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财个人先进事迹(共6篇).docx
《董福财个人先进事迹(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福财个人先进事迹(共6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董福财个人先进事迹(共6篇)篇:董福财生前事迹董福财生前事迹扎根沙漠的“樟子松”回访“治沙英雄”题记本报6月15日刊发的人物通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四十载圆了三个梦,在辽宁省阜新市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及辽宁省委关于“学讲话、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的大学习大讨论,阜新市把学习董福财同志闪光精神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原动力。董福财走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连日来,在辽宁阜新,“治沙英雄”、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成为这座城市鼓舞时代精神、凝聚向上力量的榜样。再次踏上辽宁阜新的土地,正赶上该市举行的彰武县
2、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先进事迹报告会,其儿子董伟朴实无华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父亲没给我留下财产,却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要像他那样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告慰父亲。”学习董福财,践诺干实事。阜新人学习典型的态度,让人看到了这个转型城市的精神底蕴及以此为底色的振兴未来。“我死了,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谈起与董福财交往的经历,辽宁省直机关工委驻北甸子村工作队队长张伟说:“老董和他的生活环境总让我想起樟子松。”樟子松是辽西北抗风固沙中担任主角的树种,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人和树,董福财和樟子松,如此相似。董福财生前说过:“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樟子松林边。
3、”早些年,政府部门提出北甸子村整体搬迁,董福财说不:“国家只要给政策,治沙我们自己能行!”沙里栽树难度大,村民退却,董福财说不:“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得治住这沙坨子!”和他一起栽树,村民累得不行,栽树稍有差池,董福财说不:“你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孙后代呀!”这些“不”,有故土难离之情,更多的是董福财做事严谨认真,生怕村民对他的工作说“不”。他曾对村里的干部说:“咱只要把栽树的头带好了,村民就会跟着干,到那时绿树成荫,咱就是头功!”作为一名党员,董福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村民最终信服了这个“当家人”。在村民陈其华眼里,北甸子村那一片片林子,无论东西瞅、南北望还是斜着瞧,怎么看都成趟儿
4、:“老董要求严,栽树一定要栽出规矩。”樟子松挺拔屹立。北甸子村的护林员说,即使是成片樟子松林最边缘的几棵树,也是任凭风吹沙打笔直往上长。回忆起董福财,他还说:“董福财栽的树也死,最开始成活率也就30%,但他补苗补得邪乎,有时候补的树苗比新栽的还要多!”董福财把成活的樟子松当成“亲儿子”来看待。每年火灾高发季节,董福财总是第一个上山护林,特别是清明节前后,他拿起铁锹,跟在一些烧纸钱的村民后面,随时准备着把可能遗落的火星埋起来。董福财对待樟子松,有时比亲儿子还“亲”。一次,儿子董伟养的牛跑进了林地,被董福财发现了,他当时就急了,狠狠地骂了董伟一顿。这之后,为避免林子被牲畜啃食,董福财说服全村人把牛
5、羊圈养起来,还定下封山禁牧的规矩。董福财栽活了树,树和倔强的董福财一起,迈过岁月,绿了沙坨子,白了少年头。数十载如一日,董福财用铮铮铁骨改写了北甸子村的发展过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阜新经济转型需要董福财式干部的精神,来激励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别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在亲友的印象中,董福财一心忙于村里的事,经常忘了家里。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季,大雨把董福财家里的马棚冲垮了,砸死了马,女儿几次到村部去找他都没找着。其他村干部说,你爸上镇上跑修路的事去了!实在找不到他,董福财的几个兄弟帮助把马处理掉了。董福财后来又买来的马叫“大傻子”,有劲,能干。妻子刘玉莲曾和董福财打趣说
6、:“咱家这马和你一个性格!”在村民的眼中,董福财有时真的是冒“傻气”。村民李树国回忆说:“就说给村里修路这件事吧,再等上几年政府实施村村通也就给修了。可老董说,别人等得起,咱可等不起,咱要尽快改变咱村的面貌”村民认为董福财冒“傻气”是有原因的三面环沙的北甸子村本没有路,人畜车都是沙里行,村东面距镇里虽不过6公里,但中间有一个100多米高的巨大沙丘,村民去镇上办事,孩子去镇里上学,都得绕着走,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董福财却“敢教日月换新天”,那股执着的傻劲转化成了“愚公移山”的行动。“民事不可缓”,董福财太了解憋了几十年的村民的心情了。村民邢守林回忆说,老董遇到难事一般不吱声,就拿挪沙丘这事来说,
7、他是第一个赶着马车出工的。对此,马家、好宝起两个屯的几户村民也印象深刻,因为离镇里近些,他们对出义务工有抵触,董福财就白天辛苦干活,晚上找他们做通了工作。就这样,全村老少齐上阵,手担肩扛,马拉人拽,硬是把压在村民心头的沙丘移走了。瘦了一圈的董福财鼓励村民:“看见没,没啥难的,人心齐,泰山移!”困难面前的董福财,不怕苦不怕累,总是那么乐观。村民费占军至今时常想起董福财:“那时拉沙子工程量非常大,我家的马有些吃不住劲了,董福财上前一把拽住车辕子帮忙,结果被马抬腿踢倒,他爬起来继续拉,可没走几步,一头栽倒,不得不被送到医院”这头董福财住进了医院,那头挪沙丘的收尾工作快马加鞭。乡亲们疼在心里:老董为啥
8、,还不是为了尽快修成咱村通往外界的“天路”!沙丘移走了,“天路”修成了,村民欢呼雀跃。2003年夏天,当地不多见的大雨把路面冲出了豁子。董福财赶着他的马,叫上几个人,到一里地以外的地方挖来草皮子,一股脑地填到豁口上,填上就冲跑了,冲跑了再填,直至豁口被堵住董福财傻吗?北甸子人说“不”。一直在北甸子村教书的闫振辉说:“要是没有董书记,村里可成不了今天这样!”“俯首甘为孺子牛”北甸子村有养牛的传统。耕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求所得,甘愿奉献,恰如北甸子人的性格。董福财文化不高,却记得鲁迅先生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北甸子村把养牛做成产业,是董福财一手张罗起来的。如今在当地已是养牛大户、开着越野
9、车买牛的王辉感触颇深,15年前,没技术没经验更没资金的王辉,是在董福财的帮助下,成为今天的“牛人”。在帮助王辉的同时,董福财还帮助很多村民。他把自己家养牛的事放下了,跑贷款、选良种、找信息,比自己养牛还上心。他对村民说:“咱得把这养牛做成产业,搞集中规模饲养,散放祸害树,卖价也上不去!”这个“老黄牛”把村民带上了致富路,唯独忘了自己。养牛大户李万权说,董书记要是一直养牛,早发家了。时至今日,村民闫明哲还记得,5年前,他要在自家旁边的10亩地上建畜牧交易市场,董福财不让,而是另批50亩地给他,两人闹得不欢而散。现在想起这事,闫明哲说:“如果当初选那10亩地,手脚就被捆住了,现在这50亩地咋干咋有
10、理,董书记看得远,也敢当家!”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与“争吵”中,北甸子村富了。2014年,北甸子村人均纯收入9700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8倍,仅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富起来的村民想着董福财,再想和他“吵”两句的时候,就到他的墓碑旁,和他唠唠知心话,可只有樟子松在风中呜呜作响,好像在替董福财作答。“定了的事,就要带头干,差一点都不行”董福财得的是肝病,早前少有人知道他病得如此严重。摸着董福财腹部肿块的医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即便是这样,董福财也是身体稍有好转就赶到村部。自打当上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他就对支部20多名党员提出,遇事党员要冲在前、打出样
11、、有公心。近年来,村里又发展了七八名年轻党员。好书记带出好队伍。在北甸子人的印象中,党员就是带领大家一直栽树、修路、共同致富的那群人。而党员们则说:“董书记虽然走了,但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村里多作贡献!”作为一名党员,董福财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儿子工作的事他不管,女儿盖房子用树他不批,兄弟几个和他一起少分地,借不上一点光;而困难家庭没钱过年他给,鳏寡孤独老人盖房子他帮,早些年村里老人去世都是他和“大傻子”去送村里一名党员说,老书记威望高,但从不搞“一言堂”,党支部定事,向来是谁说得对就听谁的。董福财常说:“定了的事,就必须认真带头干,差一点都不行!”生命已逝,精神长存。回忆董福财生前事迹,仍有
12、说不完的感动。他把“为人民服务”深深刻进骨子里,生长出令阜新人乃至更多人学习的精神。这些,也许是董福财生前不曾想过的。董福财用一生奉献定格自己樟子松的形象:越是在风沙肆虐、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下,越是长得郁郁葱葱、挺拔直立。第2篇:学习董福财先进事迹学习董福财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中华路小学孟凡涛董福财同志的先进事迹,正在感动越来越多的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党政机关到社会各界,大家都钦佩这样一个基层干部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境界。他的人生追求,他的优秀品质,给人以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特别是他牢记宗旨、造福于民的为民情怀,更是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共鸣。成就一番事业,不仅需要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更需要脚
13、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董福财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其值得学习的精神是多方面的,而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甸子人,董福财当村干部40多年,把一生无私献给了北甸子村的一草一木和全体村民,即使面对病魔与死神,依然忘我地奋斗在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名员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在推进转型振兴的征程上,董福财同志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鼓舞全市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人,必定是一个不怕困难、永不退缩的人,也必定是一个
14、坚韧不拔、对事业无限忠诚的人。这种执著精神,让人摒弃浮躁和私利,让人远离抱怨和狂妄,让人忘记懒惰和贪欲。理想在心,责任在肩。董福财同志的执著精神,体现在他以无私忘我的品格挑战风沙,生命不息,工作不止。面对肆虐的风沙,董福财第一个站出来,带领村民植树造林;面对横在村前的巨大沙丘,董福财带头出义务工,愣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移走了沙丘;面对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董福财能舍下“老脸”给村民跑贷款这些,都是董福财同志执著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应学习之处。转型以来,我们曾面临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面临着种种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做不到”的严峻挑战,然而我们硬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滴汗珠地走了过来。这其中,离不开
15、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全力支持,更离不开全市人民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正是这份执著,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新的胜利。新常态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多,挑战也多,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也更需要对于事业的执著。路要一步一步走,环环相扣的工作需要扎实推进。当前做一项工作、推进一项事业,“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况几乎已不可能。这就需要我们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切实做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
16、董福财同志学习,以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早日实现转型振兴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3篇:董恩福先进事迹党旗在我心中飘扬记饶河农场优秀员董恩福在饶河农场南通河管理区,提起老党员董恩福,人们都会夸上两句。是啊,多年来他踏踏实实,始终以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员的誓言,又怎能不赢得群众的赞誉。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永葆党性;他不计个人得失,致富不忘众乡亲;他积极“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的“五带头”作用,先后被评为农场级优秀党员、管局级先进工作者、总局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在南通河管理区职工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面旗臶。“我是军人出身,我要永葆军人的优良传统;我是党员,我
17、要永葆党性”今年58岁的董恩福,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1972年11月光荣入伍,1977年在部队入党,是一个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1977年转业到饶河农场,1984年农场组建七队(南通河管理区前身),他被选配到南通河管理区任机务副队长。现如今由于年龄偏大他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多年来,无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岗位,他都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常鼓励青年人说“人要不断的学习,要不断的提高思想水平,要有新思想才能坚定信念,这样才能进步”,他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南通河管理区,人们都知道他有个看电视不喜欢看连续剧,喜欢看新闻的习惯,他的观点是:看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
18、程。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每次管理区举办培训班,他都积极地给职工群众讲课,在他的带动下,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变,提高了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五年来,董恩福写下的学习笔记有30多万字,义务为群众讲课近200个小时,义务为养车户维修保养机车160余台次。“致富是光荣的,我要用自己的致富行动为职工群众做榜样”几年前,他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当时管理区以种植旱田为主,水田面积很少,大部分职工群众对种植水田积极性不高,他经过市场调查研究后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19、,人们对东北粳米的需求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而管理区的耕地多为低洼易涝地块,旱田农业广种薄收,而水田恰好可以起到以稻治涝的作用,也必将成为职工致富增收的一条好路子。但开发水田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设备更新、二是资金筹措、三是技术支持,这些董恩福都没有,有的只是军人的勇气和信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个好头就一定能行!在这一信念的鼓励支撑下,依靠农场的优惠政策,以房产作抵押贷款5万元,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说干就干,这是军人的作风,3月份的北方还是寒风凛凛,别人在家猫冬的时候,他却踏上了外出购买农资的路上,回来后顾不上一路的疲劳,又拿起铁锹去清理苗床积雪。吃点苦不怕,咱是军人出身,他时常对身边的人
20、说:种植水田光凭一腔热血和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还得需要过硬的栽培技术。为此,他除了向别人学习以外,几乎整天守在水稻点上,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结合理论知识,不断进行跟踪调研。在实践生产中,他踏实勤恳,勤奋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水田规模以扩大到了500亩,又投资15万元,购买了大型整地、插秧收割机械,完全实现了水稻从播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在他的带动下,全管理区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4.8万亩,使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职工王德仁前几年种过水田,由于市场价格、种植技术和受灾导致亏损,已再无能力种植水田,因此种植旱田,但效益始终不高,成为管理区贫困户。2010年春
21、天,王德仁看到水稻户种植水稻都挣了钱,他心里很着急,想种植水稻,但苦于资金不足,又怕技术不好产量上不去,董恩福了解到这个情况,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为他担保协调贷款10万元,帮助王德仁旱改水成功。在生产过程中,董恩福经常帮助他解决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他送去了相关书籍,在多方面给与指导,在他的帮助下,王德仁种植的178亩水田当年盈利6万元,今年又扩大了水稻种植规模,彻底摆脱了贫困。自己福不算福,共同富裕才是人追求的目标富裕起来的他没有忘记身边的群众。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是每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时刻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切实的帮助困难的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2009年,管理区“党员服务站”挂牌
22、成立,董恩福主动要求承担起党员第一服务站站长的职务,把自己家作为活动场所,并自己出资购买种植、养殖技术的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农闲季节,经常组织辖区内的职工群众到家中学习科学技术,讲解上级政策,有的职工对上级政策不了解,他都耐心的做好讲解工作.管理区距离农场场部近30公里路程比较远,种植户机车发动机出现故障,要到场部买零部件不但耽误时间,还很不方便,他便在家中办起了农机配件商店。有些种植户车坏了没时间出来买件,打个电话,他再忙也会把零件送到种植户手中。他是个机务能手,在管理区干过多年机务副队长,有着丰富的修车经验和技术,因此帮助种植户修车成了家常便饭,每到农忙季节,他经常是一身油泥回家。20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董福财 个人 先进事迹
限制150内