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二5107.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学专题—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二510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二5107.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l 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l 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l 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给药皮肤给药 l 第四节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l 第五节第五节 肺部给药肺部给药l 第六节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直肠与阴道给药 l 第七节第七节 眼部给药眼部给药第一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方式: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肉、鞘内、关静脉、皮内、皮下、肌肉、鞘内、关节节(gunji)腔、玻璃体内、局部等腔、玻璃
2、体内、局部等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上腔静脉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心心 肺肺(肺首过效应)(肺首过效应)全身作用部位全身作用部位动脉注射:动脉注射:无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无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肌内、皮下注射:肌内、皮下注射: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二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副作用大静脉注射副作用大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须(bx)静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容量小于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
3、ml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剂型:水溶液或乳剂剂型:水溶液或乳剂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三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肌内注射肌内注射较安全较安全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容量一般为容量一般为25ml溶液溶液(rngy)、乳剂、混悬剂、乳剂、混悬剂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溶媒为水、复合溶媒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四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
4、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zhsh)血流慢血流慢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皮下注射容量皮下注射容量12ml皮内注射容量皮内注射容量0.10.2ml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过敏试验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五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yn s)生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剂型因
5、素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六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zhungti)上臂三角肌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按摩和热敷按摩和热敷运动运动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七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
6、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分子量:小-血管吸收,大血管吸收,大-淋巴管吸收淋巴管吸收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的药物分子通过。难容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难容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水混悬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溶液O/W型乳剂型乳剂 W/O型乳剂型乳剂油混悬剂油混悬剂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九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
7、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溶液型注射剂:溶液型注射剂:混合溶媒: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如口服好严重偏离生理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的溶媒:在组织液的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下可析出沉淀渗透压:渗透压:低渗低渗 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高渗 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以油为溶媒: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扩散慢而少,肌注(j zh)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高分子附加剂: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
8、sh)给药给药第十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混悬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遵循溶出扩散定律:遵循溶出扩散定律: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0.12u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的微粒经静脉、动脉(dngmi)或腹腔注射或腹腔注射后主要有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后主要有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
9、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乳剂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O/W型乳剂,粒径为型乳剂,粒径为1u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fnb)作用作用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注射注射(zhsh)给药给药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q优点优点n避开肝首过作用避开肝首过作用 n避开胃肠道的降解避开胃肠道的降解(jin ji)作用作用n给药方便给药方便n起效迅速起
10、效迅速n无痛无刺激性,患者耐受性好无痛无刺激性,患者耐受性好 q局部作用:局部作用: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剂q全身作用:全身作用:舌下片、黏附片、贴膏舌下片、黏附片、贴膏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一、口腔一、口腔(kuqing)黏膜的结构与生理黏膜的结构与生理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口腔粘膜口腔粘膜面积面积(cm(cm2 2)厚度厚度(mm)(mm)血流量血流量(ml/min.cm(ml/min.cm2)2)颊粘膜颊粘膜5
11、0.250.2500 800500 8002.402.40舌下粘膜舌下粘膜26.526.5100 200 100 200 0.970.97牙龈牙龈200200硬腭硬腭250 250 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口腔舌下吸收因素二、影响口腔舌下吸收因素(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q口腔粘膜角质化上皮相对口腔粘膜角质化上皮相对(xingdu)较薄,表面由较薄,表面由20多层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药物穿透屏障。药物穿透屏障。q 渗透能力渗透能力:舌下舌下 颊粘膜颊粘膜
12、 牙齿粘膜和腭粘膜牙齿粘膜和腭粘膜q 唾液分泌唾液分泌:冲洗作用冲洗作用-影影响响吸收的最大因素吸收的最大因素。q 唾液唾液pH:5.5-7.4。q 唾液酶唾液酶:粘蛋白酶,淀粉酶,羧酸酯酶,肽酶。粘蛋白酶,淀粉酶,羧酸酯酶,肽酶。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因素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因素(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q主要适用于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zuyng)强强的药物。的药物。q生物黏附制剂生物黏附制剂可提
13、高滞留与吸收。可提高滞留与吸收。q渗透能力遵循渗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学说分配学说受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的影响。受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的影响。q水溶性离子型药物水溶性离子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间途径吸收,吸收速度取决也能通过细胞间途径吸收,吸收速度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于于分子量大小,小于75-100的小分子能迅速透过口腔粘膜,的小分子能迅速透过口腔粘膜,分子量大于分子量大于2000的药物,渗透性能急剧下降。的药物,渗透性能急剧下降。q穿透促进剂:穿透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
14、第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二)剂型因素q体外法:体外法:采用动物采用动物(dngw)如狗、猪、家兔、恒河猴等动物如狗、猪、家兔、恒河猴等动物(dngw)的口腔黏膜进行。其中猪的较为常用。的口腔黏膜进行。其中猪的较为常用。q体内法:体内法:口腔灌流给药装置口腔灌流给药装置在体扩散池在体扩散池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口腔(kuqing)黏膜给药黏膜给药第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
15、)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皮肤外用制剂皮肤外用制剂软膏剂软膏剂硬膏剂硬膏剂皮肤表面保护皮肤保护皮肤局部治疗局部治疗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TS,TDDS)(TTS,TDDS)贴剂贴剂贴片贴片软膏剂软膏剂全身给药全身给药皮肤深部*第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n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q产生产生(chnshng)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良反应。q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避免肝脏的首
16、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q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q患者可自己用药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使用方便q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第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yow)(yow)的转运的转运1.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第二十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一、皮肤的结构一、皮肤的结构(jigu)(jigu)与药物的转运与
17、药物的转运2.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制剂药物制剂皮肤表面释放溶解药物角质层角质层扩散真皮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主要屏障主要屏障5-氟尿嘧啶P 40 倍阿糖胞苷P 1300 倍正戊醇P 23 倍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二、影响二、影响(yngxing)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一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n 个体差异;动物种属个体差异;动物种属n 年龄:年龄:老人 儿童n 性别:性别:男性妇女n 用药部位: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用药部位:角
18、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 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n 皮肤的状态:皮肤的状态:皮肤的水化、溃疡、破损、烧伤、湿疹、皮炎、硬皮病、老年角化病。*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二、影响药物二、影响药物(yow)经皮渗透的因素经皮渗透的因素(二二二二)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1.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n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为宜。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为宜。n分子量分子量 600。n药物的熔点药物的熔点: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n油油/水分
19、配系数大水分配系数大: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的溶解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的溶解度药物。度药物。n药物的分子形式易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分子形式易通过皮肤吸收。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yn s)(二二二二)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2.给药系统性质给药系统性质n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渗透。n常用经皮给药剂型:常用经皮给药剂型:乳膏、凝胶、涂剂、透皮贴片、脂质体。乳膏、
20、凝胶、涂剂、透皮贴片、脂质体。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二二二)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剂型因素2.给药系统性质给药系统性质浓度浓度(nngd)氢化可的松透皮速率与丙二醇关系氢化可的松透皮速率与丙二醇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丙二醇丙二醇透皮速率透皮速率(mg/cm(mg/cm2 2.h).h)溶解度溶解度(mg/ml)(mg/ml)25250.119 0.119 0.007 0.0071.191.1940400.089 0.089 0.006 0.0062.202.
21、2060600.078 0.078 0.003 0.0033.083.08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三三)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n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学方法。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学方法。n促进剂:促进剂:表面活性剂类:表面活性剂类:Tween80、SDS-Na;DMSO类:类:二甲基亚砜、葵基甲基亚砜;二甲基亚砜、葵基甲基亚砜;吡咯酮衍生物:吡咯酮衍生物:氮酮类化合物,氮酮类化合物,Azone;醇类和脂肪酸类:醇类和脂肪酸类
22、:桉叶油、桉叶油、薄荷油等;薄荷油等;角质角质(jiozh)保湿剂:保湿剂:尿素、水杨酸等。尿素、水杨酸等。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三三)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n n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n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n 药物在皮肤的分配药物在皮肤的分配:溶解溶解(rngji)角质层的类脂角质层的类脂;n 促进皮肤水化促
23、进皮肤水化: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四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利用利用(lyng)直流电将离子型药物或能够在溶液中形成带直流电将离子型药物或能够在溶液中形成带点胶体粒子的药物经由定位导入皮肤和黏膜、肌肉局点胶体粒子的药物经由定位导入皮肤和黏膜、肌肉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技术。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技术。离子导入途径:离子导入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
24、腺)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药物解离性质、药物浓度、介质药物解离性质、药物浓度、介质pH值;值;电流强度、通电时间、脉冲电流、离子电子电流强度、通电时间、脉冲电流、离子电子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三、经皮吸收的研究三、经皮吸收的研究(ynji)方法方法1.体外经皮渗透研究体外经皮渗透研究单室扩散池单室扩散池双室扩散池双室扩散池2.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第三节第三节 皮肤皮肤(p f)给药给药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第四节第四节 鼻黏膜
25、给药鼻黏膜给药药物药物鼻粘膜鼻粘膜局部作用局部作用杀菌杀菌抗病毒抗病毒血管收缩血管收缩抗过敏药物抗过敏药物滴鼻剂滴鼻剂气雾剂气雾剂甾体激素类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抗高血压镇痛镇痛抗生素类抗生素类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鼻粘膜鼻粘膜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 多肽多肽蛋白质类蛋白质类鼻粘膜鼻粘膜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 生物粘附;生物粘附;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生物降解性微球给药*第三十页,共六十四页。第三章第三章 非口服非口服(kuf)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n鼻粘膜给药优点鼻粘膜给药优点 血管丰富和鼻粘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血管丰富和鼻粘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收 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第三 口服 吸收 510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