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共4页).doc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5、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胡雪 审核人:莫文英 终审人:饶志青 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
2、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
3、签判时与其相识。(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
4、谓(称呼)之方山子。(1)翻译:在茅屋里住,把蔬菜当作食物,不与社会各界来往。诵读后思考:1、本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余谪(贬官)居于(在)黄,过(经过)岐亭,适(碰巧)见焉(代词,他,指方山子),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1)方山子亦矍然(惊讶相看的样子),问余所以(的原因)至此者,余告之故。(2)俯(低下头)而不答,仰(抬起头)而笑,呼(叫)余宿(住宿)其家。环堵(四壁)萧然(萧条的样子),而妻子(妻儿子女)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怡
5、然自得的样子);余既(已经)耸然(惊奇的样子)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之。(1)(句式:宾语前置句)翻译: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2)(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我把原因告诉了他。诵读后思考:1、本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作者第二次见到方山子的情景。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3】独(私下
6、,独自)念(回想)方山子少时使酒(酗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通“又”)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两骑,挟二矢,游(游猎)西山,鹊起(飞起)于(在)前,使骑逐(追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使动用法,使发怒)马独(单独)出,一发(发一箭)得之。因(于是)与余马上(在马背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自认为)一世豪士。今几日耳(语气助词,罢了),精悍(精明强干)之色(神色),犹见(通“现”)于眉间,而岂(表反问语气,难道)山中之人哉! 诵读后思考:1、此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回忆第一次见方山子的情景。2、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
7、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4】然(然而)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应该)得(得到)官,使(表假设,如果)从事(办事,任职)于其(代官府)间,今已显闻(显赫的名声)。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园林宅舍)壮丽,与公侯等(等同,相类似)。河北有田,岁(每年)得帛千匹,亦足以(足够用来)富乐。皆弃(抛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1)(1)翻译:这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山子传 方山 导学案 1620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