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电路谐振功率放大器.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通信电子电路谐振功率放大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电子电路谐振功率放大器.ppt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v 3.1 概述 v 3.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 分析 v 3.3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及其特性 v 3.4 丙类谐振功率的耦合与设计原则v 3.5 倍频器 第1 页/共44 页3.1 概述作用:作用:为天线或其它负载单元提供 为天线或其它负载单元提供足够大的高频输出功率。性能指标性能指标:(:(管子安全前提下)管子安全前提下)输出功率 输出功率(P Po o=V=Vom om2 2/2R/2RL L)足够大 足够大;效率足够高 效率足够高 c c=输出功率 输出功率/电源提供功率 电源提供功率=P=Po o/P/PD D=P=Po o/(P
2、 Po o+P+Pc c)失真小 失真小(谐波分量应尽量小,以免对其他频道产生干扰)特点:特点:工作频率高,相对频带窄(频宽只中心频率的1%或更小);采用谐振系统作为负载回路;放大器一般工作在C(丙)类工作状态,属于非线性电路;输入信号强,电压在几百毫伏一几伏数量级附近;不能用线性等效电路分析,一般采用图解法和折线法分析;用途:用途:主要用于 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发射机,以及许多电子设备如 高频换流器及微波功率源等。输出功率:输出功率:便携式发射机:毫瓦级;无线电广播电台:几十千瓦,甚至兆瓦级。第2 页/共44 页提高效率减小管耗的方法:讨论:若要提高C,就应减少 PC,则要减少 iC vCE
3、途径 1:减小管子在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即 增大 iC 0 的时间。(由甲类甲乙类乙类丙类)途径 2:使管子运用在开关状态(又称丁类);管子在半个周期内 饱和导通,另半个周期内截止。饱和导通时,vCE vCE(sat)很小,因此导通的半个周期内,瞬时管耗 iC vCE 处在很 小的值上。截止时,不论 vCE 为何值,iC 趋于 0,iC vCE 也处在零值附近。结果 PC 很小,C 显著增大。返回概述总总结结为提高效率,管子的运用状态从甲类乙类丙类开关工作的丁类转变。但随效率的提高,集电极电流波形失真严重,为实现不失真放大,在电路中需采取特定措施。(乙类可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丙类则可采用具有谐
4、振性质的负载等)第3 页/共44 页功率放大器的分类VCC vCE iCO QQ甲类:Q点在放大区,功率管在整个周期内都导通=1800(如小信号放大器)乙类:Q点在放大区和截止区交界处,VBEQ=VBE(on),功率管仅在半个周期内导通。=900(如乙类互补对称功放)丙类:Q点在截止区,功率管小于半个周期内导通。900 甲乙类:Q点在放大区和截止区之间,但靠近截止区的位置,管子在大于半个周期小于一个周期内导通。900 1800 返回概述第4 页/共44 页3.23.2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分析一、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原理电路LC LC构成
5、匹配网络 构成匹配网络,用来保证输出与,用来保证输出与输入信号变化规律一致,输入信号变化规律一致,其谐振频 其谐振频率等于输入信号中心频率。率等于输入信号中心频率。VB为基极偏置电压,其值应小于VBE(on)即静态工作点应设置在截止区,以实现丙类工作。原理分析 性能分析 B B、E E间的有效电压:间的有效电压:C C、E E间的电压:间的电压:RFC为高频扼流圈(通直流阻交流);Co为耦合电容(通交流阻直流)iL中无直流分量(即Ico=Idc)第5 页/共44 页二、工作原理分析二、工作原理分析vBEiCVBVBE(on)vBEiCVsmg gC C若对 若对i iC C分解傅 分解傅里叶级
6、数 里叶级数:思考思考:可通过那些途径 可通过那些途径 改变导通角 改变导通角?思考:若将该三极管的输出直接接在一个纯阻负载上可以吗?Icmax第6 页/共44 页关于集电极电流ic平均分量 基波分量n次谐波分量ict ic1ic2ic3IcoIcmax根据电流分解理论知:根据电流分解理论知:返回原理分析续与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第8 页/共44 页思考:输入电压、集电极电流、输出电压的波形相同吗?工作原理分析续:输出电压表达式 因为LC谐振回路谐振于信号频率 谐振于信号频率,因而电路谐振电阻R上流的是基波 基波电流,即输出电压为:vCEvctVCCvBEtvsVsmVcmictibtIcmaxV
7、B丙类功放各级电压、电流的波形图VBE(on)C C、E E间的电压:间的电压:性能分析第9 页/共44 页三、谐振功放的性能分析:1、输出功率:2、转换效率:3、管子消耗的功率:为电压利用系数=Vcm/Vcc尖顶余弦函数脉冲的 尖顶余弦函数脉冲的分解系数 分解系数与 与波形系数 波形系数曲线 曲线第10 页/共44 页详细解答例题1:谐振功放的电路及晶体管转移特性曲线如图,已知L=7.68H,VB=-1V,VCC=12V,设输入信号为:例2例3第11 页/共44 页3.3 3.3 丙类谐振功放动态分析(工作状态及几种特丙类谐振功放动态分析(工作状态及几种特性)性)3.3.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
8、动态分析方法(用静态特性曲线表示,其高频效应 可忽略。且谐振回路具有理想滤波特性)若设输入电压:当放大器工作在谐振状态时,其外部电路输入端电压方程为:又利用晶体管的内部特性关系式(折线方程):动态特性曲线在vCE轴上的截距 vBEiCgCVBE(on)一、一、动态特性方程(了解)动态特性方程(了解)动态特性曲线的斜率 第15 页/共44 页二、动态曲线画法二、动态曲线画法(了解):了解):V0gd当R增大Vcm=Icm1R增大|gd|减小,曲线向左移动。IQ=gc(VB-VBE(on)A(vcemin,vbemax)Q(VCC,IQ)vcemin=VCC-Vcm BAB(VO,0)QVO=VC
9、C-VcmcosB、Q的确定第16 页/共44 页 在放大技术中,人们根据器件是否进入截止和进入截止区的时间长短,将放大器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等,而在丙类放大器中,有时需要晶体管进入饱和区,以获得人们期望的某种结果,根据晶体管的输出动态点是否进入饱和区将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为欠压、临界、过压三种状态。A1:vCEmin 对应的动态点处于放大区,Vcm VCC VCES 欠压状态,iC 迅速减小,电流脉冲出现凹陷,随 Vcm 增大,凹陷加深三、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欠压、临界和过压状态 第18 页/共44 页3.2.3 3.2.3 高频谐振功放的动态特高频谐振功放的动态特性性一、负载特
10、性:VB、Vsm、VCC 一定,改变 Re 对应特性。vBEiCVBVBE(on)vBEiCgCVsmvBEmaxIcmaxvCEiCVCC QvCEminVCESgdvBEmax过压区临界区欠压区A1A5A3A4A2V0当Re增大Vcm=Icm1Re增大|gd|减小,曲线向左移动。ReRe 的增加势必将引起 Vcm 增大()ReVcmvCEmin;工作状态由欠压临界过压,iC 由接近余弦变化的电流脉冲转变为中间有凹陷的脉冲波。继续第19 页/共44 页负载特性续负载特性续 icvCEPoRe欠压区 过压区临界区Re欠压区 过压区临界区Ic1IcoPDPcvbemaxUcm Vcm=ReIcm
11、1 Po=VcmIcm1/2 PD=VCCIC0 PC=PDPo C=Po/PD(1)临界:Po最大,效率也较高,可以说是最佳工作状态,常选此状态为末级功放输出状态。(2)过压:Rp变化时,输出电压比较平稳;在弱过压时,效率可达最高,Po有所下降。常用于需要维持输出电压比较平稳的场合,如发射机的中间放大级。集电极调幅也工作于这种状态。Reopt _最佳负载阻抗(匹配阻抗)(3)欠压:Po与都比较低且PC大,输出电压又不够稳定,因此一般较少采用。但在某些场合,例如基极调幅,则需采用这种工作状态。调制特性第20 页/共44 页二、调制特性二、调制特性 1.集电极调制特性(1)含义:指VB、Vsm
12、和 Re一定,放大器性能随 VCC变化的特性。(2)调制特性:VCCVcmvCEmin,工作状态由:过压 临界欠压,iC 由中间有凹陷的脉冲波。转变为接近余弦变化的电流脉冲波且脉冲高度增加。(包括集电极调制和基极调制两种特性)vCEicvBEmaxQVCCQVCCQVCCiC结论:若要VCC能有效控制Vcm实现集电极调制,则放大器应工作在过压状态;集电极调制特性是实现集电极调幅的原理依据。第21 页/共44 页2.2.基极调制特性基极调制特性(结合转移特性讲)(结合转移特性讲)(1)含义:Vsm、VCC、Re一定,放大器性能随 VB 变化的特性。VcmIcoIcml临界VB过压欠压OVB2vB
13、EiCvBEmax1vBEmax2 VB3vBEVB1vBEmax3VBE(on)iCt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2)调制特性:当 Vsm 一定,VB 时,iC宽度、高度,IC0 Icm1Vcm,使 vCEmin,工作状态:欠压临界过压状态。过压状态:随VB 正值方向增大,集电极电流的宽度和高度均增加,使凹陷加深,结果使 IC0 和 Ic1m、Vcm 均将增大,但增大得十分缓慢,可认为近似不变。结论:结论:若要VB 有效控制VCC 实现基极调制,应工作在欠压状态;基极调制特性是实现基极调幅的原理依据。(因基极调幅非线性失真大;需激励信号功率大;所以一般不采用)第23 页/共44 页三、放大特性(振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电子电路 谐振 功率放大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