水在光滑石蜡表面上接触角在105110之间,但在粗糙的石蜡表面上,实验发现 可高达140。右图说明了(满足Young方
14、程的接触角)、(满足Wenze1方程的接触角)和粗糙因子的关系。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接触角与粗糙因子的关系从右式可以看出:第20页/共69页 还应指出的是,Wenzel方程只适用于热力学稳定平衡状态。但由于表面不均匀,液体在表面上展开时要克服一系列由于起伏不平而造成的势垒。当液滴振动能小于这种势垒时,液滴不能达到Wenzel方程所要求的平衡状态而可能处于某种亚稳平衡状态。下图描述了两个不同的亚稳平衡状态的情形。液滴在粗糙表面上的亚稳状态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21页/共69页 一般来说,满足 Wenzel方程的平衡态是很难达到的
15、。如果将粗糙表面倾斜,则在表面上的液滴会出现下图所示的情形。这时液滴两边的虽相等,但表观前进角和表观后退角则不等,而且前进角总是大于后退角,所谓接触角的滞后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很明显,表面粗糙不平是造成滞后现象的重要原因。倾斜粗糙表面上液滴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四、非理想固体表面的接触角 第22页/共69页 介绍一些常用的接触角测定方法,它们都是针对气-液-固体系的接触角而设计的。1躺滴或气泡法 这是接触角测定最常用方法,如下图所示:躺滴法和气泡法 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3页/共69页 接触角可通过照相,然后在照片上测量也可在一低倍显微镜(几十倍)的目镜上装上一量角器直
16、接测量。如果液体蒸气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影响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则应把样品放入带有观察窗的密封箱中,待体系达平衡后再进行测定。此法的优点是:样品用量少,仪器简单,测量方便。准确度一般在1左右。如果液滴很小,重力作用引起液滴的变形可以忽略,这时的躺滴可认为是球形的一部分,接触角可通过长度的测量按下式计算:式中h 是液滴高度,d 是滴底的直径。若液滴体积小于104mL,此方法可用。若接触角小于90,则液滴稍大亦可应用。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4页/共69页 液滴在纤维上的接触角也可用此法测量,用夹子把纤维水平拉直,置于显微镜视野内,然后在其上放置一液滴(其直径略大于纤维直径),直接测定液
17、滴与纤维表面的夹角。如果液滴很小,接触角也可通过上式来计算。实际固体表面几乎都是非理想的,或大或小总是会出现接触角滞后现象。因此,需同时测定前进角和后退角。对于躺滴法,可用增减液滴体积的办法来测定,增加液滴体积时测出的是前进角,减少液滴体积时为后退角,如下图所示。前进角和后退角的测定方法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5页/共69页2吊片法 吊片法是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的条件是接触角等于零。如果接触角大于零,则可利用下式计算接触角数值:式中,W吊片所受之力;P吊片周长;v吊片伸入液面下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式中vg为浮力校正项。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6页/共69页
18、 改变吊片插入液面下的深度测定W,以W对吊片插入液面下的深度作图,外推到深度为零,得 若液体表面张力已知,即可计算。在吊片下降时测定吊片所受之力,则测得的接触角为前进角,反之为后退角。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7页/共69页3水平液体表面法 此法又可分为斜板法和圆柱法两种,但常用的是斜板法。斜板法是调节固体表面的倾斜角,使在固-液-气三相相遇处得到一液体水平面,如下图。固体表面相对于液体水平面的倾斜角即为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降低或升高板的高度,即可得到前进角和后退角。斜板法和圆柱法测定接触角 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8页/共69页 圆柱法是将水平圆柱部分浸入液体中,
19、调节圆柱体浸入深度,使固-液-气三相接触处液体表面无弯月面。在此条件下,接触角可通过下式计算:式中d 是圆柱的直径,h 是圆柱浸入液体的深度。根据圆柱体旋转的方向可决定前进角和后退角。倘若改变圆柱体的旋转速度,此法还可以用来测定动的前进角和后退角。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29页/共69页4粉末表面接触角的测定法 液体在固体粉末上的接触角,虽然在实践中非常重要,但其测定要比在平固体表面上的困难得多,因此,至今尚无理想的测定方法。现时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1)静态法 将粉末均匀填入管中成一多孔塞,测定刚好能阻止液体渗入孔塞的压力,根据Laplace公式:式中R是孔塞粉末间
20、孔隙的平均半径,可用一已知接触角为零的液体测出。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30页/共69页待测液体在粉末上的接触角可通过下式计算:由于粉末间孔隙的多分散性和无规则性,此法无法求出准确的接触角数值,所得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2)动态法 此法是通过测液体渗入毛细孔的速度来计算液体在固体粉末上的接触角的。当液体渗入一半径为R的毛细管时,其渗入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可用Washburn方程表示:式中,L在t 时间内液体渗入毛细管的深度;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粘度;前进角。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31页/共69页 对于填充在玻璃容器中的粉末体系,可设想其为一组平均半径为R的毛细管所组成,因此
21、,上式可写成:式中c是对毛细孔在粉末中无规定向的校正因子。对同一粉末体系,在同样的填充条件下,cR近似为一常数,其值可选择已知 =0的液体通过实验求出。实验装置如右图:粉末接触角测定装置 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32页/共69页 测定不同时间液体渗入粉末塞中的高度。根据上L2对t 作图应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即可求出液体在粉末上的接触角。有机液体对铝粉的润湿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铝粉的润湿 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33页/共69页 从这两个图可以看出L2与 t 基本上是线性关系,这表明上式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因上式未考虑重力的影响,因此,只有在重力相对于曲面压差可以忽略时才
22、可应用,否则要作重力校正。还应指出的是,此法假定了cR是一常数,但对固体表面润湿性不同的液体的渗入,可能会改变粉末之间孔性的结构,因而cR可能有变动。此外,如果无法确知=0的液体(实际情况往往是如此),则只能选择一种渗透速度最快的液体作标准,并假定其在粉末上的接触角为零,然后仍按上式计算其他液体的接触角。和静态法相同,此法所得结果亦只具有相对意义。五、接触角的测定五、接触角的测定第34页/共69页 固体表面一般可分为高能表面和低能表面两类。高能表面指的是金属及其氧化物、二氧化硅、无机盐等的表面,其表面自由能一般在5005000mJ/m2之间。这类物质的硬度和熔点越高,其表面自由能越大。低能表面
23、指的是有机固体表面,如石蜡和高分子化合物。它们的表面自由能低于100 mJ/m2。根据铺展润湿的条件,我们可以设想一般液体在高能表面上是可以展开的,因为这样可使体系的表面自由能大大下降。大多数实验事实的确是如此。对于低能表面,液体的表面自由能与固体的表面自由能相近,其润湿情况与高能表面的完全不同。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第35页/共69页1低能表面的润湿规律 正构烷烃对聚四氟乙烯上的润湿(20)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 Zisman等曾做过大量系统的有关低能表面润湿的工作。在光滑、干净、无增塑剂的有机高聚物表面,他们发现前进角和后
24、退角相等,而且接触角数据可以很好重复。这说明这些表面接近理想表面。他们测定了各种不同液体在同一高聚物表面上的接触角,如果用cos对液体的表面张力作图,对于同系列的液体可得一直线,右图就是正构烷烃在聚四氟乙烯上的实验结果。第36页/共69页 将直线延至与cos=1的水平线相交,与此交点相应的表面张力称为该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用c表示)。对于非同系物液体可得一窄带,下图就是各种不同液体在聚氯乙烯和聚偏二氯乙烯上的实验结果。如果cos 随LV变化在一窄带内,则取与窄带下限线交点相应的表面张力为该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液体对低能表面的的润湿(20)(a)聚氯乙烯 (b)聚偏二氯乙烯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
25、湿规律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第37页/共69页 c 是反映低能固体表面润湿性能的一个极重要的经验常数。只有表面张力等于或小于某一固体的c的液体才能在该固体表面上铺展。固体的c 越小,要求能润湿它的液体的表面张力就越低,也就是说该固体越难润湿。下表列出了一些有机固体的c 值。固体表面 c,mN/m固体表面 c,mN/m聚甲基丙烯酸全氟辛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氟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19.618222528313337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酯尼龙66甲基硅树脂石蜡正三十烷3939404346202622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六、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润湿 现象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